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再造盛唐从扫平安史之乱开始

第112章 诸夷入夏

   李恽道:“古人言,诸夷入夏则为夏,诸夏入夷则为夷……朔方夷汉混杂,若是教化不失,我担心若是有一天大唐衰弱,此地汉人反而被胡化……”    听着李恽之言不只是李白,高适的表情也渐渐严肃起来。    “当年大汉强盛之时,朔方有编户之民近百万……然一朝衰弱,百万汉民反而胡化……”    “虽经百多年恢复,到如今我朔方之地,仍然远不如汉时……”    “前汉所犯的错误,咱们如今绝不能再犯……”    待李恽言罢,李白拱手道:“不知节帅有何计较……”    李恽道:“我欲在朔方之地大行教化,化胡为汉使我朔方无有胡汉之别,还请太白兄助我!”    李白还没有说话,周围的李野、李达、李样三人却是先是动容。    三人虽然平日里不言,但内心之中对自己胡人的身份还是颇有些自卑的。    若是真能使胡汉为一家,对三人以及其后人也是大有好处的。    见李白有些犹豫,李恽又看了李达三人一眼这时继续道:“我陇西李氏也多有与胡人联姻,高祖、太宗皇帝的皇后祖上也是鲜卑人,但在百年前就已经为汉人了……”    “恽相信既然百年前的拓跋、独孤、长孙……这些人能够通过教化而为汉人……如今朔方乃至天下的胡人为何又不能为汉人呢……”    李白此时起身郑重的向李恽一拜道:“白今日才知节帅大志,白自然当竭尽所能而助之,只是如今天下显学乃是儒,而白所学却是道……二郎何不聘请大儒来此,如此方是正道……”    李恽呵呵一笑:“太白兄欺我不懂儒道之别乎,儒家虽好却是弱民之道,我朔方地处边地,若是行弱民之道,岂非自寻死路……”    “前汉行儒,不过三十年就亡国,后汉末年儒学再次掌握朝堂,最终酿成三国战乱……南朝崇儒最终被北朝所灭……”    “我大唐虽重儒,但却并不用儒治国,方才有了太宗皇帝贞观之治,才有了如今的大唐盛世……”    李白道:“二郎就不怕被天下攻讦?”    李恽看向天际,面露决然之色,“虽千万人吾往矣!”    左右之人听到这里皆是起身对着李恽郑重一拜。    “今日方知节帅之志!”    李恽回拜道:“还请诸君助我!”    左右皆言:“愿随节帅左右!”    李白也激动的道:“白愿与二郎共进退。”    高适虽然没有说话,不过也是面色严肃的对着李恽郑重一拜,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李恽当下也把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某计划先在灵州设置一个书院,专门培养教师夫子……”    “这些夫子不需要太高水平,只需要能够掌握两三千个汉字,懂得基本的算数即可……”    “然后再以这些夫子为基础,在各州、县、乡以及军中开始学校,教授基本的汉字,算学还有礼仪……”    李恽把自己的计划详细的说了一遍。    李白与高适听后都表示支持。    “二郎此策甚好,如此既可以行教化,又不会触动世家门阀之利……当真可行……”    高适此时却道:“二郎怕是还有后续计划吧!”    李恽闻言却是笑而不语。    李白看了看两人,也是面露恍然之色。    李白这时向李恽道:“仅仅如此恐怕还不足以使各族和同为一家!”    “太白兄可有好的建议!”    李白微微一笑,“某之想法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以白看来可效法秦皇!”    李恽沉吟片刻,“太白兄的意思是,书同文,衣同裳,行同礼……”    “不错!”    “白以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得诸族为一家……”    高适这时皱了皱眉道:“若是如此,朝野怕是会有不少反对之声的!”    李白笑道:“二郎乃是宗室,反对的声音多未必不是好事!”    高适恍然道:“太白兄高见,孤臣正适合二郎!”    李恽此时也露出了笑容,他在制定这个计划时其实就已经准备好了给自己立一个孤臣的人设。    李白继续道:“白以为,当大行教化之策,首先,必须要废夷俗,改汉俗。尤其是对诸族之人,需得打消他们心中外族之念。”    “其次,从今往后不得着夷服,全部改为汉服,不得结辫,所有人必须扎发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习汉礼,行汉字……”    李恽待李白说完郑重一拜,“有太白兄相助,此事必成!”    ......    三日后,李恽召集幕府上下官吏共同议事。    在集议之上,他正式公布了自己的计划。    与预料之中的一样,此举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许多人提出,大唐作为天朝上国还是应该有海纳百川之心,应该允许各族保持自己的文化。    李恽并没有为此生气,他耐心的给众人解释了如此做的原因。    经过他的一番解释大部分人还是认同了李恽的思想。    当然还是有一些食古不化之辈,对于这些人,李恽也没有为难他们。    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只是解除了他们的职务,给了这些人一些钱财,把这些人礼送去了长安。    三日后,一群人围在灵州城门口的告示栏周围,议论纷纷。    他们所讨论的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是一则新的告示,那是李恽下令张贴的新规定。    一名年轻汉子带着几名仆从正欲入城,见城门口围满了人,好奇之下也带着人挤了过去。    好不容易挤了进去,这时他看见告示上的内容。    只见上面写到:“朔方之地乃是唐土,朔方之民皆为汉人……从今日起……”    那汉子看完后,大声道:“早就应该如此了!大唐之土皆是汉土,大唐之民皆是汉民,怎么能再说夷语,行夷俗呢?”    他的话马上引来了不少人的赞同。    “说的是啊,咱们都是一国之人,何分彼此……”    “兄台所言甚是,若无秦皇当年所行之事,如今我诸夏也就如同西域诸国一般,何有后来的强汉还有如今我朝之盛……”    “没错,今后如果有人在我们面前再行夷俗,说夷语,那就得好好教训教训他了!”    “就是既然入了汉地,就应该把原来的那些蛮夷之俗丢掉……”    一名黄发碧眼的男子也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众人的反应来看支持这个规定的人不少。    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些归化的胡人反而是最热衷于支持这个规定。    尤其是其中那些内附的突厥、契丹和室韦人。    李恽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就像是在后世清朝推行剃发令一样,最积极的人其实是那些投降的汉人。    他们渴望成为这个新秩序的一部分,渴望被接纳、被认同。    从这一天开始,整个灵州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汉化运动。    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整个灵州的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上到李恽,还是下到奴隶,都已经不再需要区分身份。    所有人都是汉人,每个人都穿着右衽的汉家服饰,结着发髻。整个灵州都充满了汉家的气息,若是不看长相还以为是到了内地。    在李白的主持下,灵州城第一所专门培养教师的书院也建立起来。    李恽原本欲以李白为山长,高适为副,不过在众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他自己担任了山长,李、高两人则副之。    李恽的这所学校与太学、国子监和诸州郡的官学不同,它主要培训的是蒙师,也不讲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以蒙学、数术为主,兼杂兵学、法家、道家、农家之学。    为了降低启蒙的难度,李恽还提议编写《三字经》。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把后世的《三字经》抄写出来,而是给了一个思路,随后就把此事交给了李白。    自从书院建立之后李白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般,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书院的建设交易之中。    ……    李恽在推行汉化之时,最担心的就是被安置在丰州的阿布思部突厥人的反对。    出乎他意料的是,还不等他在丰州颁布法令,阿布思部就主动开始进行汉化。    舍弃原本的袍服,改穿汉服,并且主动向李恽提出向部落派去汉文教师。    对此李恽自然是求之不得,马上让高适安排此事。    高适效率也比较快,很快就向阿布思部落派去了二十名汉文教师。    李恽为了千金买骨,还命李毅给阿布思部落送去了两万套汉服。    当然这些并不是免费的,而是让他们用羊毛来进行交换。    不过在阿布思部落之人看来,这和白送也没有什么区别。羊毛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用。    不过对李恽来说,这羊毛可是一个好东西。    如今李恽已经扩建了将作营,并开始改为商业化运作。    将作营已经可以用羊毛制作呢绒、绒线、毛毯、毡呢等纺织品。    并且已经在研究怎么用羊毛制作更加保暖的衣物。    虽然如今这个时代,气温比后世要高不少,但在漠北仍然需要大量的御寒之物。    李恽现在就是准备了两样东西,一个自然是棉花,另外一个就是羊毛。    有了阿布思部落的支持,李恽的汉化行动也加快了脚步,天宝十载三月,李恽正式向整个辖区推行汉化政策。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