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听闻此言,藏在衣袖中的双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地刺入肉中,鲜血悄然溢出。然而,这股痛楚与他内心的惯 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袁绍心中充满了愤怒,但他的面容却未流露出一丝情绪,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神态。果真是历史上辈声诸侯,其 城府之深,可见一斑。 袁愧淡淡地警了袁绍一眼,随后沉声说道:“本初,你便留在洛阳,以防方一。” 袁绍闻言,立刻收敛心神,恭敬地回答道:“是,祖父。“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恨,却不容忽视。 当袁家暗自筹划退路之时,其他世家大族亦纷纷遣送族中英才离开繁华的洛阳,回归故王。 在一座府邸的静谧书房内,两位“六九七”青年才俊对面而坐,他们的面庞上凝重之色难掩。这时,其中一位青年开 口,声音中透看一丝忧虑:“公达,你如何看待大汉的未来?是否还有一线生机?” 被称为公达的青年,轻轻摇头,声音淡然却充满洞见:“文若叔父,大汉的局势已然明朗,何必再自欺欺人。即便 黄巾军的起义宣告失败,犹如狼群退去,但随后涌来的却是更为猛的猛虎。 从家族暗哨传来的情报中,并州铁骑的战斗力令人咋舌。他们铁骑如风,所向披靡,即便是卢将军下的十万大 军,也在一次冲撞中折损过半。仅万余并州铁骑,便足以令敌军溃不成军。这,又预示看怎样的未来呢?” “喉…大汉啊。”名叫文若的青年,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深沉,缓缓叹了口气。 “叔父,我们荀家是时候做出快择了。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下注了。我打算前往并州。”公达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 芒,沉声说道。 这两位,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彧与苟攸,皆是一代惊世奇才。 苟彧,字文若,生于163年,卒于212年,祖籍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他被誉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 臣,享有“王佐之才”之美誉。早年荀或曾举孝廉,担任守宫令,然而他却毅然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尊 为上宾。然而,他最终选择投奔曹操,成为曹操的得力谋土。他历任侍中、尚书令,被封为万岁亭侯,为曹操的统一大 业立下赫赫战功。 荀攸,字公达,生于157年,卒于214年,同为颖川颖阴人,乃是苟或的侄子。他被誉为实务派的谋士,与苟彧的政 治观念迥异。在何进掌权时期,攸曾任黄门侍郎。董卓进京时,他因密谋刺杀董卓而不幸入狱,后弃官回家。在曹操 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苟攸成为曹操的军师,为曹操的众多战役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在官渡之战中,他献计声东击 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划奇兵,派徐晃烧毁袁绍粮草;同时力劝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再次立下赫赫战功。在 平定河北期间,他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因此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