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大家领工作粮食
几乎所有家庭都全员出动,那些家境稍好的居民是不会参与清理粪便堆这样的工作的。 此时,老人们牵着孩子们的手,站在一旁渴望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上前领取粮食。 不论多少,在这个年代,能够提供食物并且发放工作粮食的事情是闻所未闻的。 一升粮食大约重两斤,一个四口之家一天大约需要消耗两升粮食。 然而,没有哪个贫困家庭能够每天只吃粮食,总要在面粉中掺杂一些瓜菜豆薯,五升粮食足够一个四口之家三天的口粮。 “军爷,我们家明天一早就来,全家都来,老人和小孩的饭食我们自己解决,烧火、拾柴这些活我们都能帮忙!” “我我,我们家也都来,都能帮忙。” 去他的在这个一两银子能买一石精米的日子里,能提供食物和工作粮食的就是大爷。 “可以,来的都接受,帮忙干活的也提供食物,但先说好,不听从命令、偷懒耍滑的到时候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再有,三天后我们要去各家检查你们打扫的情况,到时候大家要把家人聚集起来,衣服什么的都要给我洗干净! 以后我们的工作多得很,为了便于安排,到时候还要把各家的名册都做好,以后有工作就让甲长、里正通知你们,就这样,不多废话了,大家领工作粮食吧!” “好的,军爷!” 能提供工作机会的都是大爷,听到军官的话,民众们纷纷答应。 人口、土地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土地清查可以慢慢进行,但人口普查却迫在眉睫,要养活一城的百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强行普查人口是不可取的,虽然贫困的百姓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但一群陌生的士兵要强行进入家中查看,虽然不敢反抗,但情绪上总是不舒服的。 民众的工作相对容易,只要给他们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大多数都是顺从的,但城里的富人和官吏们就需要动些脑筋了。 县衙的文书清点交接完成后,这天王栋召集了全城的富人和官吏到县衙。 “从明天开始,城门将对各位开放,从此来去自由,各位将不再受到限制。”这些天来夏国军队对城门进行了管控,除了运输必要的物资,其他人一律不许出入。 “在这里我要再次向各位士绅说明,黄册登记的田亩数字再给各位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凡是不来主动申报的,以后各位名下的田亩数就以此为准。 一旦发现有不在黄册内的田地,一律没收处理,并且还要处以五十倍粮税的处罚。” 王栋按照夏国联盟的法律,凡是新开垦的田地一律按照三免两减半的政策征收粮税,但洵阳哪里还有新开垦的田地,几千年来但凡能开垦的田地都被开垦殆尽。 粮税一亩两成,虽然夏国的一亩面积要比大明的亩数要大一些,但这并不是问题。 “凡是我管辖的田地,官绅一体纳粮,包括商税,这些都是少不了的,各位不论接受不接受,照办就是。 不愿意接受的可以自由迁居他地,田地就由我接收。” 这是大明士绅最难接受的一条,两百年来,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照顾贫苦的士子,规定有功名的士子可以拥有十亩的免税田,以便他们继续攻读学业。 在永乐帝之后,文官集团将一项规定扩展为:所有拥有功名的学子,皆免除粮税和商税,近两百年来,这些有功名的学子因此占据了大明的许多优势。 然而,夏此行旨在反抗大明,自然不会承认大明的规矩,尽管心中有所不满,但到场的士绅们也不敢有任何异议。 “无论你们是否继续在洵阳居住,所有登记在册的田地,除了追缴五年的粮税外,其他所谓的田骨、田皮我们一概不承认。 不论你们转租多少次,我们都将根据黄册上登记的田地数量征税。” 大明在土地租赁方面采取了新措施,因为拥有功名的学子免税,许多贫民为了免税将土地献给学子,将本应上缴朝廷的粮税转交给了学子们。 同样是交税,平民为何要将土地献给学子呢?大明至今,粮税其实并不重,但摊派和徭役实在难以承受。 拥有功名的学子不仅免除粮税、商税,连摊派和徭役也被免除。 这样算下来,投献土地看似更为划算,但士绅们怎会轻易让人占便宜?投献土地就是在官府注册的土地关系上标明这些土地已归学子所有。 但学子们通过转租将土地的实际使用权又交给了平民,约定平民除了要缴纳地租外,还需向学子们支付所谓的荫庇费用。 实际上,百姓们所要缴纳的地租并不比粮税、摊派、徭役少多少。 但这样做只有一个好处,如果无法按时缴纳士绅们的地租,可以稍微延期或用其他方式抵交,但如果无法按时缴纳官府的粮税、摊派、徭役,立刻就会家破人亡。 就是这样的一步之遥,大明的百姓还是愿意将土地献给有功名的学子。 王栋所说的这些规矩让士绅们感到非常难受,但他并没有说要强制没收他们的财产。 土地、财物我们都不要,但以后你得按照规矩交税,这些全由你们自己权衡,放弃也可以,但土地以后就不再属于你们,想要就必须交税。 “另外,五年补缴的粮税我们将按照最近五年中最低的数额缴纳,也不要求各位现在就交,可以等到秋粮收获后一并从收获中计算,今年不够的可以推迟到明年交,不收利息。 但我还是要提醒各位,如果在两年内无法交清税额,或者三年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我们将一并没收土地,不要说我们没有事先说明。” 夏恰好在秋税时节到来,与普通百姓不同,士绅们除了要缴纳本季的粮税外,还需补缴五年的粮税。 看着站在堂下的士绅们彼此挤眉弄眼,王栋也不理会,要知道洵阳县登记在册的土地总计两万余顷,其中一半归属于襄阳襄王和汉中的端王。 剩下的一半几乎都归属于现场的诸位士绅,平民或中小地主们只有不到两千顷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