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君临四海,帝御八荒

第35章 会试,殿试,钦点状元

   二月初一天北京依旧是酷寒难耐,参加春闱的考生们鱼贯而入进到贡院的考场。   考场内每个单间天启都贴心的给每个士子放了炭火,还有暖身的姜茶。   这一切很多的贫苦士子看到皇帝对他们爱护和关怀,不禁都热血上涌,激动不已。   三天之后当士子们走出了贡院后,一颗颗焦急的心就期待着三天后发榜之日。   天启也是站在贡院的二楼看着这些或是年轻,或是年迈的考生这让他心中也是百味杂陈。   就如同一叶扁舟在凌烈的寒风中飘荡,我们这个民族何时都不缺人才,但是也都缺乏惊世之才。   2天后身为会试总裁朱国祚带着一众会试考官在养心殿觐见了天启。   一份厚厚的入选贡士(也就是参加殿试人员名单提交上来。)随后天启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在此名单中,他在昨天就抽取了三份试卷亲自提名点为了贡士。   谁是三个幸运儿呢?陈子龙这个在原本历史中屡试不中的倒霉催被天启破格点为了贡士。   为此还与朱国祚好一番口水,随后还有明末三杰史可法,另外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复社筹建人张采。   二月初八,接近100名的贡士参加了天启元年在奉天殿的殿试,而其中只有三甲90人能脱颖而出。   天启一身明黄色龙袍腰佩天子剑出现在所有贡士们面前,随即王安宣读了殿试的策论的题目:“论土地兼并之害,富国强兵之策。”   随后在一众会试官员的监督下,所有考生开始奋笔疾书。天启皇帝则是来到了所有考生的中间,从一个个考生的身边走过。   一个文质彬彬,眉清目秀但是身材魁梧,目测身高超过1.8米的考生吸引了天启的注意力。   天启身侧的会试主裁朱国祚在皇帝身侧轻声道:“此子为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的卢象升,初试位列三甲第十。”天启皇帝轻轻的点了点头,随后亲自从王安手中接过了茶盏放在了卢象升的书桌上,对着卢象升鼓励道;”慢慢写,策由心生,要切中要害。”   此刻年轻的卢象升立刻放下笔,行大礼道:“感谢陛下赐茶隆恩,学生必不负皇恩。”天启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认真答题吧,不要紧张。”   随后天启一路看望其他的考生,但是刚才那一刻天启是非常激动的。   明末战神卢象升呀,这可是和孙承宗,孙传庭一样杰出的军事天才,若不是被作死的崇祯拖后腿,早就把皇太极打趴在地了。   可惜呀,但是王迪穿越过来后很多事都已经改变,卢象升会比原时空中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岁月如梭,很快殿试在最后一个考生交卷后落下了帷幕,会试总裁和官员们开始飞快的阅卷。   而天启则是躺在了养心殿和绿荷,海棠谈论起了人生的真谛。   二月初十,一份汇总名单被摆放在天启案头,他仔细地看着名单:倪元璐、卢象升、黄道周、吴麟征、徐石麒、张国维等一批名士都榜上有名,随后在进士名单中他看到了陈子龙。   随即天启在状元栏上写上了张采,探花则是卢象升,榜眼为张溥。天启直接将三人列为了庶吉士随侍皇帝。   史可法被天启钦点为农政司大使跟随王象晋,宋应星负责陕西,北直隶,河南三地地皇庄的土豆和番薯的农政。   天启在乾清宫养心殿召见了会试名列前三的才子,张采,卢象升,张溥都是南方人。   三人都是诚惶诚恐的跪在养心殿内,天启则是将三人都逐一扶起道:“三位都是我大明的青年才俊,朕这里有两本书,政经学,新军政。尔等这几日先仔细品读,二月十五随朕北巡。”   随后三人从王安手中接过了两本书,随即叩拜道:“敬遵陛下圣旨。”   天启第一次认真的观察了下在正史中鼎鼎有名的三人,心中澎湃,人才大明何时缺过,只是需要引导好他们,让他们发光发热不要误入歧途。   天启看着三人远去的背影,他转头开始书写三份密旨,不多时英国公张维贤,兵部侍郎兼军政院首席大臣孙承宗,首辅叶向高,户部尚书毕自严以及年仅11岁的信王朱由检都抵达了养心殿。   在出征前最重要就是安排监国和后方政令通畅。天启将一份密诏交给了英国公张维贤。   他握紧了张维贤手说道;“英国公张维贤忠君体国,即日加入军政院为同知都督,参政军国大事,军衔升任大将。公如朕亲征时间,有文臣围堵军政院,妨碍军政院的军令下达,你可调动近卫军保护军政院,必要时缉拿一切可疑人员。”   英国公张维贤立刻叩拜双手托着天启手中的圣旨,说道;”陛下放心,臣粉身碎骨也会协助军政院顺利运作。”   随后天启目光如炬的看向孙承宗说道;”朕亲征之时,孙承宗统筹京畿,山东,九边军务,调集大军所需粮草器械,军衔升为元帅。”   天启将亲手书写地圣旨递给了孙承宗,孙承宗直接膝行向前接过了这千斤重的圣旨。   皇帝对他的信任无以复加。随后天启对着首辅叶向高和信王朱由检说道:“这道圣旨是命叶首辅辅助信王监国。”   天启一把扶起正要跪下的叶向高,左手重重的拍了拍信王朱由检的肩膀说道:“政务方面多多请教内阁大臣,切莫贪玩误事。”   年幼的朱由检也是一脸肃穆说道:“陛下放心,臣弟必兢兢业业等待陛下凯旋而归。”   天启满意的笑了笑对着王安说道:“叶首辅的行政奏折和孙承宗的军政奏折在二位首肯后,即刻批红用玺不可迟疑。”   掌印太监王安诚惶诚恐说道:“奴婢谨遵陛下圣谕。”   随后天启退回到龙椅,对着殿内的众臣行礼道:“至此国家危难之际,望诸君与朕一体用心,驱逐建奴,保我河山。”   殿内大臣们都瞬间跪下高呼:“驱逐建奴,保我河山。”一声声如雷的呐喊,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古抵御外敌时候,身体内血液里面所承载的勇气。   正如同大一统的概念已经进入了所有炎黄子孙的深入骨髓和dna之中一样。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