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如何写一本独特的小说

第106章 挑战传统的故事模式

   从挑战传统的故事模式来源塑造小说故事情节   一、叙事视角的突破   (一)多重视角转换   1. 技巧阐述   - 在多重视角转换的技巧运用中,关键在于精心选择不同的视角人物。这些人物应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和目的,以便从多个维度展现故事。例如,他们可以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阶段或文化背景。在转换视角时,需要巧妙地设置过渡,避免让读者感到突兀。可以通过场景的转换、事件的关联或者特定的叙事线索来实现自然的过渡。   - 视角转换的频率也很重要。过于频繁的转换可能会让读者眼花缭乱,难以跟上故事的节奏;而转换过少则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多重视角的优势。需要根据故事的复杂程度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合适的转换频率。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中,这种多重视角转换的技巧得到了精妙的运用。傅东心是一个具有文艺气质的女性,她的视角带有一种对生活理想的细腻感知。她对儿子庄树的教育方式以及她自己的绘画爱好等,都通过她的视角细腻地展现出来。从她的视角看,我们能感受到她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这种追求的压抑和无奈。   - 庄德增则是普通工人阶级的代表,他的视角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务实和随波逐流。他在工厂中的工作经历、对家庭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体现了当时普通工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例如,他与傅东心的结合,既有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因素,也有他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简单规划。   - 警察蒋不凡的视角在故事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真相的重要作用。他对案件的调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他的视角展现了他在探寻真相时的执着,以及在面对各种干扰因素时的迷茫。例如,他在调查过程中对不同嫌疑人的判断,以及他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对正义的坚守。通过这三个主要视角以及其他一些次要视角的转换,读者可以深入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全貌。   (二)视角嵌套   1. 技巧阐述   - 视角嵌套需要构建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首先要有一个主要的叙事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展开故事的大框架。然后,在合适的情节节点上,巧妙地引入嵌套的视角。这个嵌套的视角应该与主要视角有一定的关联,可以是主要视角人物所经历的故事中的一个元素,如他阅读的故事、回忆中的场景等。   - 在从嵌套视角回到主要视角时,要处理好回归的逻辑。可以通过某种情感的呼应、事件的延续或者主题的关联来实现平滑的过渡,使读者在不同视角层次之间的穿梭过程中不感到迷惑。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中,这种视角嵌套的手法独具匠心。例如,在描述主角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历时,会突然嵌入主角所阅读的故事中的角色视角。主角可能沉浸在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书籍中,书中角色的视角就成为了嵌套视角。这个视角下的故事可能有着独特的情节发展、环境描写和人物关系。   - 当从嵌套视角回归到主角视角时,往往是通过主角对书中故事的感悟、对自身与书中角色相似性的思考等方式。比如,主角在经历了书中角色的冒险之后,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梦想、孤独或者对世界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这种视角嵌套使得故事层次丰富,读者仿佛在不同的故事世界中穿梭,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三)非人类视角   1. 技巧阐述   - 采用非人类视角时,需要深入研究非人类的特性和行为逻辑。如果是动物视角,要了解动物的感官、本能、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例如,狼的敏锐嗅觉、群居习性和领地意识等都会影响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于物体视角,要赋予物体某种拟人化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同时要符合物体本身的属性。   - 在叙事过程中,要将非人类视角下的世界与人类世界建立联系。可以通过非人类与人类的互动、非人类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反应等方式,来揭示人类世界的某些特征或者表达特定的主题。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贾平凹的《怀念狼》以狼的视角来审视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关系。从狼的视角看,人类的活动对它们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挤压。狼在山林中的觅食、繁殖以及与其他动物的关系等行为,都反映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   - 例如,狼对人类的捕猎行为既有恐惧又有反击的本能。它们看待人类的村庄、农田和猎人的方式,与人类看待自身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视角的转换让读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狼不再是传统故事中单纯的邪恶象征,而是有着自己的情感、生存智慧和对世界认知的生物。同时,也促使读者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和行为是否合理。   二、情节结构的创新   (一)碎片化结构   1. 技巧阐述   - 碎片化结构的构建首先要确定故事的核心主题或者情感线索。尽管情节是碎片化的,但这些碎片都应该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例如,主题可以是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变迁的反映或者对某种情感的追寻。   - 在选择碎片化的情节片段时,要注重多样性和代表性。这些片段可以来自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人物经历或者不同的场景。它们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隐性的,通过主题、意象、情感等内在元素来关联。   - 为了避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过于零散,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对情节碎片进行整合或者暗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重复出现的元素、人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或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阎连科的《炸裂志》采用了碎片化结构。小说以孔庄村(炸裂村)为故事的核心空间,通过描写不同阶段这个村庄的各种事件、人物命运的片段来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和人性的复杂变化。   - 这些碎片化的情节包括村庄里不同家庭的兴衰、村民们在不同政策和社会变革下的行为和反应、村庄的地理风貌和文化传统的变化等。例如,有的情节片段描写了某个村民外出打工后的发家致富,有的则描写了村庄里因为土地问题而产生的矛盾纠纷。   - 虽然这些情节看似松散,但通过主题的串联,如对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人性的贪婪、虚荣和对传统的背离等主题的深入挖掘,将各个碎片紧密相连。读者能够从不同的片段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变革图景,感受到时代发展对个人、对村庄的冲击和重塑。   (二)环形结构   1. 技巧阐述   - 构建环形结构需要精心设计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埋下一些伏笔或者暗示故事的发展方向。结尾则要与开头形成呼应,这种呼应可以是情节上的重复、人物关系的回归或者主题的深化。   - 在环形结构的中间部分,情节的发展要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变化性。不能简单地是开头到结尾的直线回归,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的成长、转变来丰富故事的内涵。   - 要注意处理环形结构中的细节差异。虽然结尾与开头呼应,但在细节上应该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是对故事主题的进一步阐释或者是对人物命运的新的暗示,以避免让读者感到故事是简单的重复。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格非的《褐色鸟群》运用了环形结构。小说开始于“我”遇到一个女人,这个开头充满了悬念,读者会好奇这个女人是谁,她与“我”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 在中间部分,情节通过“我”与这个女人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交往、回忆等不断发展。故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情节,如人物身份的模糊性、事件的真实性难以判断等。   - 结尾又似乎回到了这个相遇的场景,但其中的细节和人物关系又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再次相遇时人物的神态、对话内容与开头有所不同,这种差异让读者在阅读结束后陷入一种对故事真实性、人物关系以及整个故事意义的深度思考之中,打破了传统线性结构下故事结局的明确性。   (三)拼贴结构   1. 技巧阐述   - 采用拼贴结构时,要先确定故事的多个板块或者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来自不同的故事类型、不同的文化背景或者不同的历史时期。然后,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或者框架来容纳这些元素,使它们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 在拼贴过程中,要注重元素之间的对比和互补。例如,可以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拼贴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反映社会的变迁或者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同时,也要注意元素之间的过渡,避免出现生硬的拼接。   - 可以通过叙事技巧来整合拼贴的元素,如采用不同的叙事顺序、不同的叙事视角或者通过某个核心人物的经历来串联不同的元素。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运用了拼贴结构。小说中穿插着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故事片段。这些片段像是被随意拼贴起来,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孤独与寻找“说得着”的人的渴望。   - 例如,故事中有古代的人物故事,也有现代的人物故事;有乡村的生活场景,也有城市的生活场景。这些不同的元素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误解、寻找等情节相互联系。像小说中描写的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困境和对情感交流的渴望,通过这种拼贴结构,使得小说能够容纳更多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出更广阔的社会画卷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   三、人物塑造的新途径   (一)反英雄人物塑造   1. 技巧阐述   - 在塑造反英雄人物时,要全面挖掘人物的优缺点。不能简单地将缺点堆砌在人物身上,而是要让缺点与优点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人性图谱。例如,人物的贪婪可能源于对生活的不安全感,而他的勇敢可能是在特定环境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表现出来的。   - 要展现反英雄人物的成长和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可以是由好变坏,也可以是由坏变好,或者是在好坏之间不断摇摆。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挣扎、外界环境对他的影响等因素,让读者理解他的行为和性格变化的原因。   - 在情节设置上,要给反英雄人物安排一些独特的情境和冲突。这些情境和冲突要能够充分体现他的反英雄特质,同时也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例如,在面临道德抉择时,他可能会做出违背传统道德观念的选择,但又有自己的理由。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余华的《兄弟》中,李光头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争议,是典型的反英雄形象。他的优点是聪明、勇敢和对生活强烈的追求欲。他在贫困的环境下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例如他对垃圾处理厂的经营有着独特的眼光和策略。   - 然而,他也有着粗俗、贪婪和不择手段等缺点。他在感情上对林红的追求方式近乎无耻,在商业竞争中也常常使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他的这种性格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断发展和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贫困时期,他的一些行为是为了生存和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贪婪和不择手段的一面更加凸显。读者看到李光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挣扎、堕落与崛起,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在时代浪潮中的扭曲与坚守。   (二)群像塑造取代单一主角   1. 技巧阐述   - 在进行群像塑造时,首先要确定群像的核心主题或者群体特征。例如,在描写一个剧团的群像时,这个核心主题可能是对艺术的追求、剧团内部的人际关系或者剧团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   - 要为每个群像人物设计独特的性格、背景和目标。这些人物之间既要有差异,又要有一定的联系。他们可以在性格上互补,或者在目标上相互影响。例如,有的人物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有的人物则性格内向、专注于技艺的提高,他们在剧团这个大环境下相互作用。   - 在叙事过程中,要合理分配篇幅给不同的群像人物。不能让某个人物过于突出而破坏了群像的平衡,也不能让人物描写过于平均而使读者难以记住每个角色。可以根据人物在故事中的重要性、情节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安排篇幅。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陈彦的《主角》虽然名为“主角”,但实际上是通过众多人物的描写来烘托出秦腔舞台上的主角忆秦娥。小说描写了围绕在忆秦娥身边的各种人物,包括她的老师、同行、家人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性格和梦想。   - 她的老师苟存忠,是一个对秦腔艺术执着追求、技艺精湛的老艺人。他的性格严谨、对秦腔的传统有着深厚的尊重,他在忆秦娥的学艺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忆秦娥的同行楚嘉禾则是一个嫉妒心强、善于钻营的人,她与忆秦娥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秦腔舞台背后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 忆秦娥的家人,如她的舅舅等,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他们的存在从侧面反映了忆秦娥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通过这种群像塑造,展现了秦腔这个艺术领域的全貌,以及不同人物在这个大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丰富了故事的内涵。   (三)模糊人物身份与特征   1. 技巧阐述   - 在模糊人物身份与特征时,要运用暗示和隐喻的手法。不要直接描述人物的外貌、身份等明确的信息,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或者周围环境的描写来暗示他的某些特征。例如,描写一个人物在黑暗中的行动,可以暗示他神秘的身份或者内心的不安。   - 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猜测人物的身份和特征,从而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读者的参与感。可以设置一些误导性的情节或者线索,让读者在错误的方向上进行推测,然后再通过后续的情节揭示真相或者保持一种模糊的状态。   - 在语言上,可以使用一些抽象的、富有诗意的描述来代替具体的身份和特征描写。例如,用“那个影子般的人”来代替具体的人物外貌描写,让读者在脑海中自行构建人物的形象。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残雪的小说中,人物常常具有这种模糊性。例如,在她的某些作品中,人物没有明确的外貌描写,身份也不明确,读者只能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来推测人物的性格和关系。   - 比如,一个人物可能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进行一些奇怪的动作,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意义。这种模糊性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也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意义和故事的深层次内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人物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故事的解读中来。   四、主题挖掘的独特角度   (一)从边缘文化或小众群体出发挖掘主题   1. 技巧阐述   - 要深入研究边缘文化或小众群体的特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可能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或者与相关群体进行深入交流。例如,对于某个少数民族的边缘文化,要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 在挖掘主题时,要将边缘文化或小众群体与主流社会进行对比和联系。可以从他们在主流社会中的地位、受到的待遇以及他们自身的反抗或适应等方面入手,挖掘出关于社会公平、文化多样性、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主题。   - 要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边缘文化或小众群体,避免对他们进行歪曲或简单化的描写。在叙事过程中,要让读者感受到这些群体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能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以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为例,小说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关注女性的成长、自我认知和性意识觉醒等主题,这些主题在传统小说中往往被边缘化。   - 林白深入挖掘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挣扎与反抗。她通过描写女性私密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如女主人公多米的成长经历,包括她的童年记忆、青春期的性懵懂、成年后的情感纠葛等,让读者关注到这一群体被忽视的精神世界。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压抑,她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部小说通过展现女性的独特视角,呼吁社会关注女性的权益和地位,以及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尊重。   (二)挖掘平凡事物背后的深刻主题   1. 技巧阐述   - 首先要善于观察平凡事物的细节。无论是日常的食物、生活用品,还是普通的场景、习俗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细节等待挖掘。例如,一种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手法到最终的呈现,每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文化传承、人际关系或者生活态度等方面的信息。   - 要对平凡事物进行深度剖析,思考其与社会、历史、人性等多方面的联系。一个小小的家庭习俗,可能反映出家族的价值观、代际关系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家庭的影响。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于同一平凡事物的态度或处理方式,来揭示更深层次的主题。   - 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平凡事物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层面。比如,一片落叶可以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季节的更替,也可以隐喻人生的起起落落。通过这种方式,平凡事物就不再仅仅是其表面的意义,而是能够传达出关于人生、社会等深刻的主题。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例如,汪曾祺的小说常常以美食、民间风俗等平凡事物为切入点。在《受戒》中,通过描写荸荠庵的和尚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吃斋、念经、与村民的互动等,看似是在讲述一些平凡的乡村生活琐事,但背后却蕴含着对人性自由、纯真爱情以及对传统宗教世俗化的思考。   - 荸荠庵的和尚们吃斋,并不像传统观念中那样严格遵循戒律,他们可以吃肉、打牌等,这反映出一种对传统宗教形式的突破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小和尚明海和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庵堂周围自然地生长,与传统宗教环境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这种对平凡事物(和尚的生活)的描写,让读者看到在看似平淡的乡村生活背后,人性的本真和自由是如何在各种传统和习俗的缝隙中生存和发展的,从而挖掘出了关于人性、爱情和宗教世俗化等深刻的主题。   (三)多主题并置与交织   1. 技巧阐述   - 在构思阶段就要确定多个主题,并确保这些主题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关联性。例如,在一部反映社会变革的小说中,可以将社会阶层的变迁、家庭关系的演变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等主题确定下来,这些主题都与社会变革这个大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 在叙事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个主题的呈现顺序和节奏。可以通过不同的情节线索、人物关系来分别展开各个主题,然后再让这些线索和关系相互交叉、碰撞。例如,通过描写一个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来同时展现社会阶层变迁和家庭关系变化这两个主题。   - 要注重主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描写。一个主题的发展可能会推动或阻碍另一个主题的进展,这种相互关系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例如,个体的自我实现可能会受到家庭关系的束缚或支持,同时也会对社会阶层的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如莫言的《蛙》,小说既有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映这一社会主题,也有对人性、生命伦理、乡村传统观念等多方面主题的探讨。   - 在描写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乡村传统的生育观念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背后反映出人性的挣扎,如一些村民为了生育孩子不惜违反政策,他们的行为既包含了对生命延续的本能渴望,也体现了乡村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影响。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生育控制也引发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例如,在面对生育限制时,生命的价值如何衡量,是数量重要还是质量重要等问题。这些主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乡村的家庭结构和人口组成,进而影响了乡村传统观念的传承和演变;而乡村传统观念又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这个过程中人性在各种观念和政策的挤压下不断地扭曲、坚守和转变。   五、时间与空间的创新处理   (一)时空错乱   1. 技巧阐述   - 构建时空错乱的情节时,要先设定一个独特的故事框架,这个框架能够容纳时空错乱的元素。例如,可以设定一个跨越不同时空的神秘世界,或者是一个具有特殊能力(如穿越时空)的主角所在的世界。   - 在描写时空错乱时,要明确不同时空的特征和规则。每个时空都应该有其独特的环境、文化、人物类型等。例如,古代时空可能有封建王朝的社会结构、传统的礼仪文化;未来时空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不同的社会制度等。   - 要注意时空错乱情节中的逻辑连贯性。虽然时空是错乱的,但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可以通过人物的记忆、特殊的物品或者某种神秘的力量来维系这种逻辑连贯性。例如,主角通过一个祖传的怀表可以在不同时空之间穿梭,而怀表的一些特殊功能或者标记就可以成为时空转换和情节发展的逻辑依据。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例如,郭敬明的《幻城》,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非常模糊。故事在不同的冰族、火族等不同的空间中展开,同时时间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随意穿梭。   - 在冰族的空间里,有着独特的冰系魔法、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寒冷而美丽的自然景观。火族则有着炽热的火焰魔法、好战的民族性格和炎热的生存环境。主角卡索在寻找樱空释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不同时空之间跳跃。他回忆中的过去与当下的行动相互交织,他的梦境也可能是未来的预示。这种时空错乱的处理让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例如卡索与梨落、岚裳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在不同时空下的变化和延续,以及他与樱空释之间深厚的兄弟情在时空交错中的纠葛。   (二)微观空间与宏观空间的对比与转换   1. 技巧阐述   - 确定微观空间和宏观空间的具体范畴。微观空间可以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家庭空间、小社区等;宏观空间可以是整个社会、国家、宇宙等。要深入研究这两种空间的特性和内在联系。例如,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欲望和价值观会影响其在宏观社会中的行为和地位,而宏观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也会对个人内心世界产生塑造作用。   - 在描写微观与宏观空间的转换时,要找到合适的转换点和转换方式。转换点可以是一个重大事件、一个关键人物或者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转换方式可以是渐进式的,如通过人物的成长经历逐渐从家庭空间走向社会空间;也可以是突然式的,如一个突发事件将个人内心世界与宇宙空间瞬间联系起来。   - 在对比微观空间和宏观空间时,要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描写微观空间中的小细节与宏观空间中的大趋势之间的反差,或者通过描写个人在微观和宏观空间中的不同角色和感受来实现这种对比。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以刘慈欣的《三体》为例,小说在描写叶文洁的个人经历时,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这一微观空间,展现她的情感、思想变化的过程。叶文洁的童年遭遇、家庭变故以及她对人类社会的失望等因素,塑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 而同时,又将视野拓展到整个宇宙这一宏观空间,描绘了宇宙间不同文明的生存法则和相互关系。当叶文洁向宇宙发出呼唤后,她的个人行为与宇宙间的文明碰撞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微观与宏观空间的转换,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个体命运在宇宙面前的渺小,也增加了故事的宏大感和深度。例如,人类社会内部的各种纷争和矛盾在宇宙黑暗森林法则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而三体文明对地球的入侵计划又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地球人的命运,包括叶文洁自己的后代,如罗辑等人物的命运轨迹都与这种微观与宏观空间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三)空间的象征意义挖掘   1. 技巧阐述   - 深入分析空间的各种属性,包括其地理位置、物理特征、历史文化内涵等。例如,一座古老的城堡,其地理位置可能处于战略要地,反映出过去的军事意义;其物理特征如高大的城墙、阴暗的地牢等可以象征着权力、禁锢等意义;其历史文化内涵可能与某个王朝的兴衰、家族的传承等相关。   - 将空间的属性与小说的主题、人物命运等联系起来。例如,如果小说的主题是关于自由与禁锢,那么可以将城堡的地牢象征为禁锢人性的地方,而城堡外的广阔田野象征着自由的向往。对于人物命运来说,一个人物被困在城堡中可能象征着他陷入困境或者受到束缚,而他逃离城堡则可能象征着他走向自由或者新的生活。   - 在描写空间时,要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强化其象征意义。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空间的氛围,如描写城堡地牢里的潮湿、黑暗和阴森,来突出禁锢的感觉;也可以通过人物对空间的感受和反应来体现其象征意义,如人物在城堡中感到压抑、恐惧等。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鲁迅的《故乡》中,故乡这一空间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象征着过去的回忆、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及精神的归宿。   - 故乡的衰败景象,如“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反映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衰落。“我”回到故乡看到儿时的伙伴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贫困的中年农民,这象征着传统社会关系和人性的扭曲。而“我”对故乡的疏离感和对儿时美好回忆的怀念,也体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精神家园的失落。通过挖掘空间的象征意义,能够使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让读者从空间的描写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   六、打破传统的情节发展逻辑   (一)无逻辑情节的设置   1. 技巧阐述   - 在设置无逻辑情节时,要明确目的是打破读者的预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无逻辑不是真正的毫无逻辑,而是在传统逻辑框架之外创造一种新的逻辑关系或者是一种隐喻性的逻辑。   - 可以从梦境、幻觉或者超现实的元素中获取灵感。梦境中的情节往往是跳跃、无逻辑的,但却反映了潜意识中的情感、欲望等。例如,一个人物在梦中不断地变换场景,从深海到高空,从古代到未来,这些场景之间看似没有逻辑联系,但可能象征着他内心的迷茫、对未知的恐惧或者对自由的渴望。   - 在无逻辑情节之后,要引导读者去寻找背后的意义。可以通过后续的情节发展、人物的反思或者作者的暗示等方式,让读者明白这些看似无逻辑的情节实际上是对主题、人物心理或者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表达。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中,有很多情节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例如,关于陆高、姚亮和藏族姑娘央金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 陆高和姚亮对央金的感情是复杂而模糊的,他们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情节的推进没有遵循传统的爱情故事逻辑。央金的突然死亡也显得突兀而没有明确的因果解释。这种无逻辑情节的设置打破了读者对传统情节发展的预期,促使读者更加主动地去思考情节背后的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故事的发展逻辑。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无逻辑情节反映了西藏这片神秘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外界人对这片土地的陌生感和探索中的迷茫。   (二)情节的跳跃与省略   1. 技巧阐述   - 确定情节跳跃与省略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应该是对故事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如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故事主题的深化点等。例如,在一个爱情故事中,男女主角关系从暧昧到确定的关键时刻可以进行情节跳跃,省略掉一些琐碎的日常交往过程。   - 要让读者能够通过已有的情节线索和人物性格等因素来填补省略的部分。这就要求在情节跳跃之前,要对人物关系、故事背景等进行充分的铺垫。例如,在描写一个侦探故事时,在关键线索出现之前可以省略一些调查的过程,但之前要让读者知道侦探的能力、案件的基本情况等,以便读者能够推测出可能省略的调查环节。   - 在情节跳跃与省略的过程中,要保持故事的整体节奏和情感基调。不能因为跳跃和省略而使故事变得支离破碎或者情感突兀。例如,在一个悲剧故事中,即使进行情节跳跃,也要保证悲剧的情感氛围不断加强,而不是突然中断。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张爱玲的《封锁》中,故事在封锁期间发生了一段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但在封锁结束后,很多情节都被省略,读者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推测男女主角之后的命运。   - 在封锁期间,男女主角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张爱玲详细描写了他们在封锁时的心理变化、对话内容等,为读者展示了这种情感产生的过程。然而,当封锁结束,正常的生活秩序恢复,故事突然跳跃,省略了他们之后的发展。这种情节的跳跃与省略增加了故事的含蓄性和读者的参与感,使读者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读者会根据自己对爱情、人性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理解,去想象男女主角是继续发展感情,还是回归各自的生活,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故事的解读中来。   (三)逆逻辑情节推进   1. 技巧阐述   - 首先要打破常规的因果关系思维模式。在传统情节推进中,往往是原因导致结果,而逆逻辑情节推进则是从结果出发,去寻找可能的原因或者是创造一种与常规原因相悖的情境。例如,一个人物在故事中已经死亡,但在情节推进中,通过回忆、梦境或者其他特殊方式,展现他是如何走向死亡的,并且这个过程中的原因可能与常规的理解不同。   - 在逆逻辑情节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情节的合理性和连贯性。虽然是逆逻辑,但不能让情节变得完全不可理解。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叙事技巧,如倒叙、插叙、意识流等手法来实现逆逻辑情节的推进,同时保证故事的可读性。   - 要利用逆逻辑情节推进来创造独特的叙事效果,如制造悬念、增加故事的荒诞感或者深化主题。例如,通过逆逻辑情节推进,让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事件真相产生疑问,从而增加悬念;或者通过与常规逻辑相悖的情节,表现出社会现象或者人性的荒诞之处。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像王小波的《万寿寺》,故事在不断地回忆与现实之间切换,而且回忆中的情节推进往往是逆逻辑的。   - 小说中的主角在现实中是一个失忆的人,他在恢复记忆的过程中,回忆的情节是逆逻辑的。例如,他可能先回忆起自己最后的结局,然后再逐渐回忆起之前的经历。这种逆逻辑情节推进打破了正常的情节发展顺序,使故事呈现出一种荒诞感和独特的叙事魅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思维方式的颠覆。同时,这种逆逻辑情节推进也有助于深化主题,如对人生的无常、记忆的不可靠以及现实与幻想之间关系的探讨。   七、语言风格的突破   (一)混合使用多种语言风格   1. 技巧阐述   - 深入了解不同语言风格的特点。口语具有生动、通俗、贴近生活的特点,能够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书面语则较为规范、严谨,适合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方言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增加故事的文化底蕴;网络语言则充满了时代感和创新性,能吸引年轻读者。   - 根据故事的场景、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例如,在描写市井生活场景时,可以大量使用口语和方言;在描写学术氛围浓厚的场景或者表达人物的深刻思考时,则更多地使用书面语;当涉及到年轻群体的情节或者想要表现故事的现代感时,可以适当运用网络语言。   - 在混合使用多种语言风格时,要注意语言的协调性。避免语言风格之间的冲突,使它们能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可以通过过渡性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来实现不同风格语言之间的衔接。例如,在从方言转换到书面语时,可以先使用一些解释性的语句,使读者能够顺利过渡。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例如,在描写阿宝和小毛等人物的成长经历、他们之间的友情以及在上海这个城市中的生活变迁时,不同语言风格的转换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感。阿宝可能在与长辈交流时使用较为尊敬的书面语夹杂上海方言,体现出他的教养和对传统的尊重;而在与小毛等朋友私下聊天时,则更多地使用口语和充满诙谐感的上海方言,像“侬晓得伐”这样的表述,生动地展现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当故事涉及到对城市变迁、人生哲理等宏观层面的思考时,书面语又会适时出现,如“繁花似锦,终有落时,这城市的兴衰荣辱,恰似一场大梦”,这种书面语的运用提升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通过不同语言风格的巧妙混合,读者既能感受到上海方言的独特韵味,又能理解故事的整体走向,更好地融入到上海的地域文化氛围和故事的情节发展之中。   (二)创造新的词汇或语言表达   1. 技巧阐述   - 从生活中的新现象、新事物或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汲取灵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科技产品、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创造新词汇或独特语言表达的源泉。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点赞”“刷屏”等词汇应运而生,这些词汇反映了网络社交的新特点。   - 结合故事的主题和情节需要进行创造。新词汇或语言表达要能够准确地传达故事中的特定概念、情感或氛围。如果故事是关于未来科技世界的,那么可以创造一些与高科技相关的词汇,如“光脑传输”“量子跳跃舱”等,这些词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想象故事中的科幻场景。   - 考虑读者的接受度。虽然是创造新的词汇或语言表达,但也要确保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含义。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解释、与现有词汇的类比或者在故事中多次重复使用来让读者熟悉新词汇。例如,可以先对新词汇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在后续情节中反复使用,使读者逐渐理解并接受。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例如,韩寒在一些小说中创造了一些具有独特时代感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他可能会根据年轻人独特的社交行为创造词汇,如“飙车党”来形容喜欢赛车的年轻人群体。这些词汇不仅在他的小说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标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年轻人的亚文化现象。在小说情节中,当描述一群热爱赛车的年轻人在公路上驰骋、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竞争时,“飙车党”这个词汇就能够简洁而生动地概括这些人物的身份和行为特征。同时,韩寒通过对这个词汇在故事中的反复使用和对“飙车党”群体生活的描写,让读者逐渐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吸引了年轻读者的关注,使小说语言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语言的碎片化与省略   1. 技巧阐述   - 分析故事的节奏和情感表达需求。如果故事需要营造一种紧张、快速的节奏或者表达一种迷茫、混乱的情感,语言的碎片化和省略就比较适用。例如,在描写一场激烈的战斗或者一个人在精神错乱时的状态时,碎片化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传达这种情境。   - 确定语言碎片化和省略的程度。可以从句子结构、词语使用等方面进行调整。对于句子结构,可以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等成分,使句子变得简短而不完整。在词语使用上,可以只选择关键的、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例如,将“他在黑暗中快速地奔跑着”省略为“黑暗,奔跑”,通过这种高度的省略来增强语言的冲击力。   - 利用标点符号来辅助语言的碎片化和省略。标点符号可以用来分割词语或短语,增加语言的停顿和节奏感。例如,使用顿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来营造语言的破碎感。如“风、雨、黑暗……他、迷失”,这种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强化语言的碎片化效果,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一些先锋派小说中,语言常常被碎片化处理,句子成分被省略。例如,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语言充满了碎片化和省略的特点。在描写信使的旅程或者他的内心世界时,作者可能会使用这样的语言:“街道。人群。目光。信件……”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拼凑完整的语义,增加了阅读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它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虚幻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对故事的整体理解,去填补这些语言碎片之间的空白,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故事的解读中来。   八、现实与虚构的新融合方式   (一)以现实为蓝本进行高度虚构化处理   1. 技巧阐述   - 深入观察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人物和事件。这是构建虚构情节的基础。例如,如果要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就要对他们的居住环境、工作状况、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 在进行虚构化处理时,要大胆地运用想象力。可以改变现实中的人物关系、事件发展顺序或者增加超现实的元素。例如,在以拆迁为背景的故事中,可以虚构出拆迁户们遇到的神秘力量或者特殊的人物来影响拆迁的进程,使故事超越现实的常规发展。   - 保持虚构与现实之间的主题关联。尽管情节是虚构的,但主题应该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相关联。例如,在描写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虚构故事中,主题可以是对社会公平、人性善恶的思考,这与现实中底层人民面临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相呼应。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以余华的《第七天》为例,小说以现实中的社会现象为蓝本,如拆迁、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等,但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进行了高度的虚构化处理。   - 书中描写的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经历,这个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规则和景象,如“死无葬身之地”的设定,这是一种超现实的虚构元素。然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死者们依然面临着与现实世界相似的问题,如等级划分、不公平待遇等。这种虚构与现实的融合,让读者在感受到现实的沉重的同时,又能从虚构的故事中看到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例如,通过死者的视角来回顾他们生前的遭遇,如因为拆迁而失去家园的痛苦,以及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艰难,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虚构的死后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夸张和变形,通过这种方式,余华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二)虚构元素融入现实叙事   1. 技巧阐述   - 选择合适的现实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时期、一个特定的地域文化或者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例如,可以选择某个小镇的百年变迁作为现实叙事框架,或者以当代职场竞争为框架。   - 巧妙地嵌入虚构元素。虚构元素可以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一个传奇的故事或者一种超自然的现象。这些虚构元素要能够与现实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描写小镇百年变迁的故事中,可以插入一个神秘的旅行者,他带来了一些改变小镇命运的神秘力量或者预言,这个旅行者就是虚构元素,他与小镇的现实人物和事件相互作用,推动故事的发展。   - 要让虚构元素在现实叙事中起到丰富故事内涵、增加故事趣味性的作用。虚构元素不应该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与现实元素相互补充。例如,神秘旅行者的故事可以揭示小镇人民的梦想、恐惧或者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能为小镇的变迁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像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马桥这个地方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但是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虚构元素,如当地的一些传说、特殊的语言现象背后的神秘故事等。   - 在马桥的现实生活描写中,包括村民们的农事活动、家庭关系、社会交往等。而虚构元素如关于马桥方言中某些词汇的神秘起源传说,这些传说与马桥人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着微妙的联系。例如,某个方言词汇可能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有关,这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影响着马桥人对某种道德观念的理解。这种虚构元素的融入使现实叙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感。读者在了解马桥现实生活的同时,也被这些神秘的虚构元素所吸引,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马桥的文化和人性。   (三)现实与虚构界限的模糊化   1. 技巧阐述   - 在叙事语言和情节设置上采用模棱两可的手法。叙事语言可以使用一些既可以理解为现实又可以理解为虚构的表述。例如,“他好像进入了一个梦境,但又感觉无比真实”这样的描述,让读者难以分清这是现实中的心理状态还是进入了虚构的梦境。   - 让人物的经历和情感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穿梭。人物可能会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经历,这些经历既像是现实中的偶然事件,又像是虚构的情节。例如,一个人物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突然看到了过去或者未来的景象,这种景象的真实性在故事中没有明确的界定,使读者产生疑惑。   - 利用读者的心理暗示。通过营造一种似真似幻的氛围,引导读者自己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例如,通过描写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然后突然加入一些超现实的元素,让读者在潜意识里接受这种现实与虚构混合的叙事方式。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例如,安妮宝贝(庆山)的一些小说,她在描写人物的情感、生活场景时,常常将现实中的一些感受与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像是在阅读自己的生活,又像是进入了一个虚构的梦境。   - 在她的小说中,人物可能会在一个普通的城市公寓里生活,这是非常现实的场景,但他们的情感关系却充满了一种虚幻、难以捉摸的特质。比如,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可能是基于现实中的相遇,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发展却有着一种超越现实逻辑的深度和神秘感。这种现实与虚构界限的模糊化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读者的代入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小说所营造的氛围中,仿佛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这种神秘而美好的可能性。   九、文化元素的新运用   (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   1. 技巧阐述   -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历史背景。这包括对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例如,对于中国的茶文化,要了解茶的种类、泡茶的工艺、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意义等。   - 结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问题,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新审视。例如,在现代社会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茶文化中的养生理念可以被重新解读为一种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平衡和调节方式。   - 在小说创作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故事发展来体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可以让人物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传承、创新或者挑战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将传统的刺绣工艺与现代的时尚设计相结合,通过这个人物的故事来展现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商业和审美领域的新意义。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例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小说以回族的文化、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元素为背景,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描述这些元素,而是通过对玉文化、回族的丧葬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探讨了爱情、家庭、民族融合等现代主题。   - 在玉文化方面,玉在小说中不仅是一种珍贵的珠宝,更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人物的纯洁、美好和对理想的追求。回族的丧葬文化在小说中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家族传承的重视等现代意义。例如,新月的葬礼按照回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这个过程中展现了回族人民对生死的态度以及家族和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同时,小说中梁君璧和韩子奇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家庭关系的发展,也与玉文化和回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这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小说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使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跨文化元素的融合   1. 技巧阐述   -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互补性的跨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选择东方文化中的禅意美学和西方文化中的现代主义艺术元素,这两种元素在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又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 寻找跨文化元素融合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可以是一个共同的主题、情感或者艺术手法。例如,以“孤独”为主题,可以将日本文学中的孤独美学与拉丁美洲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融合在一起。在叙事手法上,可以借鉴西方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来展现东方文化中的含蓄情感。   - 在小说创作中,通过情节、人物或者环境描写来实现跨文化元素的融合。例如,在一个故事中,人物可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旅行者,他在西方的土地上经历了一系列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事件,这个过程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元素相互碰撞、融合。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扎西达娃的小说中,常常将藏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汉族文化等进行融合。例如,他的小说中可能会出现藏族传统的宗教仪式与现代科技元素并存的情况。   - 在描写藏族地区的故事时,一方面展示藏族传统的宗教仪式,如活佛的转世仪式等,这些仪式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会引入现代科技元素,如现代通讯工具在藏族地区的使用,或者是现代交通工具对藏族地区交通状况的改变。这种跨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小说呈现出多元文化碰撞的独特魅力,拓宽了小说的文化视野,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通过这种融合,读者可以看到藏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活力。   (三)文化元素的异化处理   1. 技巧阐述   - 分析文化元素的核心特征和常规意义。例如,对于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其核心特征包括家庭团聚、祭祀祖先、放鞭炮等,常规意义是喜庆、团圆等。   - 打破文化元素的常规意义和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意义。可以通过改变文化元素的背景、用途或者参与者来实现异化。例如,在一个反乌托邦小说中,春节可能被描绘成一个被统治阶级利用来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家庭团聚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强制行为,放鞭炮成为了一种监控民众的信号,这样就赋予了春节这个文化元素新的、与常规意义完全相反的意义。   - 在小说中,要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反应来体现文化元素的异化。例如,人物可能对被异化的春节感到恐惧、反感或者无奈,这种人物的情感反应能够进一步强化文化元素异化后的意义。   2. 运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 在某些先锋派小说中,对一些传统的节日文化元素进行异化处理,使这些节日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庆祝活动,而是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对现代社会现象的隐喻。   - 例如,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进行异化处理。在小说中,中秋节的团圆意义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故事中的人物在中秋节这个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各自在不同的角落,对着月亮发呆,他们之间的交流被现代通讯工具所阻隔,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这种异化处理后的中秋节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情感交流的隐喻。通过这种文化元素的异化处理能够使小说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