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公孙瓒殒
心中发狠想要除掉公孙瓒的刘虞,此时已被愤怒蒙蔽双眼,他决定亲自率领所部十万士卒前去攻打公孙瓒。 就在这时,刘虞的属下程绪突然脱掉盔甲,匆匆赶来劝说刘虞道:“主公啊,公孙瓒虽然有错,但他的罪行还没有得到证实。主公应该先告诉他,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现在我们发动内战,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 而且,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不如先在这里驻军,用武力威胁公孙瓒。这样一来,公孙瓒为了避免灾祸,肯定会主动来向您请罪,这不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战胜他了吗?” 然而,此刻的刘虞早已被满腔怨气冲昏了头脑,哪里还能听进这些话。他觉得程绪这是在战场上扰乱军心,破坏自己的作战计划,怒不可遏地当场下令将程绪处死,并将他的尸体示众。 不仅如此,刘虞还对手下的士兵下达了一道既昏庸又可笑的命令:“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伤害其他人,只要杀掉公孙瓒一个人就行了。 这条命令使得刘虞的军队斗志锐减,因为士兵们都以为只需杀死公孙瓒一人即可,而完全忽略了对其他敌人的攻击和伤害。 当刘虞正在轰轰烈烈地准备讨伐公孙瓒时,公孙瓒的同族同乡,也是刘虞的部下公孙纪早已偷偷地将消息传递给了公孙瓒。 这支匆忙拼凑而成的“民兵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既缺乏必要的军事训练,又毫无纪律可言。更糟糕的是,刘虞本人完全不具备领导军队的能力,使得他手下号称的十万大军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 刘虞错误地判断公孙瓒并不在城内,于是轻率地下令全军休整。然而,这正是公孙瓒等待的机会。他率领着五六百名精锐骑兵迅速打开城门,如疾风般冲进了刘虞的营地。 面对公孙瓒数百名勇猛无畏的士兵的突然袭击,再加上火攻的助攻,刘虞的军队瞬间崩溃,四处逃窜。 刘虞本人则狼狈地逃往居庸县,并紧闭城门坚守。但仅仅过了三天,城池便沦陷了,刘虞最终也落入了公孙瓒之手。 没过多久,公孙瓒诬陷刘虞企图自立为皇帝,随后将他及其妻子儿女和属下官员一并斩首示众。 公孙瓒杀死刘虞后,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最终加速了他的灭亡。首先,刘虞在幽州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他不仅得到朝廷的信任,还深受幽州军民及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拥戴。这意味着公孙瓒杀害刘虞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愤怒。 刘虞被杀后,他的部将和追随者如田畴、鲜于辅等人纷纷起兵为他复仇,他们怀着深深的悲愤,发誓要为刘虞讨回公道。 这些人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人数达到了上万人之多。这支军队成为了公孙瓒的心腹大患,不断地与他对抗,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公孙瓒的麾下将领也纷纷选择离开,没过多久公孙瓒便成了孤家寡人。 此外,刘虞的死也使得袁绍找到了攻打公孙瓒的借口。袁绍一直觊觎着幽州,但由于刘虞的存在,他无法轻易下手。 现在,刘虞已死,袁绍便抓住这个机会,以朝廷的名义正式对公孙瓒发起讨伐。他联合了其他势力,组成了庞大的联军,向公孙瓒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公孙瓒陷入了困境。他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内部的叛乱和反抗,另一方面还要抵御袁绍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势力逐渐削弱,最终走向了覆灭。 公孙瓒的失败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的鲁莽行为导致了众叛亲离,失去了民心。 而他的对手则趁机崛起,共同促使了他的灭亡。这场争斗的结果对于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当刘翊得知这个消息后,气的直拍大腿,他懊恼地自言自语道:“我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记了呢!” 此时的局势对刘翊来说非常不利。袁绍打着朝廷的旗号攻击公孙瓒,如果刘翊此时出兵袭击袁绍,那岂不是公然与朝廷作对?这样一来,他不仅会失去民心,还可能面临来自各方势力的围攻。 田丰看出了刘翊内心的苦恼,他安慰道:“主公勿忧,公孙瓒和袁绍在幽、冀两州相互攻伐已有两年多。他们都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现在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名正言顺出兵的理由罢了。” 田丰继续说道:“以主公跟董卓的关系,主公不妨休书一封,请求董卓让您代表朝廷去调停他们之间的争端。而袁绍此刻胜券在握,又怎么会轻易放弃这个大好机会,接受主公的调停呢?” 田丰笑了笑,接着说:“如果主公持有朝廷的旨意,而袁绍却不接受主公的调停,那么这不正是给主公提供了一个合理出兵的理由吗?” 听到这里,刘翊恍然大悟,心中暗自庆幸有田丰他们这样得力的谋士。当即便按田丰所说给身在长安的董卓写了封书信。 言明袁绍与公孙瓒为了争夺地盘不顾朝廷威严大打出手,如今又杀害了朝廷任命的幽州牧,还是宗亲身份的刘虞。刘翊恳请朝廷下旨由他去调停二人的争斗。 命人挑选了三十名美女和三车财货,由赵云率领背嵬军沿途护送田丰到长安。又给徐晃下令神策军接管整个并州防务,将张合的青山军也调往常山。 张合率军出发前,向刘翊推荐了他军中一名太原籍的年轻小将,名为郝昭字伯道。熟悉历史的刘翊当即大喜,这可是在陈仓生生挡住武侯诸葛亮数万人马的人物啊! 刘翊当即便将郝昭任命为青山军的副将,又特别嘱咐张合,到时攻下邺城后,将整个邺城的防务交由郝昭来负责。 另一边,身在长安的董卓接到刘翊的书信和美女财货,高兴的合不拢嘴,第二天上朝便为刘翊请得圣旨。田丰知道事关重大,战机稍纵即逝,一拿到圣旨便与赵云马不停蹄地赶回晋阳。 刘翊拿到圣旨后,便将并州的一切事务交给田丰和沮授处理,带上贾诩和背嵬军,快马加鞭地赶往上谷郡与啸狼骑会合。 此时的公孙瓒已经陷入了绝境,他手下的士兵纷纷背叛他,而袁绍则趁机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打得公孙瓒节节败退。 最终只能退守到易县这个地方。易县位于南方,紧邻着易水这条河流。公孙瓒命令士兵们挖掘了十条深深的壕沟,并环绕在县城周围。 这些壕沟里堆满了泥土,形成了一个个高高的土丘,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公孙瓒还在土丘上建立了营地,驻扎了大量的士兵。 在县城中心,还有一座高达十丈的巨型土丘,上面建有高楼,公孙瓒亲自居住在那里。这座高楼还设置了坚固的铁门,用来传送文书时可以通过绳索拉上来。 此外,公孙瓒在城中储备了多达三百万斛的谷物,可以供军队长期食用。公孙瓒打算在这里坚守阵地,等待时机再次出击。 然而,袁绍并没有放弃对公孙瓒的围攻,他派人送来书信,表示愿意和解,但公孙瓒却对此置之不理。 袁绍见公孙瓒不愿和谈,于是派遣将领继续进攻。但是,他们始终无法攻克公孙瓒的防线。无奈之下,袁绍只好再次写信给公孙瓒,希望能够化解双方之间的仇恨,实现联合。 可是,公孙瓒依然没有回应,甚至加强了城防工事。面对这种情况,公孙瓒自信地对长史、太原人关靖说道:“现在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不断,没有人会连年守在我城下,袁绍也不会例外。所以,我们不用担心。”袁绍于是大举增兵,向公孙瓒进攻。 刘翊抵达上谷郡后,马不停蹄地写了一封信给袁绍。信中的内容大致如下:恳请袁绍停止对公孙瓒的进攻,并且接受他的调停,即刻返回邺城。 然而,袁绍与刘翊之间素有恩怨。此刻的袁绍正处于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这可是他人生中难得的高光时刻。 一旦击败公孙瓒,他将再无后顾之忧,可以毫无顾忌地称霸北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他轻易放弃胜利的果实,谈何容易? 因此,袁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无视刘翊的来信,依旧我行我素地派遣军队猛烈攻击公孙瓒。 当刘翊得知这个消息时,他看了一眼身旁的老狐狸贾诩。心中不禁感叹道:“不愧是三国时期排在第一梯队的谋士啊!”贾诩果然早就料到了袁绍会如此反应。 在老狐狸贾诩的点头示意下,刘翊下令身在常山的关羽、张合二人即刻率军出发。青山军主攻邺城,而青龙军则是直奔青州。刘翊当即率领背嵬军和啸狼骑奔赴易县。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刘翊这只小蝴蝶的翅膀还是煽动了历史的轨迹。本应该几年后才战败自焚的公孙瓒,却提前被袁绍击败在易京楼内自焚身殒。 当刘翊心急如焚地赶到时,袁绍已经攻破了易县。而县城中央那座巍峨壮观的易京楼,此刻正燃起熊熊大火,仿佛要将一切吞噬殆尽。刘翊心中一阵剧痛,他明白公孙瓒一家人恐怕都已葬身于这片火海之中。 回想起昔日与公孙瓒一同征讨太平道叛乱、抗击乌桓人的那些日子,刘翊不禁潸然泪下。那时他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敌人,那份生死相依的情谊至今仍历历在目。 就像李云龙对政委赵刚所说的那样:“就算胸口揣着一块石头,也早该捂热乎了!” 此时的刘翊,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他感慨万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竟如此深厚,即使是生死之别,也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