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县学前街,人群热热闹闹,还特意用石灰隔出警戒线,只有参考的童生手持考牌,才能进入其中。 身后的亲朋目送考生,恍惚间给徐青一种前世参加高考的感觉。 望子成龙之心,古今没有什么区别。 县学门前,老幼皆有,但如今他们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童生。 童生只是一个称呼,倒没有什么特权,亦不算得真正的读书人。 徐青到了,没过多久,吴知县穿着朝服到来,说着官样文章,走了过场之后,县试正是开始。 县试的场数大概是四五场,具体是几场,由县令自己决定。 这次县试,吴知县打算考四场。 想来也是想早点结束县试。 县试第一场叫正场,随后是“初复”、“再复”,以及第四场“面复”。 其实正场考中之后,就不用参加后面两场,直接参加第四场“面复”即可。 这次参加考试的有一千多名考生,一个个验明正身,都要花费许久功夫。不过徐青是李典史的侄子,没等多久,就有检查的书吏给他验明正身,让他先进考场。 先进考场的好处在于能选个好位置。 县试的考卷不用糊名,不用誊写,所以主考官的心意,基本上决定了县试的结果。 等正式考试开始,徐青挥毫着墨,开始答题。 考试的题目是“仁以为己任”。 正是吴知县说给李典史那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后一句。 徐青此前就猜想,这考题不是前一句,就是后一句。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 他早就在这几个可能中的题目里下足了苦功。 落笔之后,迅速进入“绝对专注”的状态。 因为早就做过题目,徐青又是“绝对专注”的状态,将之前做过最好的几篇,糅合自己前世见到的八股名文的相似段落,自成一篇雄文。 大虞朝并不封闭,从上到下,都对神童青睐有加。 徐青此时做出的文章越好,配合他的年龄优势,越可能出名。 出名不是坏事,甚至还是护身符。 何况,徐青很想知道,自己名声越大,对“气运”是否有别样的加持。 徐青做完之后,习惯性检查一遍,顺便写好一首试帖诗。 一切妥当之后,惊奇的发现,居然也有个考生做完了考题,但时间比他晚一些,还在检查。 徐青干脆不等了,直接第一个交卷。 他一起身,自然惊动了比他晚做完题正在检查的考生。 他略有着急,但是还没检查完,只好继续检查。 吴知县看了封面的名字,知晓这就是李典史的侄儿徐青,没有多看,等徐青离开考场之后,才拿起卷子观看起来。 虽然已经决定要给徐青一个案首,但吴知县本身对徐青文章的水平没有太高期望。 但能中上水平,已经足够堵上悠悠之口了。 “这……” 正因为不报什么期望,徐青的文章惊艳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他很清楚,即使自己泄题,提前准备两三个月,连他这个三甲进士都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好!”读到高潮处,吴知县用力的拍了拍桌子。 吴知县算是体会到古人读书下酒的心情,他现在看到这样一篇好文章,真想找一壶酒来喝,才能抒发心中的激动。 因为似他这等人,许多经典都读过了,再读到一篇从未读过的新奇好文,其实跟徐青前世看小说时,作为老书虫,找到一本特别好看的小说的心情是一样的。 无以言表! 良久之后,吴知县依依不舍的合上卷子,然后发现自己面前又多了一位考生。 吴知县做好表情管理,淡淡道:“卷子放下吧。” “大人,请你也看看我的卷子。” “我自然会看。” 考生犹豫一下,咬着牙道:“我看大人看第一份考卷时,如痴如醉,想知道我和他的卷子,谁优谁劣,想必今次县试的案首,也在我和他之间了。” 吴知县看了看考生的名字,说道:“严山,本县东亭人士。东亭公是你什么人?” “那是在下的曾祖父。” 东亭公,乃是本县的名宦严介,曾做到过从二品的布政使,不过严家三十年来,再没人考取过举人以上的功名,家境自然败落了。 这也是科举大兴以来,士族再难如中古时期那样,与皇权抗衡的原因之一。 一旦没有人中进士,继续在朝廷做官,阶层会以极快的速度滑落下去。 到了严姓考生这一代,他父亲连秀才也没考上。 当然,严家是大家族,虽然严姓考生的曾祖是从二品大员,但他们这一房也不是主支,三代人下来,除了姓严之外,倒是没沾到多少曾祖的余荫。 不过因为出身,他要借阅各类藏书自是十分容易的。 而且为了考科举,严山还耗费不多的家财去巨鹿书院求学,那是南直隶有名的书院,里面的教书先生,都有考中举人功名的。 这次严山学有所成,回来参加县试,对于案首实是志在必得。 吴知县对于名宦的后人,还是愿意给点情面的。毕竟大家都有退休的时候,你现在一点不尊重老前辈,还指望以后致仕,人家尊重你。 出来混,面子都是互相给的。 吴知县随即当着严山的面,看了他的卷子。 确实很有水平。 吴知县扪心自问,他自己来破这个题,一时之间,也就这个水平了。论行文的法度,比严山似乎还差点。 看来这个严山有科举的名师教导过。 可惜,可惜。 如果徐青不写出那么好的文章,他可能就动摇了。 “不错,你正场过了。” 严山满脸失望,他知晓吴知县言下之意,但严山还想死个明白,说道:“大人,可否让我瞧瞧他的答卷。” 他一脸恳求。 吴知县倒是有些怜才,而且觉得以严山如今的水平,将来不说中进士,中举人是迟早的事,结个善缘也好,他说道:“你看吧。” 严山于是深深一拜,然后小心翼翼地看着徐青卷子上的文字,只看了一半,就忍不住失声高呼:“此文不中案首,天理不容。” 这一声高呼,惊动了考场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