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淳于越辞官,夏铭并不感到惊。 有一说一,儒家并非无一可取之处。 他们宣扬的仁义礼智,其实在教化百姓的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只是,如今的儒家故步自封,守看老旧的典籍,~不愿开拓进取。 正如夏铭所说,孔子创立儒道,到现在为止,儒家从来没有真正立于时-代的浪潮之上 百家争鸣时,儒家的大贤层出不穷,将典籍经意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境地,但这没有丝毫卵用 没道理战国纷争的时候他们那一套不灵,到了大秦,突然就好使了。 一种思想,如果沉浸于前人的光芒之中,不思进取,这肯定是不行的。 即便是后世那位提出“罢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大佬,也是将儒家的思想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才让儒家开始真 正辉煌。 当然,他提出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夏铭并不赞同。 夏铭欣赏的,乃是儒家所说的那种“虽九世之仇犹可报也”的血性。 随着淳于越辞官,大秦朝堂也引发一场不小的震动 楚书令还未实施,便被政哥喊停。 建议分封的言论,也随着淳于越的离开戛然而止 朝堂之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不知不觉,就到了夏铭加冠之日。 到了这天,一大早,咸阳宫就开始忙碌起来。 政哥特意空出半天时间,为夏铭举行加冠仪式。 成年礼,论重要性,不比娶亲低,可能还在其之上。 从早上起来开始,夏铭就被一群侍女围着,沐浴更衣,换上了穿起来繁琐至极的礼服。 随后,他如同提线木偶一般,跟看赵洺一样一样走流程。 这次冠礼的主人是政哥,大宾为夏无且,而宾赞则是王剪。 政哥亲手为夏铭戴上细布冠,然后大宾夏无且对着夏铭,说了一堆祝词。 最后,夏无且为夏铭取字。 当然,这个字号是之前就取好的。 为了这个字号,夏铭和政哥争论了一天。 一开始,政哥想为夏铭取字叫“子龙”,有望子成龙之意。 不过,这个字实在是太有名了,夏铭总觉得自已用这个字,总有点羞耻感。 为此,他还和政哥据理力争了一番。 政哥开始的时候,还以为夏铭对自己的身份耿耿于怀,所以才不愿意接受这个字号,十分不悦。 在夏铭几次三番保证之下,政哥这才放弃了这个“美名” 随后,政哥和夏无且又讨论起其他的字号。 无奈,这俩人的起名天赋实在是一般,每提出一个,都会被夏铭拒绝。 最后,搞得两人都有点不耐烦了,呵斥了夏铭一顿。 夏铭也很委屈,字这种玩意儿,虽然在大秦其实还没有流行起来,远没有到后世那种见面不叫字直呼名就相当于是 骂人的地步。 但是,这东西毕竟是要伴随自己一生的。 不是夏铭自负,像他这样的人,定然能够留名史书。 若是取一个不满意的字号,岂不是得丢人丢到人类灭绝? 最后还是王剪出声,说夏铭太难伺候,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 既然如此,那就完全遵照古礼吧,这样夏铭应该没有理由反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