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放肆!” 沐启元的反应倒是没有出乎陈子义的预料。 沐王府自洪武年就到了云南,大明二百多年,那沐王府就与这安南斗了二百多年,要说天下谁最不希望安南出岔子,想必就是沐王府了吧? 安南就是越南,在大明时期,也叫交趾。 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再到明朝宣德年间安南彻底独立。 实际上在永乐一朝末期时,永乐帝就已经在考虑安南地区的问题。虽然明廷在这里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自从永乐帝将都城迁往北京城之后,大明的重心也随之向北迁徙了。此时明廷再想像过去那般控制安南地区,已经不如先前那般便捷。 加上安南时有叛乱,牵扯了太多明军战力,当时大明最主要的威胁,还是北元,自然不会对安南太过于上心。 于是明宣宗时期,彻底放弃了安南。 放弃安南对于后世来说,确实是一大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大明而言,是最好的办法了。 可是安南却是企图染指大明广西云南等地,更是认为他们才是中华正统,承接唐宋,在安南境内,到处宣扬大明并非正统。 安南也属于华夏文化圈的一员,国中贵族也是说汉话学孔孟,聪明人也是不少的,但是想的招数,都是很贱的那种,例如只要安南国内有了矛盾,或者有了动荡,安南朝廷,就会出兵大明,用与大明的矛盾,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但是他们又打不过大明,只要大明出兵,他们就再缩回去,利用布满毒瘴的丛林和各种机关,来消耗明军。 最后不管自己伤亡如何,都会宣扬自己赢了,从而让国内百姓更加拥护朝廷。 这种事啊,这二百多年来,做了不下二十次了。 历任黔国公,也都和安南打过仗,每一任国公,都是对安南又爱又恨。 爱的是有这么一个不安分的安南在,他们就能领兵,就有兵权,不会像别的勋贵那样变成一个被豢养的猪,恨的是每次出征,都会消耗一部分他们费劲培养的兵士。 这些士兵其实很多不是非死不可,但是不死又不行,因为朝廷迁都北京,对于南方的控制力已经弱了许多,不可能会让一个有军政大权的勋贵这般做大。 只要黔国公的力量大到一定程度,哪怕安南不犯边,朝廷也会想办法让黔国公府出兵,这是平衡之术,历任黔国公和朝廷心知肚明,却又不会捅破这层窗户纸。 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于那些死伤的人,不重要的,当然了,这种事在现在看来,怎么看怎么不对,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最好,也是对国力损失最小的,最容易维持平稳统治的方法。 但是这也有前提,那就是朝廷和沐王府,都要有充足的准备,而不是像今日这般被动。 陈子义等沐启元平静下来,这才笑道:“公爷,这次安南之乱,由不得公爷你,更由不得朝廷,可是对你我二人,甚至对永州侯和我家朱大人,都是有利的。” 沐启元冷笑一声:“我若不同意呢?我现在直接杀了你,拿着你的人头送给陛下,再将你的计谋告知天下,你又能如何?” 陈子义摇头:“公爷,明人不说暗话,你不会这样做的,沐王府一脉相传至今,已经二百多年了,公爷想让沐王府如晋王,如庆王,如辽王一般吗?” 沐启元瞳孔微缩,陈子义说了三个藩王,都是在这短短的不到五年内被处置的。 大明开国二百多年,哪里有过短短五年弄死五个藩王的前例? 天下藩王勋贵,都是人心惶惶,都怕下一个是自己。 哪怕都知道那三人各有过错,可是谁屁股下面干净了? 更不用说勋贵了,英国公就是前车之鉴。 现在的大明藩王与勋贵,都在想着如何自保,都想拼出一条生路来。 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没有人有那样的实力,就连有军政大权的辽王,造反也需要外人的力量,更何况其他内陆藩王? 钢刀架在头上,说不定什么就落下来了,这种整日担惊受怕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沐启元深吸一口气:“想让本公配合你,这还不够。” 陈子义自然知道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这等暗里做的事情。 不过,他早有准备,陈子义从怀中掏出两封信,递给沐启元:“公爷,这里有两封信,一封是永州侯亲笔,一封是安南国世子黎雨晨亲笔。这两人,想必公爷都很熟悉吧?” 沐启元接过信后,没有打开,而是问道:“信中的东西你也都看了吧?” 陈子义摇头:“公爷说笑了,这是给公爷的,下官不敢看,再说了,下官…不识字。” 沐启元眯起眼睛:“为将者,不识字可不行啊,排兵布阵,兵法韬略,可都要看书才能学会的,沐王府没有别的好处,只有一点是能拿得出手的,那就是兵书,从战国至今,天下各朝各代文武大家的兵书,沐王府中都有收录,也有学富五车的先生,你若没有别的事,可以留在这里,好生学一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子义知道沐启元的意思,突然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哪怕有各种信物,也不能让他完全相信,而将这人扣下作为人质,是最好的选择了。 陈子义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拱手道:“如此,就多谢公爷了,不过…下官想请公爷帮下官传递两个消息。” “什么消息?” “第一个消息,请公爷派人告诉永州侯结果,第二个消息,请公爷派人去日本,告诉我家大人我的现状,如果可以,还请公爷能够让人替我手书一封带给我家大人。” 沐启元略一思考,就答应了下来:“好,可以,我会安排的,那这段时间,你就留在侧院吧,下人奴仆都有,教书先生每日都会过去讲书。没有别的事,就不要随意出府了。” 这话的意思就相当于软禁陈子义了,但是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些也都是无所谓的了。 “下官领命!” …… 福建沿海。 海面上的楼船海船,遮天蔽日,无数士兵水手在船上行动,人数虽多,却无半点拥挤差错。 “徐小子,老子这兵,怎么样?” 说话的人是俞咨皋,现任福建总兵,也是大明名将俞大酋之子,朝廷内外,对他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甚通水战。 他昨日接到京中圣旨,不到一日时间,就已经整装待发,共计大小船只八十三艘,水手军士,共计九千余人,如此统筹能力,实在少见的很。 站在他边上的年轻人,就是他口中的徐小子,对于俞咨皋的问话,他并没有回答,而是死死盯着手上罗盘,许久之后才抬头看着俞咨皋说道:“福建到日本太远了,也不知道陛下怎么想的,怎么会让你过去?山东或者辽东,不比你这强?” 俞咨皋连忙咳嗽两声:“咳咳咳…哎呀,这海风真大啊。” 那姓徐的翻了个白眼:“胆小如鼠还带兵了,懒得和你说,从福建到日本,要走东海,这个季节东海风浪太大,咱们一路随着岸边走,到了山东再朝东。” “好嘞!传令!起锚!” 喜欢大明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