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葛家堡之战对周宁来说是一次极为难得的经历,他通过这场战斗感受到了真实战场的残酷性,同时也磨练了胆气,加之还有两位老兵从旁解释一些与打仗相关的问题,使得他受益良多。 他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在大佬的帮助下快速积累并消化了许多行军作战的知识,令他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战术素养。 当然仅凭这点素养还远不足以指挥士兵作战,不过他已意识到在乱世即将来临之际,打仗是一项必须学习的生存技能,这项技能可以让他拥有在关键时刻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仗打完了,该干的活儿还得干,周宁用6天时间做完余下的勘察工作,然后返回广宁。 不曾想他刚到县衙里报了个道,立刻就被巡抚大人叫了去,并受到了超规格的接待。 巡抚衙门的后堂内,王化贞只着一身便装,正怡然自得的练着书法。 周宁站在门口执礼道:“王大人找卑职有何事?” “呵呵,周录事辛苦了,请坐。” “谢大人赐坐。”九品小吏在从二品大员面前能有个座位已是天大的殊荣,因而周宁也得表现出相应的谦卑。 王化贞轻轻点了点头,将笔搁在砚台上,转身微笑道:“本官已收到葛家堡传回的战报,战报里说周录事在建奴围城之际临危不乱,亲率士卒督战,大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为拒敌贡献颇多,后又不辞辛劳,协助赵参将修补城墙,实属难得呀。” “卑职乃朝廷命官,此分内之事尔,大人谬赞。”周宁谨慎的回了一句,脸上未露半分自得之色。 他早就猜到战报里会这样写,只因赵率教知他平日里与几位监军走得很近,想请他在韩初命那里打个商量,看能否少扣一点朝廷发下来的赏银。 此战明军共斩获两颗“金钱鼠尾”,歼灭伪军四百六十一人(全都已验明正身),还俘虏了二十多名伪军,按照朝廷的规制可获赏银近五千两。 另外明军阵亡了三百一十五名士卒,另有三十一人受重伤,按兵部拟定的标准,可得两千余两抚恤金。 两项相加超过了七千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大数目,监军又怎么可能不打主意?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明朝的战功赏赐由皇帝发放,名为金花银。这笔钱一般都要过监军之手,故而极易被层层盘剥。 伤亡将士的抚恤金则有户部出钱,经兵部核准后下发,有时发银子,有时发宝钞(约等于废纸),也有可能以实物冲抵,比如:胡椒、棉布什么的。 这笔钱也会被克扣一点,但大部分都能给到士兵或其家属手里。 赵率教的亲兵在保卫葛家堡的战斗中伤亡了五十余人,这些亲兵的抚恤金肯定比普通士卒拿得高,至少也在20两纹银以上,多给的抚恤金就只能从赏银中匀一部分出来。 若监军抽成太多,赵大人又拿什么去跟亲兵和士卒交代?他这个参将还如何干得下去? 周宁对上述陋习略知一二,便同意帮这个忙,他并不知道韩初命等人打算喝多少兵血,只是觉得三位监军怎么也得给魏忠贤一点面子,不至于下手太黑,否则他可就顾不得什么往日情面了。 他从不介意和贪官污吏打交道。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不贪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关键时刻给他助力。 若连这点都办不到,那就没必要结交。 朋友除了在一起吃吃喝喝,还得有利用价值,这是社交的基本原则,没有原则的社交毫无存在的必要。 就比如步入社会十年以后,还有几个人会跟初高中的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得可怜! 即使有那也离不开其他方面的利益往来。 赵率教领兵打仗的能力还不错,为人也有几分骨气,眼下辽东正需要他这样的将领来与女真人作战。 周宁帮他就是在帮自己,故而不求等价回报。 但王化贞不会把赵率教看作自己人,既然不是自己人,那他又如何把“葛家堡大捷”的功劳算到自己头上呢? 当然就得另辟蹊径咯。 周宁是他王化贞派去葛家堡的,没错吧? 葛家堡之战时周宁作为督战,直接参与了战事也没错吧? 那把“葛家堡大捷”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周宁督战,不就等同于说他王化贞知人善任吗? 何况赵率教在辽阳战役时有过临阵脱逃的前科,这才过去多长时间,就变成了死战不退的英雄啦?说不过去嘛。 讲道理抚台大人的逻辑没有半点儿毛病,朝中的清流们也愿意相信文臣比武将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那给周宁记首功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而今只剩一点细节需要处理,那就是立场与站位的问题。 王化贞来到桌边落坐,很随意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和蔼可亲的开口道:“听说周录事是被孙阁老借调到职方司办差的?” 周宁颔首道:“孙师傅见我略通土木建造,便给了我这个报效朝廷的机会。” “哦……孙阁老果然是知人善任呀。” “卑职不敢当,只望能为抗击建奴尽一份力。” 王化贞此前已通过朝中的好友打听过周宁的为官经历,知道其是被孙承宗一手提拔进詹事府的,至于堂堂阁老为何要帮一个连功名都没有的年轻人求官?这其中的缘由却不甚明了。 不过倒也不必打破沙锅问到底。 孙承宗身为帝师,在朝中位高权重,总不会无缘无故去帮一个陌生人吧?想必孙、周两人之间必有些渊源。 有渊源就好,孙是老牌东林党,那周也该是志同道合者,如此想来大家的立场理应不会有太大差距。 王化贞越想越感觉欣慰,他同样是文官,同样渴望通过一场胜仗建立不世之功,进而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如果有朝一日他能像周宁在葛家堡做的那样,通过督战武将来击败努尔哈赤,那他离名垂青史还远吗? 一想到将来功成名就时的情景,便令他热血沸腾,他要做大明朝第二个于谦,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周录事。” “卑职在。” “本官今日就将葛家堡大捷的条陈上报给朝廷,为你记一份头功。” “谢…谢大人栽培” 周宁有点懵,想不通自己怎么就成了头功?明明他全程都在打酱油,身上连半点儿血都没粘,会不会太过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