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太平军进军西线
杨秀清的动作,袁秀成就是看不见也能猜到了个七七八八。 不过他也乐得见太平军聪明一点,别在这里消耗太多实力。 袁秀成甚至想到偷偷给杨秀清写一封匿名信,让他赶紧离开长沙。 这里汇聚了太多能打的人,但凡去任何一个别的城市,都不会打得那么吃力。 不过袁秀成很清楚,现在的太平军虽然声势浩大,可毕竟大部分的部队还没经历过战火的残酷考验。 或许长沙就是他们的新手村大boss吧,过了它,就能一路飞奔。 “这里不好过呀,硬嗑长沙,容易把牙给崩了。” 这段时间里,袁秀成让刘长悠带了一营的士兵驻扎在蔡公坟。 这个点就像是悬挂太平军头顶上的达尔摩斯之剑,随时会威胁到整条进攻线的安全。 杨秀清多次想让人把这根钉子给拔了,可无一例外,都是来给袁秀成送军功值。 于是对于太平军来说,蔡高坟也成了个练级的地。 因为袁秀成下令,在蔡高坟只防守,不进攻。 太平军那群将领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特点,将手底下没经历过战火的新兵派上去冲几轮,虽然损失不少,可是能活下来的,对于战争就没那么畏惧了。 然后,经过锻炼的太平军再去西线或者别的战区,就会惊讶的发现,清军不过如此。 这样就苦了长沙其余战区的负责人,鲍其豹、向荣、秦定三、江忠源这批总兵和提督。 太平军的实力好像一天比一天强,本来清将统领的绿营就不太能打,靠着人数优势还敢正面和他们碰一下。 但是现在,太平军打完蔡高坟再下来,一下子从地狱模式调到简单模式,顿时觉得清军不堪一击,往往几百人就能冲溃守军一两千人的防线。 不过清军退回城内,也同样令太平军无可奈何。 就这样,拖了半个多月,杨秀清彻底明白了,蔡高坟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拿不下的。 无论是正面或侧后进攻都搞不定那伙儿清军。 “袁秀成,真是个难缠的家伙。”杨秀清念着这个在长沙令他损失最多的家伙。 终于,杨秀清将目光转向了西线。一个计划逐渐在他脑海中形成——渡湘经略西岸! 这并非一时冲动之举,杨秀清认为,只要能够成功渡过湘江,并在西岸站稳脚跟,便能开辟出一片新的战略空间,从而打破当前僵持不下的战局。 此时太平军的主力部队仍然驻守在东岸城南部一带,与袁秀成形成对峙之势。 双方你来我往,攻防之战时有爆发,战况胶着不下。 同时,杨秀清正紧锣密鼓地着手筹渡过湘江。已经派遣了一小部分军队先行向西渡河,不仅能搜集粮食草料以充实军需储备,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敌境侦察敌方军情。 没过多久,袁秀成就得到了一份紧急情报:“据悉,敌军已然从省城的上游成功渡江,并在龙回潭等地的村庄肆意骚扰。” 徐光也很快就察觉到到太平军的动作了。 不过,探子回报,这种行动仅仅属于规模较为有限的灵活机动而已。 徐光也就没太在意。 袁秀成倒是挺确定,以他这段时间和杨秀清打交道的经验来说,太平军大概率是打算派遣主力大军大规模西渡湘江。 见清军还没发现,杨秀清迅速加大了行动的力度。 就在初五日的深夜时分,大约有两三千名太平军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从南湖港渡过河流。 他们行动隐秘,迅速地沿着龙回潭一路前行。 后来经过驻守在西岸的向荣部探查之后,终于弄清楚了这些太平军的去向。 太平军经由龙回潭等地后,再次渡过见家河向南挺进,并屯驻盘踞在了阳湖等村庄一带。 此处距离平塘仅仅只有数里之遥,而平塘乃是湘潭进入省城的必经之地。 得知这一情况后,向荣急忙飞檄下令,让知府朱启仁率领其所统领的兵勇率先赶赴平塘驻扎下来。 这支军队共有约 3000 人的兵力,其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牢牢堵住西岸南进湘潭的交通线路,以防太平军由此长驱直入。 但是,清军不知道这支部队的领导是谁——就是号称太平军最能打的翼王石达开。 话说那石达开亲率一队太平军战士,自南湖港与朱张渡两处横渡河流。 他们兵分多路,迅速占据了靳江河市铺屋一带,并牢牢把控住了湘江两岸重要的渡口。 此时正值河水干涸、水位低落之际,这给太平军创造了绝佳的机会。石达开命人枯饼将河道填平,再于其上铺设坚固的木板。 一座简易却实用的浮桥就此搭建而成,士兵们往来,仿佛织布之梭般繁忙有序。 如此一来,对于太平军来说,湘江两岸的交通线路瞬间变得畅通无阻,这让杨秀清认为,此举为后续经略西岸基地奠定了坚实有力的交通基础。 短短数日后,太平军继续向西挺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皆引起不小的震动。其势力范围逐渐延伸至象鼻坝和龙回潭等地。 碰巧彼时洋湖地区的晚稻已然成熟,金灿灿一片,宛如黄金铺满大地。石达开当机立断,下令攻占这片西岸的重要稻米产区。 自此以后,源源不断的粮食通过各种途径从西岸运往东岸前线,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军队粮草供应紧张的问题,基本上确保了充足的粮源。 时至 19 日,太平军依旧沿着湘江西岸稳步推进,不断拓展着自已的势力范围。他们兵分数路,分别侵扰岳麓山和金牛岭等要地,同时还对潆湾市发起攻击并大肆焚烧劫掠。 旨在夺取更多的军需物资,进一步巩固自身实力,从而掌控关键的战略要点,彻底打乱清军企图在东岸实施反包围的作战计划。 这些动作,除了袁秀成,还有别人也看出来了太平军的意图。 比如说,左宗棠这类极具洞察力和战略眼光的人物,很早就察觉到了太平军向西渡江这一行动的潜在可能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