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1979文艺时代从高考开始

第52章 北戴河采风

   临近中午,黄安仪、刘学红两人如约而至。    逛了一上午商店,两人一进四合院,仍然精力十足的到处欣赏。    院子里的房间、家具都品头论足点评一番。    直到欣赏完所有房间,她们俩才坐在客厅里,喝着凉开水,开始喊累。    张旭笑着摇摇头,对女人逛街能力,这种无敌的天赋,他深表佩服。    刚才把菜买回来后,张旭就带着陈思旭和王卫国,把中午需要用到的食材准备好了。    只等人到齐了就开始做菜。    现在黄安仪和刘学红逛街回来了,客人里就差顾华一个人还没到。    眼看时间快到中午十二点。    张旭就请陈思旭到胡同口迎一下,怕顾华找不着地方。    他则喊上黄安仪和刘学红,进厨房一起做菜。    说起这个年代,做饭这门手艺几乎人人都会。    经济条件有限,挣点工资不容易,老百姓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家解决。    甚至社交应酬请客,也是在家里举办。    久而久之,再不会做饭也锻炼出来了。    更别说,下乡当知青,更得自己做饭。    人多好办事,不一会功夫,排骨也炖熟了。    等顾华到了,就可以炒菜吃饭了。    又等了一会,陈思旭带着顾华进了院门。    一进院门,顾华就连连道歉。    “对不起,对不起,让大家等久了,我去买了两瓶酒耽误时间了。”    说着,顾华把手里拎着的两瓶茅台递给张旭。    “华哥,怎么买这么贵的酒,你这也太客气了!”    张旭大感意外的说道。    茅台一直都紧俏,后世紧俏是因为企业的营销策略造成。    而这个时候,却是因为计划经济的供需关系问题造成的。    即便有货,拿着酒票在供销社买,一瓶茅台酒都要八元。    友谊商店、华侨商店则需要十三块五一瓶。    价格贵了许多但是不要酒票。    最惊人的是黑市价格,一瓶茅台被炒到一百四十元。    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接近三个月工资。    哪怕是七八十年代,茅台酒这种产品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也是十分遥远的。    从这时起,茅台就开始在涨价的路上一路狂奔。    不管是从哪个渠道买的茅台,顾华这人情送的都有点大了。    “你也知道我是湖南人,喜欢吃辣椒,爱好喝酒。前段时间正好有燕京朋友给了几张酒票。”    说着,顾华哈哈一下,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道:“这酒既然买了,咱们今天就把它喝光,别管值多少钱。”    请大家吃饭,张旭不可能不准备酒。    他提前就在华侨商店买了一箱茅台回来。    顾华既然又送了两瓶,他也只好无奈的收下。    客人们来齐,张旭连忙进厨房开始炒菜。    他自己是川省人,来燕京这几个月很少吃到辣椒。    今天自己能开伙了,做的菜除了照顾黄安仪和刘学红,这种不能吃辣的人。    专门做了两道重油重辣的菜。    一道是麻婆豆腐,一道是水煮肉片。    两道菜上面全都铺满了辣椒和花椒,红彤彤一片。    作为西南F4之一,湖南人同样无辣不欢。    顾华看到这两道红彤彤的菜一上桌,顿时眼睛一亮。    还没等他开口。    陈思旭先叫上了,“张旭,怎么这两道菜上面全都是辣椒,看不到是什么菜啦!”    “辣椒就是菜啊!”    顾华说着,不自觉的吞了一口口水。    王卫国陕西人,吃辣椒也还可以。    陈思旭则稍微差一些。    而黄安仪和刘学红,一个来自沪上,一个来自龙江,水煮肉片和麻婆豆腐是夹都不敢夹一筷子。    “来,感谢大家今天莅临寒舍,有缘能在燕京与大家相识是我的荣幸,我敬大家一杯!”    把所有的菜端上做,又给每人的杯子里倒上酒,张旭率先举起了酒杯。    “你就别客气了,做了这么多的菜,搞的我们很不好意思。”    刘学红笑着说道。    “是啊,大家都是同学,不用这么客气。”    黄安仪也说道。    顾华笑着插话道:“再说下去,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    一顿饭几个人热热闹闹吃了两个多小时。    因为第二天要去北戴河。    张旭就留几人住在四合院,反正房间多。    “今天咱们也享受一下燕京的四合院,感受一下古代达官贵人的生活。”    陈思旭喝了不少酒,兴致不是一般的高。    “随时都可以来,我这里随时欢迎你们来做客。”    张旭今天也挺高兴,从此以后,自己也算燕京人了。    几人边喝茶边聊文学、聊生活,一直到深夜。    第二天,收拾好行李,大家一起回到培训班,坐车去北戴河采风。    说是采风,其实就是把大家弄到远离燕京的地方,让某些人的心思静下来。    张旭准备趁着这几天,把《燕京无战事》写出来。    “张旭,这是我修改后的稿子,你帮我看看。”    到了北戴河,一住下来,陈思旭就把他修改后的稿子交给张旭。    “陈哥,你还是用真名吗?”    陈思旭在稿子上也是用的真名。    “哎,这天南海北的,大家联系都不方便。”    陈思旭笑道:“我习惯在稿子上用真名,这样稿子发表后,朋友们看到了,就会知道,陈思旭那家伙还活着。”    “你这想法很好,不过以后联系肯定比现在方便,社会还是要发展的。”    张旭笑着说道。    在过几年电话进入程控时代,信息传递就方便很多。    不再像以往,打长途电话,要人工接转,转着转着就没了。    朋友去远方,可能一辈子就再也见不到了。    打开陈思旭修改的稿子,张旭仔细看了一遍,确实是按照商业化的手法,进行了修改。    把其中涉及政治的部分删了干干净净。    “基本没问题,等回去我就拿给石川大悟看看。”    张旭点点头,确定道。    这时王卫国也拿了一片稿子过来。    “再看看我这篇,我也改好了。”    张旭有点意外的接过稿子。    王卫国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那篇稿子,搞得精疲力尽。    要不是张旭提醒他,帮他把稿子投递到《当代》杂志。    很可能就被他一把火烧了。    在来北戴河之前,《当代》杂志的主编专门来培训班找王卫国。    让他把《惊心动魄的一幕》适当修改一下,就可以发表了。    毕竟他那篇稿子是反思嗡嗡嗡时期的事情,有些东西写法上还是要注意的。    这才多长时间,他就把送到日笨出版的作品改好,说明他现在对钱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了。    “王哥,我先看看,没什么问题就和陈哥的稿子一起。”    张旭接着又把王卫国的稿子审了一片。    确实已经修改的很好。    把张旭提的几点商业化的要求,都满足了。    “稿子改的太好了,完全符合商业文学要求。回去我就联系翻译人员翻译,尽快交给石川大悟,让他及早审稿、刊发。”    张旭满意的对两人说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