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芳明1128

第342章 第三四〇章:赵佶禅位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3626 2024-12-19 02:57
   宣和七年末,东京汴梁在金军的威胁下变得愈发动荡不安。道君皇帝赵佶深知自身的处境岌岌可危,金军即将渡黄河,朝廷内部的重重危机让他心神不宁。在集英殿,面对宇文虚中的直言劝谏,赵佶的脸上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与不安。    「宇文卿,你说得对。」赵佶缓缓开口,语气中透着无奈与恍惚,「当初我不听你的劝阻,固执己见,导致现在的局面。如今金人两路并进,我该如何是好?」    宇文虚中深知此时的皇帝已被恐惧所笼罩,他站起身,言辞坚定:「陛下,当前之际,须以团结人心为先,惩治朝中贪腐之辈,才能安抚民心,回转天意。」    皇帝眼神一凛,心中似乎点燃了一丝希望。他默默地点头,指示宇文虚中即刻起草「罪己诏」,以自省来缓解朝野之心。诸多宫人和侍卫被召至都堂,宇文虚中以笔疾书,誓言改革弊端,建立新的朝政秩序。最终,经过多次修订,赵佶满怀愧疚地签署了这份充满自责与痛心的诏书。    当夜,赵佶心中虽有不安,然却决意重振朝纲。他隐隐感受到,或许这个决定能挽回朝中大臣与士民对他的信任。他转头望向窗外,月色透过窗棂洒在地面,似乎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次日,李纲与吴敏等重臣在朝会上,开始讨论国家安危与权力之道。李纲一语道破,现今金军来袭,朝廷不能再有任何犹豫。于是,他提议立太子赵桓为监国以保家国安宁。    「如此,我国安危在此一举,若能让太子执掌大权,便能重新凝聚士气与信任。」李纲面露坚定。    赵佶虽心中有隐忧,但思及此刻金军已迫在眉睫,唯有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才能拯救这摇摇欲坠的王朝(自己才可以跑路)。于是在众臣的推举之下,决意立赵桓为新君。    深冬的汴京城,寒风刺骨。城内外的气氛如同气温一般凝固,紧张与恐慌笼罩着皇宫与朝堂。北方的金军步步逼近,京师岌岌可危。而此时,赵佶却决意效仿唐玄宗安史旧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    赵佶的心思缜密。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挽救危局,于是装作中风发作,故意表演得惟妙惟肖,半身不遂,龙榻上,口角微微抽搐,双手无力地瘫软,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和颤抖:「朕……朕已病重,不能再治天下,国事难以操心……当禅位于太子……」    大臣们站在殿下,彼此心领神会,纷纷点头附和。李邦彦、蔡攸等人早已备好禅位诏书,满脸肃穆地跪在龙榻前,呈上诏书:「陛下安享太上皇之尊,由太子殿下即位,以安定社稷。」他们如同在演一场戏,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赵佶是在推卸责任。    天子在福宁殿中,披上红龙袍,心中却是满满的不舍与恐慌。他看着年轻的太子,犹如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心中百般复杂,最后化为叹息。「朕已老矣,今日之事,承你而去,望你勿负我之托。」    赵桓面露惊愕之色,连忙跪下,泪眼婆娑地道:「父皇千秋万岁,儿臣怎敢妄想龙位!」    可赵佶已然不容他推辞,强行将龙袍披在他身上,脸上流露出威严与不舍。「你终究是储君,早晚要坐此位,朕只是希望能安享清闲,你莫推却。」    然而,另一边,王黼和郓王赵楷的支持者却并不甘心。王黼心知,赵佶禅位一旦成功,太子赵桓即位,郓王赵楷及其党羽将面临清算。尤其是由于赵佶曾力推「摊丁入亩」改革,触动了大批利益阶层,王黼更是成为反对者的急先锋。现在,他绝不会眼看太子顺利登基而无动于衷。    在太和殿外,王黼的郓王党亲信集结在一起,紧张地商议对策。    「若让太子登基,我们必定无路可退!」王黼脸色铁青,低声对赵楷说,「必须在官家禅位前阻止这一切。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赵楷脸色阴沉。他心知自己背后势力庞大,但也明白太子赵桓在朝中颇得人心,尤其是保守的士大夫阶层对太子推崇备至。若贸然行动,可能引发朝堂内外的动荡,局势反而对自己不利。    「那我们该如何行动?」赵楷问道,心中有些踌躇。    「太子优柔寡断,性情懦弱,他根本不想做这个皇帝!」王黼冷笑,「我们只需趁他推辞不决之时,趁机逼迫官家改立你为储君。只要我们控制了大殿,群臣中有许多人不敢违逆。只要这一步成功,天下便是你的!」    赵楷虽然有些不安,但王黼的计划让他心动。他点了点头:「事不宜迟,立即行动。」    当他们一行人闯入紫宸殿时,朝中众臣都感受到了这场权力斗争的寒意。大殿中的气氛骤然紧张。赵桓虽然一脸不情愿,但已经被朝臣们推到了登基的边缘,心中百般不愿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漩涡。    这时,王黼出列,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陛下!」他高声喊道,「太子无德无才,若让其登基,国将不国!臣以为,储君当另立有德之人。郓王赵楷,状元之才,仁德俱备,天命所归,应当为社稷继位!」    这一番话如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满朝文武震惊不已。大臣们面面相觑,许多人心中暗自警觉,王黼这一手显然是决绝反扑。    赵佶听到此言,猛然睁开双眼,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原以为禅位之事可以顺利进行,自己退位为太上皇,依旧能够掌控局势,然而王黼的突然反扑让他始料未及。尤其是「太子无德」这番话,直接否定了他原本的安排。    赵佶挣扎着抬起手,虚弱地说道:「太子乃朕嫡子,继承大统理所应当。王黼,你居然敢在此造次?!」    殿内大臣们顿时紧张起来,忠于太子的耿南仲立即出列反驳:「太子仁德孝顺,何曾无德?王相公此言大逆不道!」    王黼却不为所动,冷冷一笑:「陛下,如今国难当头,金军逼近京师,若让太子登基,只怕他根本无力抵挡强敌。臣所言,皆为社稷安危,若有误,愿以头颅担保!」    此时,赵桓站在殿中央,脸色苍白,心中极度矛盾。他自幼温文尔雅,不喜争权夺利。面对如此混乱的局势,他甚至有些动摇,是否真的要继承这个几近崩溃的皇位?    看到赵桓踌躇不决,王黼抓住了机会,他转向大臣们:「各位大人,太子屡次推辞,显然自知难以胜任皇位。郓王贤明,当为储君!」    就在这时,少保李邦彦站了出来:「王相公,此事非同小可,怎能贸然决定?陛下有禅位之心,太子当为国君,若你有异议,须得朝廷上下商议,岂可擅自妄言!」    王黼目光如刃,眼中带着寒意:「李相公,国家危急,不能再等!若不速速定夺,只怕汴梁城毁于一旦,届时我们谁都无法承受此罪!」    局势一时间僵持不下,朝中大臣们分为两派,各自争执不休。赵佶看着这一切,心中焦急,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禅位,才能避免更大的动乱。但如今局势已然失控,王黼的反扑让他无法按原计划顺利禅位。    就在大殿内争执不下之时,赵桓终于上前一步,抬头望向赵佶,声音颤抖:「父皇,儿臣……儿臣不愿为此位,恳请再议储君之事……」    赵佶的心顿时沉入谷底,他看着自己这个懦弱的儿子,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无奈。然而,他深知此时绝不能让步,否则赵楷上位,赵宋江山恐怕真要落入他人之手。    赵佶强忍怒火,斩钉截铁地说道:「朕意已决,太子继位,勿得再议!」他用尽最后的威严,狠狠压下了王黼等人的反扑。    随着赵佶的坚决表态,朝堂上反对者们渐渐噤声,虽然不甘,但一时无法再行逼宫。王黼脸色阴沉,意识到这场较量暂时失败,但他心中却未曾放弃。    随着禅位诏书的最终颁布,赵桓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登基为帝,成为宋钦宗。而赵佶则退居为太上皇,虽退位,却心系朝局,暗中关注着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    但就在此时,外界的阴影却日益浓厚。赵楷得知父皇意图传位于兄长,不满于此,甚至深夜闯入宫中,企图面见赵佶。面对守卫的阻拦,他怒火中烧,心中不甘。    「今日之事,乃国之大事,何以不让我见父皇?」赵楷高声质问,然而,即将出征滑州的何灌只道:「陛下有命,今夜不见外人!」    夜深人静,王宫内外都是紧张的气氛。赵桓虽然登基,但在即位之初便感受到来自兄弟间的压力与权力的斗争。    次日清晨,新的天子赵桓便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了龙椅,宣告新的朝政,「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之寓意,以宣和八年为靖康元年。群臣见了新帝,纷纷拜贺,声声「万岁」在殿内回响。赵桓面临重任,心中惶恐,却也明白,此刻他必须以绝对的决心,安抚动荡的局势。    「尔等皆为国之栋梁,今朕即位,愿共谋国事,驱逐金贼,保卫我大宋江山!」赵桓语气铿锵,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将朝廷重振如初。    「朕不能坐以待毙。」赵桓暗自决意,心中明白,若要守住这个江山,唯有全力以赴。    天色渐明,初升的阳光照亮了京城,然而,这座城市的未来却愈发模糊不清。在权力的游戏与金军的威胁之间,赵桓将迎来他治国平天下的艰难考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