“敬懿太子妃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九日,生皇孙朱允熥....” “同月二十一日,薨!” 光禄寺少卿的公事房,房门关得死死的,窗户也紧闭着。 双眼通红满是血丝的李景隆,坐在案后,拿着各种宫中秘档的手,不住的颤抖。 “洪武十六年,裁撤咸阳宫宫人.....嬷嬷三人,太监四人....” “有女官两人犯错,打碎瓷瓶,驱逐出宫.....” 猛的,李景隆心中一颤,又赶紧狠狠的盯着秘档上记录的时间,然后再猛的拿起一本。 “洪武十五年孝慈高皇后薨.....” “老皇后是洪武十五年没的...” 李景隆在脑中,搜索着这具身体本来的记忆,“洪武十六年,也就是去年,马皇后的小样祭礼时,吕氏以皇太子妃的身份主持了祭典!” “也就是说,她没有在当太子妃之后的第一时间,开始裁撤原先咸阳宫中,故太子妃常氏生前所信任使用的奴婢!而是在马皇后死了之后,才开始裁撤....” 作为朱家最至亲的骨肉血亲,李景隆的脑海中存留着许多外人并不知晓的皇家秘闻。 比如常氏身边所用的嬷嬷,就是把她从小带大的奶娘。而且因为常氏自小也是在马皇后身边长的,所以这两个嬷嬷,也格外被马皇后高看一眼,在宫中颇有颜面。 这样的老人儿,即便是常氏和皇太孙都不在了,也应当留下来尽心伺候三爷才是,怎么就给裁撤了? ”洪武十五年五月皇太孙薨.....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薨....” 李景隆的脸色煞白,心中继续暗道,“当时人人都说,马皇后因为嫡长孙的夭折,触发了心疾......” “而在马皇后故去之后,老爷子那边是郭惠妃主持宫内事物。太子这边则正是吕氏.....” 猛的,李景隆又想起一件事来。 “马皇后生前把三爷熥哥儿抱在身边养着....在她薨了之后,郭惠妃也把三爷抱在身边养着。按理说......吕氏既然成了太子妃,也就成了三爷名义上的母亲,郭惠妃没有理由在把三爷养在身边....” “莫非...她知道什么?” “不对不对!” 李景隆又在心中摇头,“郭惠妃乃是马皇后养父的亲女儿,两人同等于亲姐妹。这里面若真有什么阴谋在其中,郭惠妃焉能善罢甘休?” “再者,朱家父子是什么人?他们眼里能揉沙子?” “可是,这一切也太巧了吧?” 心中如此想着,李景隆烦躁的起身,来回在地上踱步,眼神一片赤红。 陡然,他停住脚步,唰唰唰的翻着桌上的各种档案。 直到目光看到太医院三个字时,手上才停止了动作。 “敬懿皇太子妃病案.....” 李景隆颤抖的手翻开档案,“太子妃洪武七年,诞皇太孙....又育有太子长女,江都郡主,太子次女.....而后生嫡次子.....” “常氏一辈子给朱标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李景隆心中继续暗道,“而且她是武将之家的女儿,自幼身子强壮,怎么在生下三爷没多久就突然没了?” 他忍住内心的惊骇,继续往下看。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初九,辰时,太子妃脉象平稳....” “午时,太子嫡次子诞生,太子妃脉象平稳....” 陡然,李景隆双眼一凝,“未时,太子妃心律失常,下身有血.....” “妈的!” 李景隆心中骂道,“常氏生孩子那天,早上和中午还好好的,怎么到了下午就开始出现病端了?” 他继续朝下看,“至亥时,太子妃昏厥......” “太医院用药,红参灵芝油桂.....太子妃转危为安,但依旧面色恍白!” “而后,太医院换药为普济方.....” “三日后太子妃脉象略长微微有力,但再服药后却陡然腹痛难忍....” “太子妃连泻三日,气怯难续....” “终于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薨!” “她病了十多天....照着上面的记载,她的病情起伏不定!” 李景隆继续翻看,“皇太子妃薨,帝后悲恸大哭辍朝三日......太医院院正以下十二人,为皇太子妃问疾者,昏庸无能,悉数诛杀....” ”以老爷子那活阎王的脾气,这些人是必死的!” 李景隆又拿起一本秘档,皇太子妃起居录。 “皇太子妃病重期间,皇后于宫中佛堂每次晨昏诵经祈祷...太子妃所用之饮食,全由皇后一手操办,亲手喂食!” “如此说来,当时的常氏是由马皇后亲手照顾的,杜绝了一切其他的可能.....” “等等!” 李景隆突觉得不对,心中道,“老太太当时是不是察觉到了什么,为何要亲自...照顾自已的儿媳妇?就算是她把常氏当成了自已的女儿一般,可也用不着这么如临大敌吧?” “是不是.....?” 李景隆心中大胆猜测起来,“如果常氏是被人害死的,那么.....害她的人,能下手的机会就是在常氏怀孕的时候....而且还必须是被常氏非常信任的人!” “那人是谁?” “常氏死了,谁获得的利益最大?” “嘶....”李景隆的身子猛的一晃,面色惨白的跌坐在太师椅上。 ”不对不对....” 他又不住的摇头,“我的推断其实也经不起推敲......朱家爷俩人都跟人精似的,尤其是老爷子,一辈子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能这点戒心都没有?” “吕氏进宫以来贤良淑德,无论是老爷子还是朝臣,都是交口称赞.....” “可是,这一切哪能这么巧呢?” “皇太孙,皇太子妃,皇后的死亡时间.......好像都被人给安排好了!” 猛的,李景隆又想起一件事来。 尽管他的前世文化不高,但作为李文忠墓园的保安,关于明初这段历史,他在众多学者和专家的耳目渲染之下,也知晓许多不合常理之处。 “朱棣靖难成功,进了南京之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把朱标最小的儿子徐王降为敷惠王....” “而且,让吕氏和她的儿子搬出皇宫去给朱标守陵时,太宗实录上说,敷惠王随母吕氏....” 注意,注意,注意.... 太宗实录上,并没有说随先太后,而是说随母! 当时的吕氏是皇太后,是朱标的合法妻子。 朱棣靖难反的是自已的儿子,可不是自已的大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都不能这么称呼吕氏。 最起码,那可是他朱棣名义上的大嫂呀! 而且后来,在历史上吕氏记载几乎为零...她怎么死的?何时死的? 史书只记载了她儿子十六岁的儿子朱允熙因为宅邸失火被烧死了,然后她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失去了任何的记录! 这不符合常理! 首先,一个堂堂的藩王,朱标的儿子,竟然能被烧死? 其次,朱标的合法妻子,当过大明朝皇太后的人,竟然不知所终? 要知道,朱棣最忌惮的可不是他们母子,而应该是那位太子朱标元妃所出,根正苗红的三爷朱允熥。 可三爷也是在永乐十五年,暴卒于凤阳的。 她们竟然死在了三爷之前? 朱棣恨他们多过对三爷的忌惮? 她们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