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连中三元
《那山那人那狗》全篇不到一万字,张旭两天时间就形成初稿。 小说中没有复杂的人和事、激烈的矛盾冲突,主打一个温馨。 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 张旭以其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在这部小说中,张旭没有追求复杂的情节构造或是剧烈的情感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温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小说中,老邮递员的形象代表了一种坚守和奉献,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将邮件送到每一个偏远的山村。 他的儿子,作为新一代的邮递员,接过了父亲的担子,继续着这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 父子之间的情感,虽然不言明,却在共同的旅途中逐渐加深,展现了华国传统文化中含蓄而深沉的亲情。 小说中邮递员与山民之间的互动,也展现了一种淳朴的人情味。 山民们对邮递员的依赖和信任,邮递员对山民的关怀和帮助,构成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 而邮递员与狗之间的友情,则更是增添了一抹温馨和趣味,狗不仅是他旅途中的伴侣,更是他情感上的寄托。 在张旭的笔下,自然不再是背景,而是成为了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 山的巍峨、水的清澈、林的茂密,都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那山那人那狗》的初稿完成后,张旭将其交给了《洪岩》杂志社的编辑们审阅。 马荣和杨小凡等人读过之后,都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 “用词简练,描述到位,看了以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看完初稿,马荣依然沉浸在小说温馨的情感中。 杨小凡等几个编辑也被小说中的温情折服,“张旭,你这篇小说写得太好了,真是让人感动。”杨小凡感慨地说,“这种平淡中的温情,比那些大起大落的情节更能打动人心。” “是啊,现在文坛上太多作品追求刺激和冲突,却忽略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刘绍也点头赞同,“你这篇小说,就像是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 听了编辑们的赞扬,张旭笑了。 他写这篇小说的初衷,就是想表达这种平凡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谢谢大家的肯定,我也是有感而发。 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亲眼见证了邮递员们的艰辛和付出,他们的故事一直感动着我。” 张旭补充道。 《那山那人那狗》描写的环境,就是武陵山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那里的邮递员们,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风雪交加的冬天,都始终坚持在岗位上,将每一份邮件准时送达。 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山区人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 “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尽快发表,让更多读者看到。”马荣建议道,“我建议我们可以用这期的头条来刊登这篇小说。” “对,我们应该好好宣传一下,让更多人知道张旭的这部新作。”杨小凡也兴奋地说。 完成小说的写作,出版的事情张旭不用操心,自有杨小凡、马荣这些专业的编辑负责。 八千八百多字的小说,张旭收到八十八元稿费。 这些钱对他来说,虽然已经是九牛一毛,可意义毕竟不一样。 “今天我请客,大家都要去,一个都不能少。” 拿到稿费,张旭就在编辑部办公室里发出邀请。 “张旭请客,咱们肯定都要到场。” 编辑们看着张旭慈祥的笑着。 《洪岩》编辑部,最年轻的编辑都已经四十几岁,张旭在他们眼中,如同自家的孩子。 孩子有了出息,家长与有荣焉,怎么可能不高兴。 身为火锅的发源地,此时市面上已经有个体火锅店出现。 此时也没装修的概念,找一个人流较多的店面,摆上炉子和大锅就可以经营了。 火锅底料都是自己炒制,辣椒花椒及其它香料,看一遍人家的自己就会制作了。 编辑部的几位编辑,都是出了名的老饕。 杂志社周边的火锅店,早就被他们吃了个遍。 哪家味道好,哪家味道差,自然比张旭清楚的多。 在他们的推荐下,众人来到一家开在防空洞里的火锅店。 店门口放着一口大锅,咕嘟咕嘟正在熬煮火锅底料,空气中充满了浓郁的牛油香味。 正值晚饭时分,火锅店内人声鼎沸,生意十分兴隆。 “老板,安排个桌子。” 张旭对着店中忙碌的老板,喊了一声。 “来啦,来啦!”老板是个中年男子,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他一边答应着,一边从转过头来。 看到是《洪岩》杂志社的编辑们,立刻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 “马老师,您来啦!快请进,我这就给您安排个好位置。”老板热情地招呼着。 等他们八个人,在老板的安排下坐好,张旭注意到,店里基本没有一两个人占据一张桌子一口锅的。 都是七八个人围着一张桌子,而且最特别的是有两张桌子吃饭的人,明显不是一起的。 “一张桌子八个人,不够八人就要拼桌,锅里放上九宫格,自己吃自己格子里的......。” 看到张旭满脸疑惑的表情,马荣笑着给他解释。 原来,虽然政策刚开,允许个人开火锅店,但是一律不准雇人,只能自己家人或者亲戚操持。 这样一来,店里的桌子自然不能太多,否则就忙不过来。 于是,老板就想了个办法,在锅里放上九宫格,有空位子就镶起坐,食客各选一格烫自己的食材,互不打扰。 “口味不一样的坐一起了怎么办?” 张旭不禁好奇的问道。 “那就只能打商量,把口味相近的人安排在一张桌子上去。” 没等马荣出声,老板的声音从张旭身后传来。 “真没想到,九宫格还有这样的用法。” 前世张旭这个时候还在武陵山区,还在为了温饱爬格子,哪里有机会吃火锅。 等他后面有钱吃火锅的时候,火锅店已经不再需要拼桌,自然不知道九宫格还有这样的用法。 “都是穷闹的。” 杨小凡感叹道。 是啊,如果有钱,哪里需要和陌生人在一个锅里涮筷子。 张旭心里也有所感触。 相互之间都是老朋友,也不会拘束,毛肚、鳝鱼、鸭肠等等,张旭点了满满一大桌子菜。 这年头,还没到为了赚钱,良心都不要的时候。 福尔马林这种东西,也没用在食品上。 食物基本维持天然的品质和味道。 张旭吃的大汗淋漓,直呼过瘾。 “今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你的作品有希望获奖没?” 马荣放下酒杯,对张旭问道。 “这我还没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只写过一篇中篇小说《山路弯弯》。” 这两年文学界的全国性奖项如雨后春笋,相继设立了优秀中篇小说、报告文学、新诗等奖项。 读者通过附在期刊杂志中的选票,评选出他们属意的文学作品。 能不能获奖,就要看读者是不是喜欢你的作品了。 “你的《山路弯弯》写得非常好,我个人觉得获奖的希望很大。”杨小凡对张旭说。 他的话得到了在座编辑们的一致认同,大家纷纷出声附和。 “我认为希望很大,要是能获奖的话,你就有了短篇和中篇两个全国优秀奖了。” “争取再拿个长篇小说奖,连中三元!” “......” 编辑们说的热烈,张旭就笑呵呵的在边上听着。 转眼间,张旭回到山城已经一个月时间。 这一个月,张旭的生活过得既充实又平静。 他每天都会到《洪岩》杂志社的编辑部去,有时候是去写作,有时候则是和编辑们讨论文学。 在他回燕京前,刊登《那山那人那狗》的《洪岩》杂志,开始上市销售。 从日笨回国已经两个多月,眼下《七龙珠》一周一话,第一卷就快结束。 读者反馈非常好,《周刊少年JUMP》的销量已经涨到每期六十几万册。 在查到引起销量暴涨是《七龙珠》引起的,集英社那边邀请华夏文脉的负责人谈后续出版的问题。 这种事,藤山幸史和森岛正人都不敢作主。 只能等张旭去日笨亲自做决定。 收到日笨的电报,张旭只好结束短暂的休假,准备再次去日笨。 这年头,山城还没有直通日笨的航班。 想要去日笨,国内飞日笨的航班是从燕京起飞,经停沪上、大阪,最后到达东京。 所以,张旭要么去燕京,要么去沪上,只有这两个地方才能飞日笨。 这次回燕京,张旭把张远也带着一起。 妹妹张媛马上就要初中毕业,高中想要去燕京读书的话,要先把户口迁过去。 他自己马上要去日笨,只能让张远来办理这些事情。 正好可以让张远在燕京就读广播电视大学。 到了燕京,安排好张远。 张旭没多做停留,直接飞往日笨。 一路上,张旭一直在思考集英社的目的。 在上次与集英社谈合约的时候,按照集英社的要求,张旭与他们签订了合约,一年内华夏文脉只能给集英社一家供稿。 一年之后,双方再根据情况协商出版事宜。 可现在才过去三个月时间,集英社又提出协商合约,事情就有点不太对劲了。 张旭的直觉告诉他,集英社此次的邀请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讨论《七龙珠》的后续出版问题。 作为一家大型出版社,集英社对于市场动态和作品潜力有着敏锐的嗅觉。 《七龙珠》在《周刊少年JUMP》上的连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可能让集英社看到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飞机上,张旭仔细回顾《七龙珠》的创作过程和与集英社的合作经历。 他意识到以集英社业内巨头的能力,对《七龙珠》发展潜力,稍微用点心就能分析出来。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在商言商集英社肯定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才邀请华夏文脉进行后续商谈。 否则,按照第一次的合约,要一年以后才开始第二次谈判。 飞机到达东京,张旭没有直接回华夏文脉。 他叫了一台出租车,开始在东京市区的书店闲逛。 他要亲自了解一下《七龙珠》在日笨市场上的表现,以及读者的反馈。 这些第一手的信息对于他和集英社的谈判至关重要。 在几家大型书店的漫画区,张旭看到《周刊少年JUMP》杂志摆在醒目的位置,其中《七龙珠》的封面故事被特别推荐。 不少年轻读者在这些书架前驻足翻阅,有的甚至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脸上露出兴奋和喜悦的表情。 张旭靠近这些读者看了看,十有八九的读者都在看《七龙珠》。 他还特意询问了几位读者对《七龙珠》的看法,得到的反馈普遍正面,许多读者表示他们喜欢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计,对接下来的剧情充满期待。 在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后,张旭回到了华夏文脉的办公室。 他召集了藤山幸史和森岛正人,以及漫画部的几位关键团队成员。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集英社邀请我们去商谈有什么看法。” 张旭在众人的脸上看了一圈,开口说道。 “社长,我认为集英社可能看到《七龙珠》在市场上的成功,希望提前锁定未来的版权和合作机会。” 张旭话音方落,藤山幸史就立刻回答道。 “以我多年从业经验来看,集英社有可能想要《七龙珠》动画版权和其他衍生品的开发权。” 森岛正人毕竟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问题的角度与藤山幸史有所不同。 森岛正人接着补充道:“而且我们不能忽视集英社在推广作品方面的能力。 如果他们愿意投入更多资源来推广《七龙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张旭点了点头,集英社作为日笨最大的出版社之一,拥有广泛的资源和渠道。 确实能够为《七龙珠》提供更多的曝光和推广机会。 但同时,他也清楚现在的华夏文脉对集英社来说,连一条小鱼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