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室风云录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盛极而衰下的诸将之忧

汉室风云录 来不及先生 3181 2024-12-19 03:11
   小标题:胜极之下暗藏危险,养病张良千里传音   东西二都,这个提议相当惊人,之前在高傲的项王面前提出和解已经是够大胆,够敢想。   项羽叱咤一声,人马皆废,想来战无不胜的他怎肯低头,故而诸楚将不敢言语,唯有令尹灵常敢说话。   在他人眼里,灵常是个敢直言的谏臣,有小范增之称。   只有灵常自己心里明白,他与范增有很大的差距,不过是他明白一个道理,拿谁的俸禄就为谁认真办事。   项羽重用他,他灵常就忠心为其办事,认定的立场,不管对面站的是何人,都勇敢说出来,至于采不采纳,那是旁人的事,灵常自认做到此已可。   灵常自秦末风云变幻之际,就谋划着做点事,期间也侍奉过不少主,可惜的是都不成事。   不过每辅佐一人,皆是尽心尽职,期盼着灵氏能够在秦末之际振作起来。   也是靠着这股实干劲,灵常一步步走到今天,得到项氏的重用,在范增死后,灵常成为令尹,担负其范增在政治方面的工作。   军事方面,有过离间范增事件后,项羽将兵权收归项氏,也担心田氏代齐的情况发生。   收归兵权后,除自己统领之外,一部分交给项佗,一部分交给龙且、项声,为平衡项氏和异姓之间,还有一部分则是交给曹咎、周殷,以示权衡。   尤其是在灭掉黥布后,将原九江王的地盘都交给周殷辖制。   只是没想到世事发展变化太快,龙且、曹咎接连死于战场,项声战败,项佗被俘虏。   项羽无将可用,不得不将兵权又分给灵常一部分,在诸将眼里这是对灵常的信重,灵常应该努力为项羽分担忧虑。   可灵常上来提议和解,现在又支持项伯搞东西二都,这等于被迫迁都,还是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人心离散的情况。   以项羽一贯的做法,估计又要烹杀大臣,但这次项羽没有,而是问出一句,“楚求和,岂非示弱,汉趁势而欺,当如何?”   灵常知道项羽这话的背后暗藏其意,主动求和,那会让刘邦看轻,仅仅靠人质刘太公和吕雉,恐怕难以让刘邦将吃进去的土地都吐出来。   项伯有句话,项羽是认可的,那就是行大事者,不顾家,吃进去吐出来,胜于虎口夺食。   灵常道,“臣自有法可使汉请回人质以示和解,结束楚汉连年战火。”   项羽是贵族出身,贵族有贵族自身的优势,也天生带着无法抹去的臭毛病,不喜欢低头,喜欢昂头。   喜欢他人昂头看自己,让项羽服软,主动请和,这比当年钜鹿之战还要难。   钜鹿之战对项羽来说不过生死,可主动请和刘邦,这是霸王的尊严。   灵常知晓项羽的心思,提出可令刘邦主动请和。   项羽点头,将此事交给灵常,灵常又请来钟离眛相助,将一则消息传到汉军中。   一个不大不小的消息在汉军中悄然传开,起初不算什么,但这种声音如同苍蝇叮鸡蛋。   绝情、不孝、不义,六亲不认的帽子慢慢在编制,这种声音刘邦不能不重视。   起初项羽以刘太公威胁刘邦,刘邦那番话如果是对大汉文臣诸将的负责,那么如今军中渴望太公回汉的声音,就是一剂毒药。   如果饮下去早晚会发作。   不能饮,就要发声,陈平猜测这是钟离眛在使计,是要拿孝道做文章,诋毁刘邦进而影响大汉义军的旗帜。   于是刘邦逐一召见群臣诸将,询问请刘太公、吕雉以和解之策如何,纷争如今刘邦对前路也有些迷惑。   在得知韩信、曹参、张苍、张耳率汉军在河北一路凯歌,更是攻下齐地,刘邦对战胜项羽的信心满满。   谁知物极必反,韩信率着一支生力军叛汉自立,这给刘邦的打击很大,虽然刘邦知晓韩信麾下的诸将不一定全部叛汉,   尤其还有他有意安排的曹参在监视这支军,可天高海阔,谁知曾经的人有没有变。   总之曹参这枚棋子能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刘邦心里没有百分百把握;   曹参的存在使得韩信即便自立也不能助楚,其次还有吕泽安排的丁复,这些都是人心上留有的后手。   可时间一长总会生变,刘邦对吞并天下的信心在打折,当接到关中萧何的算赋之策时,刘邦知道关中和蜀汉的后方供给将要达到临界点。   此种情况令刘邦不自觉的想起当年秦和赵的长平之战,那是一场拉锯战,各国的名将和兵力都不少,最后拼的是国力。   大汉和西楚拼的也是国力,拼尽大汉的国力使得如今西楚丢失后方彭城及周边一带,也使得西楚的补给线被断,   可依旧不能战胜项羽,项羽之勇当真千古无二,如果逼急项羽会不会浮现钜鹿之战的情况,刘邦竟有些看不清前路。   如果攻下齐地的韩信没有叛变自立,刘邦没有自豪怀疑,取得胜利完全没问题,   可现在情况有些复杂,彭越和田横搅在一起居然开始保持中立,连黥布都没有继续的南下助卢绾、刘贾,在赏封其为淮南王才表明立场。   纷纷扰扰的秦末,他刘邦的对手可能不再是项羽,而是韩信。   这个结果看似很荒唐,很可笑,但刘邦知道韩信的能力,知道韩信带兵的能力,也知道其麾下笼络一批能人。   齐地、赵地看似汉所攻取,实为虚,不可控;加之后方的吃紧,这些都在传达一个盛极而衰的信号,这些都是刘邦要考虑的。   在捷报声和祝贺声接连不断时,唯有在关中养病的张良能懂他的心声,连续发来数道书简。   简中的大体意思相同,提醒刘邦小心物极必反的道理,既要再接再厉,也要小心翼翼。   不到最后一刻,切忌松懈心里。   起初刘邦还不相信,待看到韩信占据齐地后,没有立刻发兵击楚,而是等到遣张良赴齐地授齐王印后,才令灌婴南下击楚。   原本助汉击楚的彭越,不知为何在见到战败之齐王田横后,居然保持中立。   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就是吃里扒外,有能力的人一旦立场转变,其弊胜于反复小人。   优势一旦向劣势转变,那就是致命之伤。   刘邦脸上的神情已经在告知诸将,此刻大汉需要缓和,需要休养生息。   曾给刘邦提议深壑高壁的郎中郑忠,此刻针对和解之策道出心中所想,“大王,和解以求休养生息倒在其次,迎回王后与太公,以尽大王之孝心,方为上。”   都尉华寄也赞成大汉修养声息,“当迎回太公与王后,以解后顾之忧。”   假相阎泽赤也认为当先巩固关中,与西楚拉锯战实在太长,“当与西楚休战,近日上郡之北边境常有胡人出没,需防楚汉相争,胡人得利。”   阎泽赤,这个人物估计大家不是很熟悉,此人在刘邦还定三秦,于塞王、翟王投降后为河上守,后以假相从刘邦击项羽。   在诸将中,刘邦也比较欣赏韩王姬信的能力,只是他保持沉默,没有道出建设性意见。   韩王姬信虽一直从刘邦征战,然何人心里不想安安稳稳做个王,故而面对诸将的意见,他保持沉默。   一旦楚汉修和,那么韩王姬信就可以安安稳稳去韩地做韩王,多舒服。   在诸将以为当和解之时,只有少数几人坚持要战,不能功亏一篑,其中叫的最响的就是樊哙。   不过刘邦对樊哙的建议也是比较重视的,几次化险为夷的举动都是樊哙所为。   故而刘邦还是犹豫,是战是和,拿不定注意。   最后刘邦将眸光投向陈平,陈平的建议比较特别,“大王,此乃西楚缓兵之计,亦是大汉蓄势之际,更乃迎回太公时机,然如有条约,不可当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