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荇江开始下起了雨,一开始百姓都挺高兴的,毕竟庄稼有得灌溉,还可以储水,伏旱时也能顶用。只是没想到,这雨越下越大,还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百姓越来越愁,就怕庄稼被淹死。 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灾难正在悄悄来临。那天,河坝突然决堤,洪水如猛兽般涌入了荇江一带。 荇江边是大宁最大的平原,土地肥沃,人口密集,这一次的洪水算不上大宁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但却损失惨重。城镇和村庄都被无情摧毁,生灵涂炭,大批人流亡他乡,这事终究还是被捅了出来。 一大早,萧瑜、李静姝和柳絮带着收拾好的行李来到了宫门处,而江大人和江离早就在那等候了。 萧瑜见着江离,觉得有些惊奇,便问道:“江离你也要一起去吗?”江离点了点头,说:“陛下说我会武功,要我保护你们,去了可能还能帮上忙。” 江大人一听,摆了摆手说:“算了吧,别添乱就行了。”江离此时像极了一个受气包,只哼了一声,然后双手抱胸转头看往别处,萧瑜和李静姝见这场面,捂着嘴偷偷笑。 此次出行是为了办正事,顾及不了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也为了保护好萧瑜和李静姝,于是江大人带着他们四人同乘一辆马车,跟着的还有一些官员和护卫。 他们尽可能地轻装上阵,减少不必要的负担,以期能早日到达荇江一带,解决这次水灾。 马车内,江大人正在说着此事的解决方案。“当务之急,是先安抚当地的百姓,让他们可以安定下来。其次再疏通河道,加高堤坝,防止再次发生水患。” 江大人将自己与萧瑾商讨的结果告知他们。几人均同意此方法,也默默盘算着其中一些细节该怎么做。 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赶往荇江,但路途遥远,且马车不比快马,到荇江大致要二十日了。这一路上,离荇江越来越近,见到的难民也就越来越多。 这些难民都是从荇江一带逃难过来的,个个都面黄肌瘦,皮包骨头,衣衫褴褛。一见有穿得较体面的人路过,就一下子扑腾过去,乞求给点食物。 众人见此皆哀叹,不免心生怜悯。柳絮见萧瑜示意,忙将带的干粮分些给他们。难民接过干粮,还来不及道谢,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看着他们眼里充满感激的泪水,萧瑜的心一下子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她直到此刻才真正明白了治国理政是为了什么,明白了姐姐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这将是她的宿命。 这一路,他们见到了许多人流离失所,许多人忍饥挨饿,大街上的铺子大多铺门紧闭,因为没什么人去买东西,现在开着的大多是米铺之类的售卖粮食的店铺。 一转眼又过了几日,他们终于到达了荇江一带,可是见到的却是触目惊心的一片。房屋皆倒塌,花草树木也被无情摧残,一片狼藉。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处于荇江平原中心的榕县,因为这里的经济最繁荣,官府人手也较多,更便于他们赈灾。 到了县衙,却发现只有一人在看守,其他人都出去修缮房屋或者去救济百姓去了,就连县令也不在。 江大人见无人在,便让那衙役带着其他人先去寻个住处歇息一会儿,接着带着他们几人去周边看看。 县衙位于榕县中心,这中心一带很是繁华,商铺林立,居住的百姓也多,附近的房屋都修缮得差不多,依稀能看出曾经的繁华。但走远了些,众人都见到了倒塌的房屋,一些青壮男子和官府的人正在修缮房屋,丝毫没有注意到他们。 李静姝看到大街上有衙役在施粥,走过去时,粥正好完了,而面前的小女孩拿着空荡荡的碗,直勾勾地盯着那名衙役,眼睛里流露出了可怜的神情。 那衙役也是十分无奈,敲了敲空锅,用一种怜悯的眼神望向女孩和后面排着队的人,不情愿地喊着:“粥没有了,大家散了吧。”说罢,他和另外一名衙役收拾东西准备回去。 众人走了过去,衙役看到他们感到有些惊讶,只觉得他们不是本地人,只是现在这种情况,又有什么外地人会往这跑呢,他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江大人缓缓开口道:“二位辛苦了,今日的粥已经施完了吗?”那衙役扫了几眼面前几人,看他们的穿着应当也是富贵人家,不至于要来这街上讨碗粥吃吧,不过转眼又想,如今米价飙到了天上去,可能他们也买不起了吧。 想着,衙役摇了摇头说:“对不住了几位,今日的粥已经完了,你们明日早些来吧。” “二位误会了,我们带了些粮食来分给百姓。”江大人笑笑道。萧瑜闻言,向柳絮使了个眼色,让她回去命人带粮食过来。 衙役愣了愣,只当是富商做善事,心中对他们敬佩了几分,向他们抱拳道谢。接着又说:“几位过会儿请随我回县衙,县令大人一定会好好感谢你们的。” 江大人闻言说:“好,敢问县令大人现在何处?”衙役听了回道:“大人去城外救灾了,天黑时会回来。”众人心想,这县令大人应当是一位好官。 不多会儿,柳絮带着人回来了,因着路上要带便携的干粮,所以他们带的都是饼和馒头。 虽然这些东西比不上皇宫里的珍馐,但却是眼前这些饥饿困苦的百姓所渴望的。 饼和馒头很快就分完了,百姓人人都分到了,没人会饿肚子。众人见着他们都能吃饱,发自内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