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第336章 我知罪,但我不认罪!

   汤和被这荒谬言论给气笑了,冷哼道:“若说算学考试不公,你泄漏考题还算‘情有可原’,那经学呢?经学可是你们南方仕子的老本行了,为何你还要作弊?”    刘三吾断然摇头道:“老夫从未提供明经考题,何来作弊?”    汤和嗤笑一声道:“没有泄题,就不算作弊吗?那些举人已经常招供了,你等暗使‘关节’手法,刻意偏私,你还敢狡辩?”    所谓“关节”,指的是考官与考生之间,通过卷面暗记,来进行作弊的一种方式。    宋朝时,文官地位空前提高,科举大行其道。    为了避免考官徇私,朝廷采用糊名和誊录两种防范方式——即将试卷上的考生信息用纸糊住,同时以专门人员抄录考卷,将誊抄本交与考官评卷。    这么做,能避免考官通过姓名、笔迹等特征识别特定考生,从而徇私偏帮。    按说有这两招,考官就无从辨别考生的身份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很快,考场上又出现了一种应对方式,“通关节”。    具体来说,就是考官和考生事先约定好,在答题的文章中,加入特定字眼,作为暗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通常关节字眼都不止一处。    比如约定文章某三段,依次用“呜呼”、“于戏”、“者也”字眼作为结尾词,考官阅卷时看到这样的三段结尾,自然能认出考生来。    再比如,将某些少见的成语,拆分嵌入文章之中,更有大胆的考生,甚至将自己或长辈名号,拆分嵌入文章中。    诸般手段不一而足,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考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约定的暗号,便可确定这份考卷需要“特殊关照”。    因此,那些通了关节的考生,即便答题水平不佳,也能取得高分。    这种方式隐蔽性极强,可算是科举时代最强有力,也最惯用的一种舞弊方式,但同样也有个弊端——一旦被人破获,证据无从藏匿。    关节就留在考卷之上,只要根据口供,在考卷上稍一核对,便能辩出真假。    因此,当汤和道出“关节”之名,刘三吾遽然色变,他已然明白过来——此事赖无可赖!    将刘三吾的反应看在眼里,汤和冷哼一声,威喝道:“刘三吾,你所犯罪行早已查明,我劝你莫再作狡辩,以免有失身份!”    听到这话,刘三吾已知事不可为,他放弃了抵赖,但却没有丝毫愧疚,仍是昂首挺胸,理直气壮,振声说道:“使这种小手段不过是防范那些新学门徒考中进士,混入朝廷罢了。    天下大道,唯圣人言也,唯有圣教弟子方能治理好天下,若叫那些新学门徒掌权,我大明国将不国,信国公,你愿意眼睁睁看着那些新学弟子误我大明,老夫却做不到。”说话间双目通红,一副卫道士的狂热姿态。    见刘三吾这着魔的样子,汤和当真无语了,照这说法,他刘三吾成了救国救民的仁人义士,反倒自己成了反派。    强忍住吐槽,汤和又将堂木重重拍响,继续讯问道:“那你为何只取南方士子,排斥北方举子?”    刘三吾毫不在意的说道:“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北人被胡虏奴役太久,腥膳未除,习俗行事已近夷狄,还需要些年月恢复文教,在此之前,北人非我族来,其心必异!”    南北之争由来已久,他这一番争辩,也绝非他个人意见,而是南方文人中一直流传的说辞,可这种话,私下说说也便罢了,拿到台面上,未免太过偏激。    此刻堂中还坐着不少部堂高官,而陪审的刑部尚书开济,恰好是个北方人。    此刻,开济嘴角直抽,一脸的不自在,偏生他还曾做过元朝的官,更符合刘三吾口中“受胡虏奴役”之说。    对方说的是实话,开济也无从反驳,只能恨得咬碎后槽牙,心中已然打定主意,此次定要从严秉公,好好整治这帮南蛮子!    相较之下,淮西出身的汤和倒是无所谓,淮西非南非北,他又身领开国天功,地位超然,根本不会受这南北之争波及。    可虽无立场,但汤和仍被刘三吾这一番言论给气到了,他当即大拍桌案,气咻咻骂道:“无耻之徒,分明是你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却还将自己的行为说得多么高尚,为了给自己洗白,竟遑论一国同胞为‘异族奴役’,难道你不知道,科举舞弊,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吗?”    刘三吾背过手去,仰面看着汤和,一脸的英勇无畏道:“老夫自知死罪难逃,可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比我一人的安危重要得多,总有一些东西比一朝一代的王法要重要得多,为了圣人道统,老夫死得其所!”    说着,他又将头一仰,面上现出向往与神圣的表情。    显然,直到现在他仍认为自己做得没错,此刻慷慨赴死,是件光荣的事。    眼看刘三吾已经彻底魔怔了,汤和也无意再和他多啰嗦什么,反正罪也认了,直接砍了省事。    大手一挥,汤和命人将刘三吾带了下去,随即提调其他人犯。    接下来的几位涉事考官,倒不似刘三吾这般狂热,可他们的态度、观点倒都一致:认罪,但不认错!    你可以用国法惩治我,但你不能从道德上指责我!    更甚至,不少涉案官员还当堂唾骂,批评审讯他们的官员立场太不坚定,没有坚决维护儒家道统,没有站在孔孟先圣这边。    这些家伙,竟全都认为自己所做一切都很光彩,因而,他们对罪行都供认不讳,甚少隐瞒。    这倒给审讯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只审讯一轮,就将涉案的近百官员查个水落石出,更甚至,连那些平日里与他们志同道合,却没有参与此案的人,也因同党们慷慨供认,被招供出来。    …………    武英殿内,朱标将罪犯名单递给了朱元璋,说道:“父皇,这是此次参与科举舞弊案的涉案官员,共计两百余人,无一漏网,请父皇决断!”    看着名单上那密密麻麻的人名,朱元璋着实有些吃惊,主考官同考官加起来都没两百人吧,这名单上的人是怎么来的?    当即他有些怀疑的望向朱标道:“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是不是动刑了,胡乱牵连他人?”    朱标却是摇头,苦笑道:“的确是动了些刑罚,但却并非为了逼供,这些考官招供之快,远超常理,是以审讯官员为防有诈,又用刑逼问过一遍,结果核查无误,他们先前的诏供倒无虚假瞒骗。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那些考官将平时与他们的故交好友、同乡同门全都招出来了,最后就变成了两百余人。”    “那他们的这些故交好友、同乡同门可真是倒了大霉。”闻言,朱元璋顿时无语,随即提起朱笔,在名单上勾勒起来。    一面勾勒,他一面冷笑道:“本以为杀了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裁撤了中书省,这帮文官就能老实一阵儿,至少不会像以前那般肆无忌惮,却不想他们更愚蠢了,这是逼着咱再大开杀戒啊!”    当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从前胡惟庸虽也悖逆无道,但面上总还规规矩矩,现在这些人,狂到连规矩都不守,蠢到连表面功夫都不会做。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长叹一声道:“这么一比,倒是胡惟庸更讨人欢喜些!”说话间,他朱笔游龙,已勾画了不少人名,这红笔在名字上抹过,即是抹杀了一条性命。    朱标却在一旁说道:“父皇,这还不是因为近些年,朝廷官员更迭太过频繁,许多官员就任还不到一年,尚未学会如何为人臣子。”    “当下光靠杀人,怕是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加剧官场乱象,官员杀了一茬又一茬,换上来的没几年又回到老路上了。”    他虽然没有名说,但实际上是在劝诫朱元璋不要再勾了,少杀点官员。    对此,朱元璋却是冷冷一笑道:“那也不能不杀,杀了一波,其他人好歹能老实几年,能稳几年算几年,待到朝臣们不老实了,再杀便是!”    敢情朱元璋已经把官员看做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一茬。    朱标顿时有些无语,继续说道:“父皇,这次的科举舞弊案,其根源在儒学和新学的道统之争,如若对涉案官员和举子处分过重,只会加剧矛盾,使得两派水火不相容,将来必会引发更大的冲突,而这两派,原本是可以并存的,父皇为何不采用怀柔手段,叫这二派兼容并济呢?”    朱元璋叹了口气:“咱知道你从小受儒家教养,不愿看到他们走向末路……”    乍听这话,他似乎对朱标的主张不以为然。    朱标急了,趁他没讲出“但是”前,抢先便要再劝。    可朱元璋立马抬手止住,继续道:“咱也并非无知之人,又何尝不知道儒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呢?”他话锋一转,竟替儒家说起好话来。    朱标表情顿时转喜道:“父皇说的极是,儒家纵有千般不是,但绝对不能抛弃,少了他们的教化,这国家撑不了多久,就会乱套的。”    “故而咱打算像汉朝那样,将天下官吏分为儒生和文法吏,往后,儒生只管教化礼仪,其余政治民生,统统交给文法吏。”朱元璋深谋远虑,他心中早清楚儒家也有其裨益之处,所以才有此打算。    闻言,朱标眉头迅即皱了起来,照朱元璋的计划,往后儒生不掌实权,地位怕还会一降再降,可同时他也深知,朱元璋对儒家憎恶至深,绝不肯再退让半步,当下,他已尽最大可能为儒家争取生存空间,如若再固执不退,怕会适得其反。    思虑再三,朱标叹口气道:“如此也可,那父皇,这次科举弊案……”他试图再为官员举子们求情。    “你都亲自开口了,咱还能不同意吗?”朱元璋也就顺势送朱标个个人情道:“这样吧!此次科举舞弊案,咱只杀主谋刘三吾、董伦及那些同考官和那几名散布考题的考生,至于其他被牵连的官员与作弊考生,就让他们去倭岛吧!左右老二那边正缺人,让这些酸儒过去,正好帮着教化倭民。”    说话间,他厌烦地摆了摆手,大有“眼不见为净”的态势。    “这倒不错,去倭岛对他们而言,倒是物尽其用!”闻言,朱标顿时大喜,他这次主要是为那些涉案举子求情,如今不但这些涉案举子保住了,连带那些被牵连的官员也都保住了,只处置了首恶,虽然以后要被流放到倭岛,但怎么也算保住了性命,这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    至此,洪武十五年的这场科举舞弊案,最终以一个相对较轻的处置结果,宣告结案。    ……    次日一早,朱元璋便在朝会上,宣布了科举弊案的审判结果。    “刘三吾一群人,操纵科举,徇私舞弊,罪证确凿,罪大恶极,判刘三吾、董伦剥皮实草,分别悬挂于贡院及礼部衙门口,以警世人!”    “朱善、张溥凌迟处死,涉案考官及负责传播考题的几名举子,处斩刑,至于其他涉案官员及考生,一并流放倭岛!”    闻听此案结果,朝臣们顿时哗然一片。    众人窃窃私语,议论不休。    他们议论的焦点,倒并非觉得这案件处刑过重,相反,众人是意外,这次怎么才杀了这么几个人?    原本,不少言官还准备了一大通说辞,今日要在朝上力谏天子,以营救被捕的官员和举子,这下倒好,朱元璋法外开恩,他们事先准备的那套说辞全无用处了。    一时间,不少朝臣有些发懵,心里想着陛下是不是吃错药了,不过他们也很快反应过来,无论如何,这些涉案官员举子大部分都活了下来,他们也不用冒着危险谏言,这是好事。    当即朝臣们立马拱手齐拜,高呼道:“陛下慈悲,吾皇圣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