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讽刺 《为你好!》
接连两次检查,一点毛病没找到。 华光科技公司创立之初,张旭就和王集志讲过,一定要正规办企业。 王集志也是老实本分的人,更不会偷奸耍滑。 从卖出第一台汉字处理机开始,华光科技公司该缴的税一分没少。 一年下来交了好几百万的税。 虽然两次检查没对公司造成不好的影响。 但是,对某些人无底线的做法,张旭打心眼厌恶。 既然有人要找麻烦,他也不准备让这些人好过。 对面用软刀子杀人,张旭一样采用这种方式。 很快一篇讽刺小说在他笔下形成。 讽刺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 张旭写的这篇讽刺小说展现了一个不懂装懂,做出一副为了你好的态度,对企业指手画脚、胡乱干预生产经营的上级形象。 他在小说中对上级的“好意”进行了夸张的描述,通过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情节,揭露这种丑陋的现象。 张旭用幽默犀利的笔触把这种现象写了出来,懂的人看过之后,自然会明白写的什么。 不懂的也会把它作为一个幽默故事阅读,一点不会有阅读障碍。 为了避嫌,张旭没有把这篇小说投给《仁民文学》杂志,而是投到了《青年报》。 《青年报》编辑部。 编辑左小华正在逐一审阅各地作者邮寄来的稿件。 “咦。” 一篇来稿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篇比较少见的讽刺小说。 描写了当期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一些现象。 故事中描述的场景与他外出采访听到见到的如出一辙。 平时外出采访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他也曾写过一些新闻报道。 结果却是隔靴挠痒,没起到任何作用。 这篇讽刺小说的出现,让他一下找到了报道这种现象最有效的办法。 “一定要争取把它刊登出来。” 想到这里,左小华拿着稿件就找到主编陈刚。 “主编,这有篇讽刺小说,不到一千字,但言语犀利用词简洁,没有恶言相向撕心裂肺大动肝火,却暗讽了蠢人蠢事。” “哦,我来看看。” 陈刚接过稿件,仔细阅读起来。 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显然对故事内容产生了共鸣。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他对这种故事中描写的现象并不陌生,也深知这种现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这篇小说写得很有力量,也很有现实意义。”陈刚放下稿件,对左小华说道,“不过,既然作者写出这篇小说,必然有一定的原因。” “主编,您的意思是?”左小华试探性地问道。 “我建议我们可以先和作者联系一下,了解他的意图,并且讨论一下如何发表这篇作品更为妥当。”陈刚沉思了一会儿,缓缓说道。 左小华点头表示理解,“作者张旭留了联系电话和地址,是《仁民文学》杂志社的同行。” “那你打电话先联系一下,看他是什么意图。” 离开主编办,他立刻通过编辑部的电话联系上了张旭。 接到电话,张旭稍微有点意外。 电话中,张旭对《青年报》编辑部的关注表示感谢。 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现象的不满,以及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引起社会关注的初衷。 “张旭同志,我们对您的作品非常感兴趣,也认同您的观点。”左小华在电话中说道,“但我们担心,这样直白的讽刺可能会给您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我理解你们的顾虑。”张旭在电话那头笑了笑,说道,“但我作为一名作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我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如果因为害怕麻烦就选择沉默,那我就不配做一名作家了。” 左小华被张旭的坚定和勇气所打动,他将张旭的话转达给了陈刚。 陈刚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在《青年报》的副刊上发表这篇作品,但为了保护作者,对一些敏感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怕《为你好!》不足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陈刚在小说的前面专门加了一段编者按。 从报社的角度肯定了张旭对现实问题的艺术再现和深刻反思,同时强调了文学作品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编者按的加入,为张旭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更加权威的平台,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和思考这一社会现象。 《为你好!》在《青年报》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读者对这篇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读者来信雪片一般飞向编辑部。 信里写的情况虽然本质是一样的,有的却更加多分。 读者来信反映的事情,可以用触目惊心来表达,左小华 他将这些信件和反馈整理成一篇专题报道,进一步扩大这一话题的影响力。 主编陈刚对左小华的想法十分支持。 他认为,随着发展进步,改革的继续深入,就是需要这样的文章来时刻警醒,只要出发点没问题,没有歪曲事实,就完全没问题。 这样的报道,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还能够促进自我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为你好!》是张旭一时兴起的作品。 或许是小说发表带来的影响,华光科技公司这段时间没有接到突发的检查。 “还是你们作家厉害,一篇小说就把这件事情公之于众。” 办公室里,王集志正和张旭闲聊。 “具体的效果现在还不知道,毕竟这种情况不是一篇故事能彻底改变的。” 张旭说道。 王集志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自己就是从这样的单位出来的,没有谁比他更清楚LD的德行。 一些LD只要坐到位置上了,立刻就变成全能型人才。 有能力的还好,尤其是一些半瓶水晃荡的人。 至于这样做的后果,那就要看运气了。 尽管《为你好!》这篇小说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要真正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各界的共同推动。 张旭知道,一篇文章可能不会立即改变现状,但至少它已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后续可能的话,他还会继续写一些讽刺小说,把这种现象放在大众的监督之下。 在《青年报》编辑部,左小华和同事们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成了连续深度报道,标题就是《来自企业的声音》。 报道中不仅引用了《为你好!》中的情节,还结合了读者来信和企业管理者的访谈,全面展现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社会主义问题。 华光科技公司遭遇的情况,左小华略作修饰后把它作为例子写在里面。 从读者来信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在各地都有发生,已经变成普遍现象。 把它报道出来,减少或者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左小华最想达到的目的。 这篇报道在《青年报》上发表后,顿时引起重视。 短短一天时间,就有领导发话出来,让各级认真学习,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LD的办公桌上,《来自企业的声音》几个标题大字,看得他眉头紧皱。 再看到报道中有华光科技公司的字样,他心里隐隐觉得这事有些不太对劲。 看到报道里写的内容后,他不自觉的与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 基本上报道中所说的情况与他平时到企业的表现相差不大。 没想到啊,华光科技公司竟然有这样的能耐,居然在《青年报》上发表文章。 这可是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一个不注意就会引起上面的目光。 想到这里,他冷着脸叫来秘书,吩咐道:“你给下面的说一声,检查暂时停一段时间。” 看秘书领命出去,他又重新把目光聚焦在《青年报》副刊上。 思考怎么能消除之前行为带来的不好影响。 有了《青年报》的神助攻,张旭一下轻松了许多,后续的讽刺小说也不用写了。 读者来信的威力远远大于讽刺小说。 没有别的事牵涉精力,他顺利完成《潜伏》初稿。 与后世只有一万多字的小说比起来,张旭创作的《潜伏》已经变成了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潜伏》的出版,他仍然选择在青年出版社。 看到厚厚的小说打印稿,王维灵高兴的嘴都闭不拢。 “你这么一弄,审稿和校对可轻松多了。” 翻着干干净净的稿子,王维灵爱不释手。 有汉字处理机之前,作家写稿全靠手写。 如果作家字写的不好,对审稿和校对的人简直是折磨。 汉字处理机则完全规避了这些问题。 张旭笑着点头,他深知汉字处理机给写作带来的便利。 它不仅提高了写作效率,还简化了出版流程。 以往手写稿件需要经过繁琐的录入和校对,现在则可以直接打印出干净整洁的文稿,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王哥,这次《潜伏》的出版,我还是希望你们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宣传。”张旭对王维灵说道,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充满信心。 王维灵毫不犹豫地点头:“这是肯定的,你张旭的作品,我们青年出版社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之前的作品销量和反响都那么好,我们有理由相信《潜伏》也一定能成为畅销书。” 张旭表示感谢,他知道出版社的支持对作品的推广至关重要。 《潜伏》不仅是一部谍战小说,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和社会矛盾的作品。 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这天,张旭正在上班,忽然接到吴组湘的电话。 吴组湘告诉张旭,丛姗前两天来燕京大学找过他。 上次与丛姗见面还是拍《牧马人》电影的时候,一晃已经过去一年时间。 当时丛姗说有时间找张旭玩,后来张旭经常去日笨,倒没听说丛姗来找过他。 现在突然去燕大找他,指不定有什么事情。 张旭的好奇心一下被勾了起来,他决定尽快联系丛姗,问清她的来意。 作为《牧马人》的主演,丛姗给张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专业精神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使得电影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和吴组湘聊了一会后,张旭拨通了央戏的电话。 对面答应帮他找丛姗之后,张旭才挂了电话等着丛姗回电。 按照丛姗入学时间,她现在已经是大四学生,马上要面临毕业分配,或许是有关毕业分配的事情。 等电话的时候,张旭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着。 十几分钟之后,电话铃响起。 张旭迅速拿起电话,听到了丛姗熟悉的声音。 “张老师吗?” “是我,我是张旭。” 张旭回答道。 “张老师,不好意思,前几天去燕大找你了,才知道都毕业上班了。”丛姗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歉意。 “没关系,我才上班没两个月,很多朋友都还不知道。” 张旭笑着解释道。 “你写的几部小说我都看过了,写的实在太精彩了。”丛姗在电话那头说道。 “多谢支持,下次见面我送你两本。” “谢谢张老师。” 丛姗声音一下激动起来,随即又是一阵沉默,似乎在考虑如何开口:“我现在对未来有些迷茫,不知道是继续在演艺行业发展,还是尝试做些别的。 我对表演有热情,但学校里的一些事情,让我非常想逃离。” 丛姗的语气有些低落,张旭听的心中一动。 拍摄《牧马人》电影之后,丛姗一夜火遍大江南北。 随之而来的,是名声和赞誉,也有许多她不曾预料到的烦恼和压力。 伴随着这些一同来的,还有同学带来的各种霸凌。 张旭知道,作为公众人物,丛姗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表演艺术上的挑战,还有来自社会和媒体的各种关注。 这种关注有时候会成为动力,但更多时候会变成一种负担。 “丛姗,你的感受我能理解。”张旭温和地说,“但你要记住,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最重要的是跟随自己的内心。 你是一个有才华的演员,你的未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