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匠籍如奴籍
朱元璋蹙眉思索一阵,仍没轻易松口,反是追问起来:“为何置金银赏赐不顾,反要寻求放籍?” 陆羽慢慢说道:“当初太子殿下调来的三名工匠中,其中一人名叫赵三,他心灵手巧,最擅精打细造,陛下手中这望远镜的镜片,便出自赵三之手。” “这赵三其实很早之前就跟随陛下,但他不善言辞,不会曲意奉承,因此在大明开国后,他只得了些许银钱赏赐,而更倒霉的是,他因这工匠身份,被划入匠籍,此后更是因此受尽苦楚。” 明明开国有功,却在建国后受尽苦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听得眉头紧蹙,问道:“他究竟受了何等苦楚?这又与匠籍有何关联?” 闻言,陆羽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赵三有三个儿子,现如今都已长大成人,最大的那个,甚至已近三十,可却娶不上婆娘,眼见他赵家就要绝后了,所以在听我说,陛下可能会给予他赏赐时,他让我帮忙说,他不想要其他赏赐,只求能放归民籍,否则对不起列祖列宗。” 朱标听得满脸迷惑,抢话问道:“这赵三能打制出如此精良的望远镜,技艺之高令人瞠目,为何他的三个儿子娶不到妻呢?” 毕竟在这个时代,有一门手艺活的人都是香饽饽,赵三这情况,按理说,应该是媒人踏破门槛,而不是他的三个儿子都娶不到媳妇。 陆羽苦笑着说道:“殿下有所不知,这匠籍地位低下,一入匠籍,子子孙孙都都是匠籍,不但要免费替朝廷干活,领着微薄薪俸,甚至常有领不到俸禄之时,朝廷但有匠造之事,抑或是哪个达官贵人想要建屋盖房,他们就得乖乖出工,毫无人生自由可言。” “莫说是寻常百姓,就连他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因此,寻常好人家的女儿,绝不肯嫁入匠籍,即使那些放良的青楼女子,也大都不愿意,这匠籍就如同奴籍呀!” 朱标惊得目瞪口呆,怔怔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所设立的户籍制度,初衷是让百姓各司其职,稳固社会阶层,不再出现造反谋逆之事,说到底,还是为了他老朱家江山永固。 这套制度在刚建国时确实有其益处,毕竟刚经过元末乱世,所有人都只图安定活命,都能安分守己。 可时间一长,随着百姓安身立命,图谋更多发展时,这套稳固不变的户籍制度,反显得落伍过时了。 阶级、工种的固化,势必会滋生腐败、落后,导致各行各业都大受其弊。 就拿占比最多的军籍来说,朱元璋曾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他的卫所制度本意是让军户以军田当做俸禄,而他当初也的确是靠着这军户制度,打下了大明江山。 可是朱元璋却没看到人性的贪婪,各种达官显贵,军官将领,乃至于领兵宦官都纷纷将手深入到了军屯的土地上,大片军田被侵占。 军户成了上级军官的佃农,甚至连佃农都不如,这也使得卫所制度彻底崩溃,后期甚至出现了几十个倭寇追着数千明军打的局面。 再比如,皇宫内的太医都是医户,子孙后代也都是太医,可很多人压根就没有学医天赋,最终凭户籍当上太医,后面大明有好几位皇帝都被这些太医给治死了,至于是有意还是医术不行,那就只能问问他们自己了。 总而言之,朱元璋的这套户籍制度不仅坑了百姓,也坑了自己的子孙,一摊死水是永远没有活力的,世袭罔替、故步自封的户籍制度,只会滋生腐败落后。 陆羽对这户籍制度有颇多不满,但他深知朱元璋固执难劝,绝不肯贸然放弃这套他引以为傲的御民制度,因此,借这赵三的事,他想着从匠籍入手,让朱元璋慢慢放开这个口子。 听完陆羽的讲述,朱元璋父子都沉默了。 朱天子脸色难看之极,紧蹙着眉头却不似思考神态,朱标则稍有怔忡,似一时难以接受。 愣了许久,朱标终于抬起头来,问道:“这些情况,朝臣们难道不知道吗?为何从未听人上奏谈及此事?” 陆羽冷哼一声,语气颇有嘲讽:“他们怎会不清楚,可文武百官本是既得利益者,又岂会做自掘坟墓的事?若是上奏言明此事,他们盖屋建房时,上哪寻这些免费的劳苦力?若是取消了匠籍,那工部和将作监又能剥削谁呢?” 匠籍如此凄惨,这本是世人皆知的事,文武百官清楚,甚至朱元璋本人可能也知道,但身为既得利益者,他们都从这阶级固化中享受了好处,又怎会有动力改变现状? 至于那些工匠…… 整个大明有多少人,只是区区几个工匠罢了。 当然,这些心思只留在陆羽心中,他无意说出来招惹朱元璋不悦。 听到这里,朱标也不再往下问了,他神情落寞,沉寂了片刻,终是抬眼望向朱元璋道:“父皇,赵三之苦全源于匠籍,恳请父皇废除匠籍,还天下工匠们自由!” 朱元璋没有答话,仍只低头思虑,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深吸口气,似已作出决断。 朱标本以为他会点头答应,心下大喜。 却没想,朱元璋却是摇头,沉声道:“废除匠籍倒是简单,可废除之后呢?工部和将作监该怎么办?若世人都不愿意从事匠造之事,那我大明天下诸多工事,又有谁来承担?匠籍制度对于工匠虽然有些残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工匠技艺的传承。” 一连串的问题,逼得朱标哑口无言,面如死灰。 朱元璋再叹口气,语重心长道:“标儿,你是太子,是储君,是国之未来,你要做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要学会解决问题,倘若你有办法解决这些后患,那咱便答应你废除匠籍。” 朱标似见到希望,却又碍于无法回答朱元璋的问题,一时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他抿唇深思,脸色晦暗,久久不见神采。 朱元璋继续道:“这是对你的一次考验,你须得独立思考,万勿求教于他人。”说着,他又深深剜了陆羽一眼,算作对他的警告。 “儿臣领命!”朱标连忙拱手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作为一名君王,须得有自己的主意,莫要偏信旁人,否则永远受制于人!”说罢,他不给朱标再答话的机会,挥了挥手道:“你先退下吧,好好将这些问题想清楚。” 朱标显然也无意逗留,拱起手立马告退。 大殿中,又只剩君臣二人。 气氛有些压抑,陆羽也待得不大自在,有意告退,可看朱元璋这样子似还有话要说,只好犹豫踌躇。 朱元璋负手走回窗边,幽幽望着窗外风光,深吸口气,他终是缓声开口:“陆羽,你所提匠籍之事,咱也知晓一些,你的顾虑确有其理,可咱也有咱的考量。” 他这意思很明显,自己是不会轻易作出改变了。 陆羽没有开口询问理由,只能静默站在一旁,等候下文。 朱元璋又叹口气,继续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整个大明朝有那么多不公坎坷,总有人蒙冤受委屈,咱不能叫事事都尽如人意,不可能叫人人都满意,有些人、有些事,势必要作必要的牺牲!” 朱元璋的话,若站在他的角度,倒也没错,可陆羽历经两世,所看所想自然要深远得多,朱元璋所谓“必要的牺牲”,当真必要吗? 若真是为了天下安定,倒还说得过理,可若只是为你朱家、乃至上层阶级的享乐呢? 君不见,多少匠人拿着微薄薪俸,操劳一生,为的只是王公大臣能住上更华美的房舍。 他们辛苦创造的价值被无端克扣,最终没有落到真正的百姓手里,却反被这些“上层人士”中饱私囊。 这些想法憋在胸中,陆羽多想直抒胸臆,痛斥出声,可他没有,拱了拱手,陆羽面无表情,沉声应道:“臣知道了!” 有了家庭和孩子,他再不是从前那般意气用事的人了,说话做事都得三思而行。 照说陆羽的回答,已该是他朱天子期待中的答案。 可此刻朱元璋的反应,似是有些失落。 愣了片刻,略有失望地看了眼陆羽,朱元璋有些怅然若失,最终挥了挥手,低声道:“你也退下吧!” 陆羽如释重负,当即抱拳退下。 朱天子这才仰面望天,重重叹了口气。 “陆羽啊陆羽,怎么连你也变了?咱倒有点想念起当初那个直言不讳,敢当面顶嘴的你了……” …… 自听了赵三的遭遇,朱标对天下工匠深感同情,他亟盼能为工匠们做点什么,因此对朱元璋交代的任务格外上心。 当真如先前约定,他并没有请教他人,而是自己闷起头来冥思苦想。 一连想了三天,倒也真想出个对策,他立马将这对策具折呈奏,亲自递到了武英殿里。 “收徒?” 武英殿中,朱元璋看着那封奏折,一脸迷惑。 朱标连连点头,拱手道:“父皇往下看,儿臣所谓收徒之计,正是解决匠人流失的最佳良策。” 不待朱元璋自己阅看,他干脆口述讲解:“只要工匠们收徒授艺,待他们能教出一个足以取代他们的徒弟,便可放良还籍。” 朱标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匠籍之人能找到取代自己的工匠,便能还籍,待下一届工匠继续收徒还籍,再无限循环下去。 这样做,既能保证朝廷有工匠可用,又能保证工匠技艺不会失传,同时,还给天下工匠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 朱标对这计策引以为傲,他以为朱元璋看过之后,定会大加赞赏,可事实上,朱天子似不为所动,而是问道:“倘若世人都不愿拜师学艺呢?” 匠籍低贱,天下匠人都亟盼逃离,又岂会有人愿意再入泥沼? “父皇太过于想当然了,世间总有活不下去的贫苦百姓,到时候入这匠籍,没有自由,总比当流民饿死在外面强,而且这样也能解决一部分流民问题。”朱标显然早就考虑好了这些问题,当即说道。 实际上朱标这个“循环往复”的计策,本质上依旧还是想要白嫖工匠,只不过把这些工匠子孙的苦楚转移到了徒弟身上,这也没办法,朱标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人,他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他这个办法但也让那些工匠有了放籍的曙光。 “你这个想法倒是不错,不过看看这个吧!”说完,朱元璋从桌案上翻出另一份奏折,递了过来道。 “这是……”朱标稍有错愕。 朱元璋冷哼一声,面色略有不忿道:“这是陆羽那小子送来的!” 朱标一惊,忙伸手接了过来。 朱元璋却还在冷声抱怨:“这小子,当日没与咱顶嘴,可隔了一天,终还是送来奏折反驳陈辞,哼!就知道这小子没那么容易驯服!” 嘴上虽在抱怨,可朱天子脸上神情半嗔半怨,并非动了真怒。 朱标打开细看,入眼便看到“废除匠籍,有助革新技艺、发展工事”之类的词儿,显然,陆羽给出的破解之道,要来得更干脆彻底。 再往下看,只见陆羽侃侃而谈道:“当下匠籍地位过低,影响工匠积极性,导致朝廷工事效率极低,况且,朝廷建造工事中,真正拿主意的多是管理官吏,这些官吏只关心乌纱官途,压根不顾工事是否完备。” “工匠即便有心卖命,抑或有了革新创举,也无处施展,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我大明工艺革新,导致匠艺越发陈旧落后。” “例如火器,我大明火器威力极强,技艺水准绝不落后于西方诸夷,可就因匠人低贱,未有人重视技术革新,导致西方火器日益精进,而我泱泱中华故步自封,最终沦陷于西方的火枪火炮之下。” “要想维持我天朝上国地位,必须重视技术革新,不断发展科学与技艺,而这一切,就必须要调动工匠的积极性,促进革新创举!” 铺垫了这么多,无非是强调革新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废除匠籍的意义。 看到这里,朱标大为震惊道:“这匠艺革新,当真有如此重要吗?” 朱元璋显然是经过一段思想斗争,他虽嘴角微拉,有些不大情愿,但仍是点头承认道:“陆小子在这方面,确有其独到见解,就拿那热气球来看,他所谓革新,的确能助我大明增强国力。” 热气球的问世,能帮助明军更轻松地平定残元,而陆羽所谓“匠艺革新”,未必不能起到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