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其中,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韩国缺乏可用的将领,但这间接说明了韩国军队是多么脆弱。 这也不足为奇。 毕竟,上一任韩国大将军是姬无夜。 姬无夜担任大将军时,几乎什么都做了,唯独没有做的,就是训练军队,他结党营私,贪污军饷,私自倒卖军用物资。 整个武装力量已经变得肮脏至极,在姬无夜陨落后,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韩邦的武装力量,早已从根基开始腐朽。 韩邦的储君以及国相张开地未能洞悉其中的原因,当听闻大军溃散的消息时,他们一度怀疑这是否是虚假的情报。 经过反复确认,这确实是事实之后,他们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随后便是满腔的怒火。 他们原本还自信满满地认为,只要筹备充足的军粮,就能借助边疆军队的力量,抵御秦邦的侵犯,然而他们大错特错了,边疆军队竟是如此轻易就被击败。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王齣在击败他们的军队后,并未停止行动,而是继续向新郑进发,这表明秦国目前掌握的城池和土地,仍未能满足其野心。 秦国似乎有意一举吞并韩国! 韩国的君主和臣子们在愤怒之后,纷纷感到恐慌。 朝会接连不断。 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国军队,韩国太子只能向群臣寻求对策,希望他们能提出抵御敌人的方法,但显然这是徒劳的,朝堂上多是空谈之人,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割地求和,或是与秦国决一死战。 割地求和?也得秦国愿意接受,目前秦国已经占据了大量土地,却未撤军,这表明他们的野心比预想的要大。 至于决一死战? 韩国还有与秦国决一死战的力量吗? 朝会结束后,姬一虎回到自己的府邸,立刻派人去请蓑衣客。 韩国面临的危机让他也感到了深深的危机,他不由得重新考虑起蓑衣客之前的话,准备为自己寻找另一条出路。 蓑衣客到来后,姬一虎急忙向他询问:“先生,如果我向秦国投降,主动协助秦国占领新郑,秦国会接受我的投降吗?” 在国家危难之际,有人选择与秦国决一死战,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只关心自己。 只能说姬一虎确实是姬无夜的亲生儿子,在自私这一点上与姬无夜如出一辙。 眼看韩国已经岌岌可危,他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 但在那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国是否愿意接受他的投降,毕竟他没有途径与秦国联系。 “少将军有所不知,大将军在世时,夜幕就与秦国的罗网组织有过多次合作,我们可以通过罗网组织与秦国联系,商讨此事!”蓑衣客向姬一虎解释道。 姬一虎听到这话,眼神微微闪烁,不由得多看了蓑衣客一眼,“先生之前就曾劝告过我,恐怕这是罗网的计划吧!” 蓑衣客眉头微皱,正要解释。 姬一虎又说:“我没有责怪先生的意思,只是希望先生能在罗网那里为我美言几句,希望秦国能记住我这次立下的功劳!” 蓑衣客回答:“少将军放心,秦国向来赏罚分明,即使是平民,只要立下战功,也能获得高位,得到爵位。” “少将军若能帮助秦国消灭韩国,这是灭国的大功,足以让少将军在秦国获得封侯拜将的荣誉!” 听到“封侯拜将”四个字,姬一虎的眼睛顿时一亮,逐渐坚定了决心。 夜色深沉,由于秦国大军继续向新郑城逼近,加上国内旱灾带来的危机尚未解除,内外夹击之下,韩国太子再次召集群臣,商讨应对策略。 尽管清晨刚举行过朝会,夜晚再次召开,似乎过于频繁。 但或许经过了白日的思考,有人可能已经想出了应对策略。 许多大臣带着忧虑的神色步入朝会大厅,自从旱灾降临,他们几乎未曾安睡。 随着相国张开地拖着年迈的身躯步入,这场朝会正式开始。 韩太子坐在宝座上,正准备继续向群臣征询意见,忽然发现少了一人,于是问道:“姬将军何在?”听到太子的询问,众臣也意识到确实少了一人。 姬一虎不见了。 姬无夜去世后,姬一虎继承了他的爵位,韩太子对他颇为器重,众臣明白这是为了安抚姬无夜旧部的情绪。 姬无夜虽已逝,但他昔日的权势巨大,旧部仍握有相当的力量。 “或许姬将军有紧急事务,因而错过了朝会!”有人这样猜测。 韩太子点头,尽管姬一虎未至,朝会还是继续进行。 就在朝会接近尾声时,突然外面传来战斗的呼喊声。 这使得朝堂上的大臣们脸色微变,随后他们明白了战斗声的来源。 姬一虎身穿战甲,战甲上还沾有未干的血迹,手持父亲当年的佩刀八尺,带领大军,闯入朝堂。 这一夜,新郑发生变故,姬一虎在夜色中联络姬无夜的旧部,利用城中守军的力量,突然攻入王宫,发动了逼宫,所有参与朝会的大臣,包括韩太子,都成了他的俘虏。 几天后。 秦军逼近新郑城外,姬一虎带着众多俘虏,打开城门,主动投降,迎接秦军。 新郑城陷落,韩国灭亡的消息传开后,韩非得知后身体微微一震,几乎要倒下,他身边的卫庄也是面色阴沉,极为难看。 在此之前,林天带他们在韩国境内游历,观察秦国官吏如何救灾,他们就隐约感觉到秦国的不良意图。 后来从林天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秦国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为了一战彻底消灭韩国。 但韩非心中仍存有一丝侥幸。 那就是秦国想要灭韩并非易事。 结果他错了。 秦国的军队实力,远远超过了韩国的军队,韩国的兵力,竟然如此脆弱,一触即散,而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当秦军抵达新郑城下时,城内的居民,竟然连抵抗的意图都没有,直接敞开城门,选择了投降。 一载之前,韩非自师荀子门下学成,与同窗李斯依依惜别,二人怀抱壮志,一赴秦地,一返韩土。 在秦地的李斯,先后投靠吕不韦、嬴政,如今已受重用。 而韩非,志存高远,雄心勃勃,欲图变革韩土,以韩土并吞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