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两世

第135章

两世 两手空空的客人 6013 2024-12-10 15:09
   送走了来探望的两家人,长宁殿又热闹了起来。   该来请安一个也不少,人流如梭。椿在一边,免不得要说公主连养嫫都没一个,挤兑董嫔没甚本事。   有她带这个头,其它妃嫔怎么没有话说。   到底大家都在宫里头浸淫了些日子,粗一听没甚不对的话,当事人听来可真是冷嘲热讽   董嫔要气死。可偏偏也不好说什么。   这些时日,她忙着宫里杂事没讨个好,宫中到还升起了两个嫔位来。一个家里父亲只是不起眼的三品,一个只是地方治官。她可是太后亲族,但大家却平起平坐,谁也不服她。   心里也免不得暗暗埋怨太后在宫中没有了威信。   但说来,最后也怪齐田。   要不是前头那些事,这些人怎么敢不敬畏太后呢。   如今在这些人眼中,皇后与太后打了个对台,虽然被禁足但帝宠依然,如今完好无损又出来了,足以证明皇帝对太后如何。   皇帝都只是做做面子上的事,她们对太后轻慢也是难免。   不过女人们坐在一起,也难免说些别人的是非。   齐田无意似地问董嫔“听闻母后太后幼时没有少受欺负。”   董嫔想想那些事到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才点头“我父亲与太后是双生。祖父早年在外面与人做过帐房,是后来才受当时洲官举荐得的官职。做帐房的时候,有一度没有音讯,族人只说他是死在外头了,便想叫祖母殉夫。我们族中的规矩,丈夫身亡时若是夫人正值盛年,为显其忠贞是要同棺殉夫的。若是不肯,便只能放回娘家去。”所谓放回去,就是要被休了。与都城的开化不同,许多地方被休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徐铮听得皱眉“这是甚么道理?”守节的事常也有,但强行殉夫却是很少见的。   董嫔说“是祖辈传来。□□奶奶的时候定的规矩。说是女子生来不易,又心思软弱,若正是大好的年纪却没了夫君,恐怕免不得有心意动摇的时候。岂不是坏了清白吗。自□□奶奶以来,族中许多妇人都是这样死。”   又说回当时的旧事“大伯才不到一岁,也要交到族里养着。还好后来发现祖母仍有孕在身,族里才不能如意,不过因为肚子太大,还被疑心并不是祖父的,差点就被烧死了,后来祖母生了下了父亲和姑姑,就被赶了回去。家的田地与大屋,都分给了族叔,大伯抱着父亲和姑姑从大院搬出去,挪到下院与下仆一起住了。后来祖父回了家,又做了官,家业才拿回来,但大伯冬日里出去打柴失了足,已经不在世了。”   说得殿中妃嫔也十分唏嘘。又说起自已在家里听家里人说古。什么样的事都有。   长宁殿竟然少有地和乐。大家有些腥腥相惜。   宫里轮番都来看过了皇后,徐铮偏殿那边也收拾东西要搬回去了。   来时什么也没带,住了这些时候要走了,宫人大包小包往外拿。   多是公主的东西。   一直搬到快晚膳的时候才算搬完。   徐铮抱着公主一走,长宁殿显得格外地安静。齐田在庭院中站了一会儿,便回内殿案前坐下拿起了笔。   关姜研墨,问“娘娘已有定算?”椿也好奇。   齐田说“凡大举,必以小事起。”步子太大,被触动利益的人太多,反对的声音都能把人淹死,更惶论其它呢。   晚膳楚则居再往长宁殿来,就见齐田一本正经在写东西,走近看,原来是要上书。   写完了先给他看,又听他的话改了好几遍。   她原先不觉得,现在自己写起来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那么多,自有其定式。   次日朝上便议女户。   先是读皇后上书。   说的也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日前听来,太后与妃嫔们自己家的事。   除了妃嫔们,也有宫人们说的。记录成册。聚在一起读来,实在触目惊心。   讲完了,别的也不曾多说,只说了一句“户无男丁,子孙不保,若女子能暂为户主保得夫家血脉岂非善哉?”   再说朝中寒门者众,家里岂没有这些事呢。   不过一时没人领头,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先开口说话。   不多时,角落里苏任率先站出来打破了宁静,朗声道“臣附议。”   宋阁老似笑非笑“陛下听你附议行此令,岂不是把全天下的族人都视为卑鄙小人防范?”   苏任笑一笑“照阁老这么说,刑律也是不必有了,有刑律在岂不是把全天下人都当做罪人算计人性命?”堵得宋阁老没脾气。   多几个新晋的官员站在苏任这一边。   随后又有关阁老站了出来。   关阁老既然站到苏任那边,自然有许多老臣子跟着附议。   最后定下来,竟没有多大的波折。   下朝宋阁老免不得要说关阁老几句。   关阁老不冷不热地回道“皇后与皇帝一体,陛下想施仁政,你非要拦一拦,怕别人背后不说你父女都是豪杰?”一个在宫里害了皇帝子嗣,一个在外头不让皇帝顺心,这哪里是来做臣子的,这是来讨债的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宋阁老原本也不是硬脑脾气的谏臣,看看前头那几个阁老的下场,听着一下便气虚了。   关阁老摆手“我是没有宋大人那么足的底气,我怕人说。”他女儿的风波还没过去多久呢。时不时都还有人从周氏老家传了消息来,说见到她女儿和大郎在路边乞讨。他也只能说声惭愧。   原本还对周家有些愤恨,可继室成天在家里骂关雉丧门星,也使得他有些动摇。想想,要不是自己女儿生事,怎么会这样呢。现在还不是只有夹起尾巴做人。   新令即立,先便是都城里头得了消息。   布告处站满了人,上面有用雅文写的,也有用白话写的告示。   有懂白话的人磕磕绊绊地读给同行的人听。有读错的,还引人笑呢。许多人站在读告示的人旁边讨个便宜。   听完了,有大叫“胡来”的,也有拍手称庆的。   治官那边一开始到也平静,零零星星的只有一两个妇人过来。   初时来的那些大多是一看就是极为刚强的性子,大半都牵着娃。后来就有妇人由娘家兄弟陪着来的。人渐渐多起来,没三个月,光是要改户主的官司,都把治官那里门都要挤破了。   先头都城那些大乱,死了多少人。孤儿寡母的也多。   牵着娃抱着崽儿说得直哭。   也有看着镇定,后来说着说着就嚎起先夫来,满地打滚的。   除了跟族里打官司,要把家产拿回来。还有刚打完官司,为了谁做户主的事媳妇又拉着婆婆来的。   细细碎碎的许多杂项便跟着来了。   譬如家人都不在了的。若只有没成年的女儿带着襁褓里的幼弟,她做不做得户主?   那虽然儿子年幼但女儿是抱来养的呢?家产要交到她手里吗?   没上任多久的治官一天到晚头都是大的。   好容易到了要回后衙吃饭的时候,又来了个案子。   一家人,夫君已经没了,也没有子嗣,那妇人也回家几年了,现在来,想得了户主照顾婆母。说等婆母过世了,愿意再把夫君积攒的家再交到族中去。   治官看完诉书,正要出去,门客突然按住了他,把诉书打开了指着后头的名字问:“大人晓得这是谁?”   治官纳闷,看看落款。摇头。   门客说:“这落款是‘田珍’。”若有所指。   治官就更纳闷了“田珍怎么了?”都城姓田的人多了。   门客无奈“皇后有个同胞阿姐,大人不知道吗?”   治官更茫然“皇后娘娘不是姓周吗?”说完才突然想起来这个田珍是谁。   当时周家那件事闹得还不小,小妾拿自己的女儿把正房夫人的女儿替了。后来周夫人田氏却不知道为什么,把女儿找了回来,改籍的时候却不是改到周家,而是改到了田家。   那时候他还在备考呢。   拍桌大悟“是她。”   他是见过田珍的。在关先生的学馆,田珍去送过她兄长的儿子进馆。他记得,是个看上去坦然自若的人。   连忙整整衣衫,还换了个新冠子,才连忙出去。   门客拉一拉他嘱咐“端着些。”到底年纪轻。   治官点头“知道知道。”走两步又停下来,问“你以为这个事要如何是好呢?”他才做的官,所才请了个知俗务的门客在身边,凡事办有错漏,都要问一问。   毕竟女子虽然是可以为户主,可田珍没子嗣是硬伤。   门客想了想,说“大人不妨先看看再说。”   治官一想,那也没有别的办法。   出去一看。田珍竟也没有像寻常高门妇一样戴个帷帽什么的。身边下个也只有两个。一个年纪大些的嫫嫫,一个是个伙计打扮的人。自己穿得也极为朴素,并不穿金戴银。   见他年轻还有些意外,想来他是今年才考来的,才释然,垂眸起身。虽然略略垂首避了避,但也并没有羞于见人的窘态,甚至还算是有些磊落的。   治官这也才自在些。坐到案后,又拿了诉书出来看了一遍,向她问了清楚。   田珍夫君是姓林的,是个大夫,原先有个药铺,还有二进的宅子。后来离世了,就都被族人分了。他母亲现在也不在大宅住,被移到痷里去了。   日前田珍去看了,老人家吃得不好,身上也烂了,族里不给看病。“为了养育儿子,一世辛勤,老来老来,却连自己儿子赚来的家宅都住不得,没有一口热饭吃,还要要受这样的苦。岂不是叫他死了也要背个不孝之名吗?”   治官有些感同身受。他也是有老母亲在家的人。   随后把田珍夫家的族长传了来。   族长无论如何也不肯点头“她已经不是我们家的人。怎么能再拿我们家财!?你们说我们待他母亲不好,以后我们好好待她就是了。”   田珍也不肯退让“你们若是会好好待她,也不会今天是这模样了。”   一场官司打了半个月。   治官也顶不住了,私下与田珍说“不如你与你阿妹说说。”在他的立场,他是很希望田珍能做回户主的。   这些日子,族人这些人的嘴脸,他又不瞎,怎么看不明白,他虽然年轻,但家里也没少这样的事。可是怎么说,这件事于制于礼都不合,律法上也很难找到立足之点,一个是已经回了娘家的妇人,一个是她年轻又没有儿女。他觉得自己也不好硬判。   田珍说“治官便为百姓父母官,我信大人。”她没跟齐田提,也没与田氏说。   一门心思只依靠他来。   治官一时也脸红,干咳了几声。   回去免不了长吁短叹。做官真的太难了。   不是有一腔热血就可以。   门客也为难。   判田珍为户主也不是不行,可开了这个先例,后头怎么办?全都办了吗?可要是只办这一件,不办别的,那事情闹出来呢?人家领情到也好,要不领情呢?皇帝看来,是个极严明的人。皇后听说也禀性刚正。毕竟态度不明,万一要怪他助长外戚横行之风怎么办?   最后拿了个主意。   门客说“大人不如就上书吧。”   治官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   门客点头“对!”   治官觉得自己懂了。   上书能干什么?自然是为天下丧子的老母亲请命。田珍的初衷不也是这个吗。   照现在的习俗,年老的妇人,儿子若是死在了前头,家又再没有别人,那家财是要归于族中的。每月再从族中得些奉养。但族里很少照顾得周道。毕竟是孤老。过得好不好,全看人厚道不厚道罢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儿子所赚的钱用来奉养生养了自己的母亲,为甚么就不可以呢?辛苦养大的儿子,最后却要看别人的人脸色讨生活!谁没有父母,谁又不是做人儿子的。谁愿意自己万一不在了,还放不下心,怕自己的母亲会被人轻待,衣食窘迫。   以己度人,句句恳切。   写完了想到自己家乡的老母亲,一时竟然感慨万千“到也觉得自己是在做些事情的。”   门客傻眼了。   他不是这个意思啊。   他的意思是让治官上书,把这件事推给皇帝裁决。   可事情已然是这样了,他真是……哭笑不得,顺水推舟,说“那到也是,田珍那里有了交待,大人也无愧于心。”成不成到没什么要紧。   治官只笑笑没有辩驳。没有叫小吏来,也不等明天的文书,亲自递书去。   走在路上,路过关先生的学馆,进去站了一会儿。   里头好多穿着补丁衣裳的稚童,跟在阿丑后面追着玩。   玩了一会儿,铃当响了,阿丑一挥胳膊“好了好了好了,读书去。”便像赶鸭子似的,把人都邀到内馆去了,自己往关先生的书庐跑。   经过治官身边行色匆匆的也都是拿着书的学子们。   他想到那一日椿在这书馆里头说的话。好像天下庶民过得好不好,都被托付到了像他这种籍籍无名的人头上,他多做一点,多想到一,人们就过得好一点。一瞬间,这段时间被日常俗务消磨的豪情好像又回来了一点。   见到他有认得的,兴冲冲与他打招呼,问他“你往哪儿去?”   他说“去办点小事。”大步往外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