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望腾出生成长在中国北方,二十岁之后去墨西哥那边玩了七八年街头艺术,回国后到上海开始搞自己的原创街头品牌。 然后郭望腾就觉得太他妈难了。 国内是什么环境和风气,费鹰很清楚,他已经适应太多年了。 但是郭望腾不行。一开始郭望腾搞不明白,国内天天说的这个“国cháo”“国cháo”是个什么意思,“cháo流品牌”究竟应该对标国外的哪个垂直分类。西方的时尚产业和工业体系发展了百来年了,欧美说streetwear, street fashion, hi-street, luxury fashion, lifestyle fashion, fast fashion,就是没听过一个“trend-wear”啊?亚洲过去这半个世纪的街头时尚大国非日本莫属,日本人就分得更细,说工装,机能,城市,户外,经典街头,也没见哪个日本牌子自己叫自己“cháo流品牌”啊?后来郭望腾搞了半天终于搞懂了,国内绝大多数所谓的cháo牌就是想借青年亚文化这个热度但又没有真正的街头基因的那些牌子。于是就统统给套进“cháo牌”这个大类,因为好赚钱。 然后郭望腾就被这些所谓的cháo牌活活bī成了喷子。 放眼看这些年的中国市场,平均每十个国cháo品牌里面就有六个打板抄袭国外的东西,两个不抄国外的抄国内的,还剩两个可能是因为没人关注所以没被发现。 各类媒体还动不动就把cháo牌和街牌混为一谈,普通消费者谁给你分得清这之间的区别。 郭望腾觉得做品牌就得keep real,不能fake ass。你今天要说街头品牌,那文化必须得走在品牌之前,这事儿绝对不能本末倒置。郭望腾玩了这么多年街头艺术的人觉得,这不就该是顺理成章的吗。你爱街头文化,所以你做街头品牌。不就该是这样才对吗。 但是国内的大环境是什么,是看当下市场上什么最火最赚钱,几个人或一群人商量着搞这么一个品牌出来,然后再给这个品牌编故事,贴标签,随随便便把“cháo牌”“街头”往脑门上一顶就出街了。品牌内核是什么,品牌基因是什么,谁他妈又在乎。至于产品设计和开发,怎么省钱怎么快就怎么来,抄袭打板省钱吗快吗,那就这么搞。99%买单的消费者根本不管你是不是fake,只管穿着好不好看价钱实不实惠。 这就是郭望腾眼中的“国cháo”营销的虚伪狂欢。 所以今天在微博上的这一通爆发,可以说是郭望腾的积怨已久。 当然郭望腾的这些感受只代表他自己,人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很正常。 费鹰没有郭望腾这么愤怒,也没有郭望腾这么尖锐。 国情和大环境不一样,中国的时尚产业就没办法用欧美或日韩的视角来审视。别人的时尚产业发展多少年了,别人的时尚工业化程度是什么样的,别人的大众消费者对文化、艺术和美学的感知标准线又在哪里。 你要这么一对比,很多事情也就没必要那么愤怒和尖锐了。 而实际上,国内的情况也没有郭望腾主观感受的那么糟糕。费鹰见过一些很不错的原创时装品牌,虽然不都是街头这个领域的,但它们的品牌内核和原创性都做得很令人惊艳。不过像这样的品牌确实也不会对外天天标榜自己是“国cháo”。 费鹰在某些事情上的确没有郭望腾这么较真。对于品牌的属性、标签和归类,费鹰觉得不是最要紧的。你被归在哪个分类不重要,你能不能真正走出国门赢得别人的尊重才重要。如果什么时候这些“国cháo”品牌能在纽约、洛杉矶、巴黎、米兰、东京这些城市的最受年轻人青睐的街道上开店并受到当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那么“国cháo”这个有中国特色的分类的存在又有什么问题。 搞街头品牌这么多年,占据费鹰最多时间jīng力的是该如何做中国自己的街头时尚。 街头文化的源头是西方,现在世界的主流时尚话语权同样在欧美。中国人想做自己的街头服饰品牌,就得先把西方人那一套东西玩明白了,然后加自己的东西进去,在融合的过程中拥抱创新,才能真正做出属于中国本土的街头时尚。隔壁的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曾经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学习、吸收和迭代美式流行时尚,然后将本土化后的日本街头时尚反向qiáng势输出回美国和其它各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了很多世界闻名的日本街头品牌和高端设计师品牌。中国人要做自己的东西,那就得搞本土的文化融合和原创,不可能永远靠模仿西方,也没有第二条路。 只靠这些也还不够。要让品牌走出去,就离不开整个时尚产业的工业水平。中国在这个层面和欧洲、北美、日本的差距都太大。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做支撑,很难只靠喊口号来做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当然近些年的情况要比早年好多了,而且相对于高奢时尚,街头品牌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街头品牌卖的是它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核和jīng神。这是一个有机会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