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1979文艺时代从高考开始

第109章 爆火的《牧马人》电影

   既然是搞研究,肯定不能闭门造车。    牵涉到华日两国现代文学,必然要全面综合两国的资料,才最后形成研究论文。    如果单方面的只从华国的资料入手,出来的结果即便不是以偏概全,研究价值也不大。    燕京大学图书馆、首图、清大图书馆都留下了张旭的身影。    期间张旭专门坐火车去了一趟金陵大学。    作为C9联盟成员的金陵大学,脱胎于民国中央大学,历史底蕴深厚。    在它的图书馆中,张旭找到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旭发现华日两国现代文学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华国现代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日笨文学是富有虚幻的远离政治的文学。    两者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有了初步立论和切入点,张旭拟了一份论文大纲,剩下的只待他到日笨查阅那边的资料,就可以开始写作。    进入四月,《牧马人》终于完成后期制作,在国内影院开始上映。    受张旭这个蝴蝶翅膀的影响,谢进不但在拍摄时严格要求,在后期制作上也精益求精,力求让它成为一部反映时代的电影精品。    原本二月就能上映的《牧马人》,一直推迟到四月才上映。    虽然之前已经看过谢进剪好的最终版,电影上映这天,张旭还是来到影院。    这毕竟是他编剧的第一部电影,哪怕心里知道电影票房不会差,可真正上映的时候心里依然有些忐忑。    影院外的布告栏里,张贴着《牧马人》大幅宣传海报。    售票窗口外面,排起长长的两列队伍。    跟着人流,张旭走进放映大厅。    随着电影《牧马人》的开场,观众们被带入了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    张旭坐在昏暗的影院里,心情紧张而复杂。    他的目光紧紧跟随着银幕上的画面,耳朵捕捉着每一个细节。    这部电影不仅承载着他作为编剧的心血,更承载着导演谢进和所有演员、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都让张旭回想起创作时的点点滴滴。    他记得自己为了一个场景的描写而反复推敲,为了一句台词的表达而绞尽脑汁。    现在,这些文字变成了鲜活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给你送来。”响起时,影院里响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    这句台词不仅展现了角色的性格,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张旭听到观众的笑声,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他知道,自己的创作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随着电影的进行,张旭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他更加客观地观察观众的反应,他们的沉默、叹息、甚至是轻轻的抽泣,都是对电影情感表达的共鸣。    电影结束时,灯光重新亮起,观众们纷纷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    张旭站起身,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票房上的成功,更是艺术上的成功。    它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这正是他作为编剧所追求的。    在随后的几天里,《牧马人》在各大影院持续热映,观众的反响热烈。    许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都表示被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深深打动。    电影的口碑迅速传播开来。    虽然这年头票房统计全靠手动,暂时不知道票房多少。    可场场爆满的观影人群,无不展示出《牧马人》对大家的吸引力。    媒体和影评人对《牧马人》的评价也普遍较高。    他们认为这部电影不仅有着深刻的主题思想,更有着精湛的艺术表现。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许多影评人甚至将《牧马人》誉为“时代的缩影”,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整部电影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等通过平凡的生活表现的温馨自然,让人们知道爱情不必是生离死别,爱国不必是慷慨就义。    这无疑给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带来了坚定的信念。    《仁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报纸,更是刊登评论员文章。    赞扬电影表达了对家、对国质朴的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华国人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    主流报纸的介入,更是引发万人空巷看《牧马人》的热潮。    电影院把所有场次,都安排放映都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    为了多拿到电影拷贝,中影公司卖拷贝的部门天天被电影公司的人围堵。    短短一个月时间,全国观影人数就达到一亿以上。    而《牧马人》的成功,不但带火了朱石茂、丛姗两位主演,让他们变成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张旭作为编剧也被大众所知。    在《牧马人》火热上映之际,长影厂新片《山路弯弯》宣布定档上映。    这时人们才发现,由知名导演郭杨亭执导的《山路弯弯》,编剧居然又是张旭。    一时间,业内一片哗然。    能获得谢进和郭杨亭两位资历丰富的导演的青睐,连续参与两部备受期待的电影,这在影视圈中是极为罕见的。    张旭的名字迅速在业内传开,一些导演开始主动联系他,希望能与他合作,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而更多的报刊杂志,都想要采访他这个《牧马人》的原著加编剧,拿到第一手幕后资料。    短短几天时间,张旭就被铺天盖地而来的采访弄的不堪其扰。    他的名字和照片开始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于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编剧来说,这样的关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眼看各种采访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张旭跟吴祖湘说了一声,便踏上返回山城的火车,原来舆论中心。    距离上次回山城已经一年多时间。    这一年多时间,与家里联系全靠信件。    这年头车马慢,信件也不快。    国内从邮寄一封信,到收到回信,中间一点不耽误,快的一星期,慢的话一个月也正常。    国际信件打底来回一个月以上。    所以,对家里的情况,除了知道老妈杨红梅身体挺好以外,别的仅从信上是看不出什么的。    火车缓缓驶入山城站,张旭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车站。    家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他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山城特有的火辣空气,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舒畅。    进入1982年,山城的街头做生意的店铺明显多了许多。    偶尔还能看到挑着萝兜四处卖货的小贩。    张旭下车的时候临近中午,街边的火锅店虽然条件简陋,照样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张旭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那些熟悉的老建筑和新开的店铺,感受到了山城的变化和发展。    这座城市正在逐渐摆脱过去的束缚,展现出新的活力和生机。他知道,这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缩影。    回到家时,家里就杨红梅一个人在。    弟弟张远肯定在上班,妹妹张媛也应该在学校。    看到他回来,杨红梅高兴的脸上乐开花。    “怎么这么久才回来!”    杨红梅递给张旭一杯水,埋怨道。    面对老妈的责问,张旭笑了笑,把自己这一年多来的经历,简单解释了一遍。    “要是你爸还在就好了,知道你不但去日笨,还去了漂亮国,他一定高兴的不得了。”    听张旭聊起一年来的经历,杨红梅既高兴又感伤。    张旭听着母亲的话,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妈,爸虽然不在了,但他在天上一定看着我呢。    我会努力的,不会让他失望。”张旭握住母亲的手,轻声安慰道。    杨红梅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她知道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她为儿子感到骄傲。    “这次回来能待多久?”杨红梅问。    “争取一个月吧,后面还得去日笨继续我的研究。”张旭回答。    “那这段时间我多给你做点好吃的。”    说完,杨红梅拿起背篼,就往外走,“你先休息一会,我去买点菜。”    晚上,张媛和张远回到家,又是一阵闹腾。    一年多没见,张媛个子已经涨到张旭下巴位置,是一名初三毕业生了。    弟弟张远也看起来成熟稳重了许多。    “哥,我马上就要上高中了。”    张媛一到家就腻在张旭身边,向他汇报家里各种大小事情。    “到燕京去上吧,你和妈两人都去。”    张旭摸着张媛脑袋,笑着说道,“燕京的教学质量比山城要好一些,到时候哥哥帮你找一个好学校。”    张媛听到张旭的话,眼睛一亮,兴奋地说:“真的吗?我可以去燕京上学?”    张旭笑着点了点头,他知道教育对于妹妹未来的重要性,而且他也有能力为妹妹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太好了,我要去燕京上学了!”张媛高兴地跳了起来,然后跑进厨房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做饭的杨红梅。    晚餐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杨红梅做了一桌子的好菜,都是张旭喜欢吃的。    “哥,日笨好玩吗?漂亮国是不是很远?你在外国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张媛好奇地问。    看老妈杨红梅和弟弟张远也盯着自己,张旭停下筷子,笑着分享了一些在日笨的趣事。    “哥,你写的那个《牧马人》电影真的好好看,我和同学都看了好几遍。”提到张旭编剧的电影,张媛眼中充满了崇拜。    张旭笑着摸了摸妹妹的头。    “哥,你以后还会写更多的电影吗?”张媛又问。    “当然,我还有更多的故事想要通过电影和大家分享。”张旭回答。    晚餐后,张远拉着张旭到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哥,我也想去燕京,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张旭看着弟弟期待的眼神,认真地说:“当然可以,燕京的机会确实更多。不过你要考虑清楚,去了之后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张远比张旭小一岁,现在刚从学徒工转成正式工一级,每个月工资30.8元。    知青返城后,很多工厂为了安置数量众多的知青,原本一个人的岗位安排三个人做。    张远对现状并不满意,他渴望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听到张旭的话,他坚定地点了点头:“哥,你放心,我能吃苦,也愿意学习新东西。”    张旭拍了拍弟弟的肩膀,鼓励道:“那好,等我从日笨回来,我们就一起计划一下,你先做好准备。”    张远兴奋地点头,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对于张远的选择,张旭并不奇怪。    随着他写小说赚的钱越来越多,带给家人的冲击也十分强烈。    尤其是比他小一岁的张远。    对于弟弟妹妹,甚至两个结婚的姐姐,适当的帮扶张旭义不容辞。    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给钱,还不如趁着改革开放大好时机,指点他们做一些赚钱的生意。    虽然民营经济噤若寒蝉,但是只要不出风头闷头赚钱,门路还是很多的。    而且最多再苟两三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体经济将逐渐活跃起来,会有许多新的商机等待着有眼光和勇气的人去发掘。    不过,张旭不准备让张远太早去燕京。    在那之前,他准备让张远去参加成人教育,多储备一些知识。    成人教育在停滞了十几年后,8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向全国招生,虽然这个时候电大和高考一样,同样要考试合格才能入学。    但还有一种试读生制度,允许没有参加电大招生考试的学生上学,但专科三年二十几门课程必须一次性通过,一门不及格就要被淘汰,不允许补考。    张远只有初中学历,能去电大多学点知识,哪怕考不上做试读生,也比过几年在工厂下岗强的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