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孙和
建邺,南宫。 太子孙和一身劲装,手持弓弩,在一群仆从的簇拥下来到一处校场。 校场内摆放着不少训练用的木桩,每根木桩上都密布着箭孔,而这些都是出自孙和的手笔。 江东孙氏素有尚武之风,武烈皇帝孙坚和长沙桓王孙策自不必说,就是当今吴帝孙权也酷爱射虎,而当年的孙小妹亦是女中豪杰。 孙和也继承了这份基因。 他自幼因王夫人的关系,受到了孙权的特别宠爱。 十四岁时,孙权命中书令阚泽教习他经传典籍六艺,成年时他便有文武双全、礼贤下士的美名。 然而备受恩宠的孙和,面前却始终有一座大山——故太子孙登。 孙登是孙权倾注心血培养的继承人,他不仅是法理上的长子,而且确实才能卓越。 后世南宋文学家叶适便如此评价道:“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最后一句话是多么扎心。 不过从孙权宁愿和魏国翻脸也不愿让孙登前往魏国为质子这件事来看,孙登确实足够优秀。 所以在孙登在世时,孙和从来没有对太子之位有过任何想法,孙登是他的好大哥,是吴国的未来,自已只要安心做个皇子就好了。 然而.. 孙登突然死了。 得知消息的那天,孙和正好和王夫人一起陪同孙权用膳。 那一日,父皇的眼中仿佛失去了颜色,那种失落,那种无力,是孙和从未见到过的。 但日子总要过下去,偌大的吴国更要继续前行。 兄长孙登临终前推荐孙和为太子,孙权接受了这个提议。 摇身一变,成为吴国储君的孙和并未得意忘形,而是更加勤勉。 他想向父皇证明,自已能够继承兄长的事业,能够继承吴国的未来,证明父皇没有看走眼。 起初,一切的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鲁王的崛起。 孙和一开始不以为意,认为鲁王虽然得宠,但无法从根本上撼动自已的地位。 可在阿母因孙鲁班这荡妇之谗言骇然离世后,孙和再也无法冷静了。 他不惜冒着被诛杀的风险,也要监视孙权的一举一动,在得知他有意废掉自已后,他果断行动,想要得到丞相陆逊的庇护。 呵呵呵~ 可是后来的事让他瞠目结舌,曾经君臣相知的二人竟然落个这样的结局。 父皇! 你既然更钟爱鲁王,当初为何要立我为太子呢?就因为亡兄的一句建议? 你若看不上我这个儿子,大可不必如此.... 可你给了我,却又要把它从手上夺走! 嗖!! 一支飞箭破空而出,直直插在数十步远的木桩上。 只可惜心神不宁,准头差了点,不过力道却十足的强劲。 “父皇你可知道,儿过得如履薄冰....”孙和放下手中的弓,小声喃喃。 忽然,不远处传来孩童稚嫩的嗓音。“阿父!” 孙和转身看去,随即笑着招了招手:“彭祖,你怎么来了?” 这是他的儿子,孙皓。“彭祖”这个小名正是孙皓的祖父孙权给起的。 孙和一把将儿子抱了起来,抬头看见何姬端庄地站在校场外,柔情似水地看着他父子二人。 何姬是正是孙皓的生母,她的父亲何遂曾吴营中的一名骑兵。 孙权曾巡视各军营,当时何姬在道旁围观,孙权望见何姬后,大为称赞,于是派宦者把她召来,将她赐给了孙和为妾。 孙和对何姬很是宠爱,对她的恩宠与太子妃张氏无异。 不多时,孙和抱着儿子来到何姬身旁,开口便是问道:“如何了?” 何姬压低声音道:“阿父在留都尉(留略)那听到的消息,说是大将军(诸葛恪)现在芜湖停驻,不日将启程返回柴桑。” 自从孙和当上太子,何姬的阿父何遂便也得到晋升,如今孙和的这位外舅是禁军中的骑督。 孙和做事很是谨慎,他一般很少会用明面上的南宫藩臣来传递情报,那样太显眼了。 这时,何姬问道:“殿下,阿父让妾请示殿下,是否让诸葛恪回建邺?” “不可。”孙和当即否决,“一切还未尘埃落定,这个时候让诸葛恪进京,我要做什么岂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那要该当如何呢?”何姬蹙起眉头,想了想又说道: “诸葛恪回到柴桑便是到了江夏的境地,妾在想,若是局势有变,鲁王再极力拉拢,殿下的处境可就不太妙了。” “不如这样。”孙和似乎有了主意,“就让诸葛恪屯住芜湖,即便事后父皇追究,这不过只是镇守边防的中庸之举,挑不出什么问题。” 何姬点点头,两人沉默了好一阵,她才带着一种不安的语气,轻声问道:“真的要走到这一步吗?” 孙和叹了一口气:“生在帝王家,很多事情身不由已。” 他忽然双手按住爱妾的肩膀,正色道:“一旦我失去了这太子之位,你,我,还有我们的儿子都将不得好死。” “即便是父皇不会杀我们,可等父皇百年之后,鲁王继位,他能放过我们吗?” 何姬抱住了孙和:“殿下,不管发生什么,妾都会永远追随殿下左右。” 这一刻,孙和感到自已近来紧绷的神经得到了一丝平静。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二人旁若无人的一番言语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四岁孩童的心。 “阿父,阿母。”孙皓出声打断了二人的缠绵,然而没等两人开口,小娃娃却先是问道: “是不是只要杀掉,便可一了百了?” 闻言,孙和与何姬不约而同地感到背脊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