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开局盘点历史十大明君

第81章大明首辅徐阶

   徐阶,这个名字在中国明朝历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善于权谋、心机深沉的内阁首辅。凭借着拥立隆庆帝的赫赫功勋,他赢得了举世赞誉,被誉为当世杨廷和再世。而他成功铲除严嵩父子这一壮举,更让他成为名震天下的名臣。然而,尽管他在权谋之路上如鱼得水,但他的晚年却充满了凄凉与悲惨。    徐阶在权谋之术的运用上可谓登峰造极,即使后来成为权臣的张居正,也不得不承认自已在这方面远远不及。徐阶的智慧和谋略使得他能够巧妙地周旋于朝堂之上,左右逢源。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并崛起。这些都是他成为内阁首辅的关键因素。    然而,正是因为他过于依赖权谋手段,忽视了道德和正义的底线。他在处理政务时往往只考虑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和百姓的福祉。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他在晚年失去了民心,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唾弃。此外,他的家族也因贪污腐败等问题受到牵连,家破人亡。    徐阶(1503年-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浙江宣平。他的父亲徐府曾任宣平县令。    徐阶在一岁时曾意外掉进一口枯井,但幸运的是,三天后他被救了出来并苏醒过来。五岁时,他跟随父亲去括苍岭游玩,不慎从山上摔下来,幸好他的衣服被树枝勾住,这才捡回了一条命。正德十二年(1517年),徐阶考中秀才;嘉靖元年(1522年),他在应天府乡试中考取第七名,成为举人;嘉靖二年(1523年),他又以探花及第,被授予翰林编修一职。    当徐阶第一次进入内阁时,当时的内阁首辅是杨廷和。杨廷和在明朝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能够在初入仕途时就在杨廷和的领导下工作,对徐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杨廷和对徐阶赞赏有加,甚至预言他将来必定会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杨廷和确实独具慧眼,起初徐阶在朝廷中未能身负重任。年轻气盛的徐阶,不懂得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正因如此触怒了张,以致他后续的仕途坎坷波折。即便被贬谪,远离京城,在此过程中徐阶却收获颇丰。不久后,张聪离世,朝堂派系发生变化,夏炎坐上了首辅之位。真正促使徐阶仕途出现转机的事件,要从嘉靖为太子挑选内臣说起,徐阶得以当选。历经多年,终于重回京城。此后徐阶仕途顺遂,不断晋升。此时夏言和严嵩的争斗愈发激烈,最终严嵩获胜。嘉靖三十一年,嘉靖下旨令徐阶入内阁,自此徐阶与严嵩多年的争斗拉开序幕,而这一切发生在明朝初期。    首辅虽然手握大权,但实际上权力有限,因此首辅之间的斗争还不是很激烈。然而,从嘉靖年间开始,首辅之战变得越来越激烈,而这一切的根源都要归咎于嘉靖皇帝。这位皇帝痴迷于道教,对朝政的干预也越来越多,导致了明朝时期的党争异常激烈。当时的政治局面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也是因为朝廷的这种混乱局面,让一些奸臣有机会崭露头角,其中以严嵩最为突出。严嵩曾经忍受屈辱和苦难,最终成功地将夏言拉下马来,从此掌控了整个朝堂。严嵩或许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但在阿谀奉承、讨好上司等事情上却是一把好手。他能够进入内阁的原因之一就是非常善于迎合皇帝的喜好,尤其是他的文采很好,擅长撰写青词。最初,严嵩追求首辅之位确实是为了摆脱夏言的压制,但当他真正登上这个位置后,并不是他的初衷改变了,而是严嵩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    只是先前有夏言在,他就难以如愿行事。然而,随着夏炎的离世,整个朝堂和边境逐渐落入严嵩的掌控之下,此事广为人知。嘉靖帝对道教的尊崇可谓登峰造极,尤其是在嘉靖晚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道教的研习之中。为了能够专心致志地追求道教,嘉靖皇帝毫不犹豫地将政务与军事的重任全部托付给了严嵩,甚至将国家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这一时期,严嵩的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自夏炎离世后的二十年间,严嵩在朝廷中的权势滔天,一手遮天。他秉持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肆意妄为。整个朝廷的大权几乎被严嵩及其党羽所垄断,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徐阶进入政治舞台。    徐阶刚进入朝堂的时候,他的势力远远比不上严嵩。一方面,他在朝廷里的根基还没有牢固;另一方面,嘉靖皇帝对严嵩的宠爱和信任也是他无法比拟的。面对如此艰难的政治局面,徐阶陷入了许多困境。最后,他被迫采取了与严嵩类似的策略来应对。其实,这并非徐阶的本意,但严嵩对他的压制和排挤使得他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    要知道,当初徐阶进入内阁可是受到了夏言的大力提拔。然而,夏言最终却落得了个悲惨的结局,这一切都是严嵩一手造成的。所以,当徐阶踏入内阁之后,严嵩便开始在嘉靖皇帝面前对他进行诋毁和污蔑。面对如此复杂险恶的环境,徐阶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想要在内阁站稳脚跟、生存下去,就必须小心翼翼地行事。    首先,徐阶明白自已必须赢得嘉靖皇帝的信任。尽管嘉靖皇帝整天沉浸在道教的世界里,看似不问世事,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不容忍任何一个大臣的权势凌驾于自已之上。一旦有哪个大臣试图挑战他的权威,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徐阶深知,只有通过巧妙的手段,才能获得嘉靖皇帝的信任与支持。于是,他开始精心策划着一场场政治棋局,以应对严嵩等人的阴谋算计。    然而,严嵩在长期掌握大权之后,渐渐迷失自我,忘却了作为臣子应尽的本分,使得嘉靖帝对他心生不满。这一变化给了徐阶一个绝佳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嘉靖帝开始疏远严嵩,与此同时,徐阶赢得了嘉靖帝的信任。此时,徐严二人的争斗已经不再隐蔽,而是变得公开化。严嵩的罪行昭然若揭,嘉靖帝曾经因严嵩是宠臣而选择相信他的贪婪,但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尽管如此,当严嵩第一次被弹劾时,嘉靖帝并未想要取他性命。    嘉靖帝认为严嵩虽然有过错,但他也为国家做出过贡献,所以决定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严嵩得知自已被弹劾后,感到非常震惊和恐惧。他知道,如果不能挽回嘉靖帝的心,他将面临灭顶之灾。于是,他决定向嘉靖帝求情,并表示愿意悔改。    严嵩来到嘉靖帝面前,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已的悔恨之情。他说自已一时糊涂,犯下了错误,但希望嘉靖帝能够原谅他。嘉靖帝看着严嵩的样子,心中有些动摇。他想起了严嵩过去的功劳,觉得或许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    嘉靖帝告诉严嵩,他可以继续留在朝中,但必须要改正自已的行为,否则将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严嵩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听从嘉靖帝的教诲。从此,严嵩开始努力改变自已的形象,试图重新获得嘉靖帝的信任。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只是嘉靖帝给他的一个缓刑期,等待他的仍然是未知的命运。    然而,到了嘉靖四十一年,严嵩之子严世蕃谋反的奏折呈现在嘉靖帝面前时,嘉靖帝终于忍无可忍,果断下令将严世蕃处死。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年迈体弱的严嵩无法承受,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走向衰败。徐阶凭借着自已的智慧和毅力,成功地击败了严嵩,登上了首辅之位。嘉靖四十三年,徐阶再度晋升,成为进阶大学士。    徐阶在接任首辅之位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改革之路。他深知严嵩留下的弊症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必须要采取果断措施加以纠正。首先,他注重人才选拔工作,认为只有优秀的官员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于是,他先后将高拱、张居正等人举荐进入内阁,这些人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加入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    徐阶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举荐上,更体现在他对人才的保护上。当户部海瑞因为上书指责皇帝的过错而被判死罪时,徐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全力营救。他知道海瑞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官员,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最终,经过徐阶的努力,海瑞得以幸免。    徐阶不仅重视人才,自已也是一个非常勤勉政事的人。每当皇上交办任务给他,他都会全力以赴去完成。有时候甚至会通宵不眠,但他始终坚持原则,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这种敬业精神使得他越来越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成为皇帝身边最得力的大臣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阶的地位逐渐稳固下来。尤其是在拥立隆庆皇帝登基之后,他更是获得了世人的赞誉,被誉为“杨平在世”。可是,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隆庆皇帝登基后,徐阶与高拱之间的权力角逐又悄然展开。由于高拱与隆庆皇帝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这给徐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高拱的授意下,朝中开始掀起对徐阶的弹劾。    徐阶心中明白,前方等待着他的人生之路必将崎岖坎坷,充满变数。与其继续在朝堂之上与他人争名夺利,倒不如选择激流勇退,归隐山林,寻求一份宁静与安逸。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朝廷上书,恳切地请求隆庆皇帝允许他辞官返乡。经过多次恳请,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应允。然而,尽管徐阶已离开朝堂,但他的晚年生活并没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样平静。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严嵩之所以失势,正是由于他对子女的纵容,任由他们胡作非为。但徐阶似乎没有从这段历史中学到教训,他的三个儿子竟然强占了百姓的田地,数量高达二十四万亩!这一行为激怒了海瑞——那位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的官员。面对如此不公之事,海瑞自然不会坐视不管。难道徐阶不知道自已儿子们的行径吗?他当然清楚,但是他却选择了放纵。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徐阶的这种纵容行为终究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的两个儿子被发配出去,这对于已经步入晚年的徐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原本可以享受平静的退休生活,但现在却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徐阶感到自已好像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曾经作为朝廷重臣的他,如今却无法保护自已的家人。他开始反思自已过去的行为,如果当初能够更加严格地管教儿子们,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尽管高拱权势滔天,但只要徐阶愿意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养老,或许就能避免这场灾难。可惜的是,徐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终导致了自已和家人的不幸。    这位一代名臣,就这样以令人惋惜的方式结束了自已的一生。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二月二十六日,徐阶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一岁。    徐阶的人生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他曾经历过辉煌的政治生涯,却因为自已的疏忽和放纵,成为了朝堂斗争的牺牲品。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让权力冲昏了头脑,更不能忽视对家人的教育与约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