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教育
大兴崇教坊内,赵晗购屋连院,构筑起宝泉局之基。 “赵大人,度支司急使又至,催如催魂。” “催何聒噪,铣车火星四溅,岂容他等急迫!”赵晗怒斥小吏。 “回禀大人,此番乃毕堂官亲临。” 赵晗闻讯,神色骤变,疾步而出,笑迎毕自严:“晨起喜鹊欢歌,原是毕大人驾临,有失远迎。” 毕自严笑语中带着锋芒:“喜鹊?恐是乌鸦先鸣吧。我日日催银,你等私下怨声载道,我岂能不知?” 赵晗连忙赔笑,引入局中莫非为铸币之事?” 宝泉局内,工匠忙碌,熔银锻铜,铸币之声此起彼伏。赵晗介绍道:“局内工匠千余,熔炉二十,日熔银数千斤,机具齐备,昼夜不息,日铸银币五万,分拨内帑、太仓。” 毕自严审视间,提出疑问:“月产百万,犹嫌不足,何不扩招人手,增置机具?” 赵晗苦笑:“银匠难觅,京城已尽搜罗;机具亦缺,尤其压印模板,百匠雕琢,仅得五十。且兵仗局之辊压机、铣车暂借,非长久之计。” 毕自严点头,转而论及银币流通:“银元银分,精美无匹,火耗甚微,百姓称便。太仓兑银之事,恐生波折,欲借宝泉局之力,在京设铺。” 赵晗沉吟:“此事重大,非我局所擅。然可上书朝廷,请专设机构,以安民心。” 毕自严应允,并愿联名上奏。赵晗感激之余,亦感压力重重。送走毕自严,他独坐班房,提笔欲书,却心绪难平:“此老狐,意在逼我增产,实难从命。” 终是笔下踌躇,赵晗深知,毕自严之意,非仅兑银,更在督产,而他,唯有在保皇差之余,智斗权臣,方能稳住大局。 臣周应秋,谨遵圣命,问安陛下。 “免礼。” 朱由校搁下御笔,目光温柔地迎上周应秋怀抱双籍的身影。 “周卿此来,莫非有要事相商?” “陛下垂询,微臣惶恐。”周应秋轻递书册于侍立太监,躬身言道。 “臣已毕力编纂京官库档,恭请圣览。” “咦?” 朱由校闻言,轻启第一册,扉页即显内阁首辅方从哲之详录,籍贯、科举、仕途轨迹,一目了然,却无其他赘言。 时值万历末年,世事如棋局局新,未来谁人主沉浮,陛下心中自有一本账。至于过往评价,皆是浮云,党争纷扰,更非陛下所乐见。此当,实为陛下用人之际,去芜存菁之良策。 “此册何解?” 朱由校放下官档,又取次册,封面《到任须知》四字映入眼帘,书页泛黄,字迹间透出主人勤勉之迹。 “此乃太祖圣训,旨在指引新晋进士,如何成就一方父母官之典范。”周应秋察言观色,躬身细述。 “妙哉!妙哉!此书价值,岂止千金可比!”朱由校翻阅数页,赞叹不已。 太祖朱元璋,遗泽深远,既有《皇明祖训》训诫帝王,又有《到任须知》哺育新官。科举之路,自古而兴,至明而大盛,进士及第,多即委以重任。然初出茅庐,何以驾驭县治之繁复?太祖深谙此道,故集众智,编此良书,为地方官之行为准则。 书中“为官之机要”三十一条,字字珠玑,旨在使新官上手即能把握政务之精髓,不为胥吏所欺。对于缺官严重之大明,此书无异于甘霖普降,可速育英才,以解燃眉之急。 为官之道,非唯四书五经,亦需实务历练。《到任须知》与《大明律》、算经相辅相成,再辅以得力衙役,则治县有方,庶几可期。大明之复兴,或可由此肇始矣。 东林党徒固若金汤,然商贾学阀之流,擅以门生故吏为羽翼,图谋私利,其手段之高明,令人咋舌。 “尔等培育英才之能,确乎不凡。朕欲增官设职,且看尔等能织就何等锦绣前程,又能网罗多少人心。” 且说官员数目一旦膨胀,犹如秋风扫落叶,处置起来岂不更为便捷? “臣斗胆请陛下重启恩科,以此典籍为蓝本,速速甄选英才,以补地方之阙。”周应秋躬身而言,言辞恳切。 朱由校闻言,顺藤摸瓜,笑道:“如此,便可自地方抽调贤能,入京暂替京官之缺乎?” “陛下圣明,臣正有此意。”周应秋应答如流,尽显机敏。 周应秋,一介智者,洞悉圣意后,即刻忆起那进士及第时所获之宝书——《到任须知》,太祖遗训,熠熠生辉。 “以《到任须知》为试金石,选拔官员,可保新官上任,地方安宁无虞;而外官入京,亦能确保如臣一般,清正廉洁。” 历经风雨,周应秋自知其长:实干且清廉,非京城权谋所能染指。 “此言极是,深得朕心。”朱由校闻言,龙颜大悦,对周应秋之见解赞不绝口。 “卿既有此良策,出题之重任,便交予卿手。” “臣遵旨,感激涕零。”周应秋领命,心中暗自誓言,必不负圣望,为大明江山添砖加瓦。 闻朱由校之言,周应秋即刻躬身应诺,身影匆匆隐于门外。 待周应秋退下,朱由校笑逐颜开,翻阅《到任须知》如获至宝。 “传朕旨意,赐国子监诸生,人手一册《到任须知》,以资勉励。” “奴婢领命,即刻照办。” 刘时敏闻听赐书之令,心中暗自纳闷,疑惑如雾锁眉梢。 “此书非为试纲之用?何以先行颁发?”他心中暗忖。 刘时敏离去后,朱由校凝视手中典籍,眼中闪烁着睿智之光。 “以此书为试纲,谁敢非议?何人胆敢逆龙鳞,质疑太祖遗训之权威?”他心中暗笑,自信满满。 毕竟,此书非《太祖大诰》那般陈规陋习,早已尘封历史;亦非四书五经之空谈,乃是一部务实之作,对仕宦之道大有裨益。 “他日,更可借此宝典,编纂国教之典范,泽被后世。”朱由校心中盘算,雄心勃勃,欲以此书为基石,铸就教育之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