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无法抑制内心的恐惧
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不断的技术革新,夏国联盟的特别钢材产量持续增长,他们开始采用钢材制造大炮。 此次教导团携带的全部是这种新型的钢炮。 这些钢制的臼炮能够装载更多的火药,其射程已经能够达到约两百米,而此时“炮灰”明军恰好进入了臼炮的射程之内。 自战斗的第一声枪响,杉西参将陈三槐便感到了不安,但辅兵和民夫已经被驱使至八十步的距离,预计只需四五十个呼吸的时间就能冲入敌军阵地。 然而,随着战斗的打响,他震惊地发现,负责驱赶“炮灰”的二十名亲兵几乎瞬间损失了一半。 陈三槐之所以敢于领军出战,是因为他手中握有三样法宝:亲兵、骑兵和弓箭手。 在他的两千人营中,拥有三百骑兵和两百弓箭手是极为难得的,只要这“三宝”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他不在乎其他人的伤亡。 教导团一营的首轮射击只是让冲锋的辅兵和民夫感到惊慌,毕竟只有一百多人倒下,而且大多数是明军的士兵。 但是第二轮射击不再是针对明军,而是无差别攻击,这次距离又缩短了十几步,战线上再次倒下了一百多人。 此时,站在队列前,目睹夏国射击的民夫们已经非常恐惧,但他们仍然被身后的人推着向前小跑。 第三轮射击之后,前排的民夫和辅兵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恐惧,开始逃离那些恐怖武器指向的区域。 阵列两侧的民夫和辅兵可以逃向战场外,而中间的“炮灰”们则不顾一切地开始回头逃跑。 到了这个时候,混在人群中驱赶“炮灰”的亲兵和明军也被击倒了不少人,他们转身的速度甚至比民夫们还要快。 然而,更让陈三槐感到惊恐的是,弓箭手位于“炮灰”和步卒之间,因为在步卒发起冲锋之前,弓箭手需要先射出几轮箭,以期对敌人造成更多的伤害。 夏国的臼炮正是瞄准“炮灰”和明军之间的结合部进行攻击的,而且城楼上的参谋们通过望远镜早已发现了明军这支远程部队。 随着旗语的挥舞,一营的火炮自然要先攻击敌军的远程部队。 出战的一营采用的是横列队形,前后不过三排,陈三槐的弓箭兵被命令组成一个方阵,因为敌军的阵型实在薄弱,如果弓箭手排成一排射箭,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陈参将看来,他集结弓箭手,通过密集的齐射来达到压制敌人的目的,却没想到这正好方便了夏国的打击。 两百人如何组成方阵?简单来说,四乘五十是最快捷的方式,五十是横列,四是纵列,为了开弓方便,弓箭手左右至少要间隔一臂的距离,前后则要更远一些。 随着第三轮射击的十二颗开花弹落在了弓箭手组成的大约2000平米的方阵内。 弓箭手不是近战兵种,他们几乎不穿甲胄,这样的目标一直是臼炮的最爱。 如果一颗开花弹正好落在人群中,理论上能给半径六米内的人员造成极大的伤害。 以明军弓箭手的阵型,这个范围内大约有三十多人,但夏国的开花弹并非每一颗都能直接砸进人群中间。 即便如此,陈三槐的两百弓箭手在这火药击下也阵亡。 尽管距离稍显遥远,然而炮火的轰鸣和爆炸声却使得战马惊慌失措,这些受惊的战马立刻开始狂跳乱奔,使得骑兵队形大乱,无法维持战斗阵型。 瞬息万变,杉西参将陈三槐的精锐部队,弓箭手几乎全军覆没,骑兵也陷入了混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除了紧随其侧的亲兵外,那些被派去驱赶民夫的亲兵至少有一半已经丧命,剩下的因为未能及时撤退,现在也被卷入了混乱的人群中。 战斗已经无法继续,尽管爆炸声不仅让“炮灰”们陷入疯狂,陈三槐的援军也陷入了恐慌,士兵们纷纷转身逃窜。 “撤退,快逃!” 尽管陈三槐还处于一种恍惚状态,他的部队在未与敌军接触的情况下就已经溃不成军,但这并不妨碍他做出撤退的决定。 幸运的是,两名亲兵紧紧抓住了他的马缰,否则他的坐骑也早已逃之夭夭。 洵阳西城墙上的士绅们集体陷入了困惑,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前一刻他们还在担忧官兵进城后又要支付一笔巨额的“血税”,而这一刻,他们只能看到四处逃窜的官兵。 教导团在占领洵阳时并未动用武力,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战斗,这也是为了避免惊扰民众,因此洵阳城内外的居民都未曾见过真正的战斗。 自从第一轮炮火响起,直到炮火发射,不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洵阳西城墙上的士绅们无不感到震惊。 这样的军队真的是流寇吗?他们甚至没有与敌军接触,就让一支五千余人的明军当场溃散,这样的战斗力是流寇所具备的吗? 他们早就注意到这些“流寇”身上背着的武器,但在大明,火器的名声已经臭名昭著,射程有限,容易炸膛,一轮射击后就成了无用的烧火棍,甚至还会烧伤使用者... 之前看到夏军的火铳,洵阳城内有些见识的士绅都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群扛着烧火棍的“流寇”。 但今天他们看到了什么?从城墙上俯瞰战场,视角极佳。 这些他们原本认为的“烧火棍”竟然能在八十步外发射! 这还不算,那些看起来圆润的筒状物竟然能释放出天雷!士绅们亲眼看到士兵们抬着炮火出去并设置起来。 明军,甚至陈三槐在逃跑时也没弄明白他们是如何遭受“天雷”轰击的,但城墙上的士绅们看得一清二楚。 天雷一爆炸,弓箭兵就倒下了一大片。 城门打开后,一些士绅离开了,没有离开的也派家人仆役四处传递消息、寻求援助,尽管这些天教导团带领民众所做的一切让不少士绅称赞。 但是,不纳税的日子过得太久、太舒适,仅仅因为征税这一点就让他们本能地反感这股“流寇”。 这时,洵阳的士绅们才开始颤抖着双腿认真思考未来,陈三槐的旗帜上清晰地写着“大明杉西参将.陈”。 虽然不是九边的精锐部队,但天下人都知道秦军的实力并不比九边的军队差多少,参将可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高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