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

第7章 秦庄襄王的谋略

   话说蒙骜得知信陵君率军前往华州的消息后,他立刻采取了策略。他故意将老弱病残的士兵留在营中,并竖起“大将蒙”的旗帜,以此与魏、楚两国的军队形成对峙,实际上是为了迷惑对方。同时,他秘密调动精锐部队,悄无声息地快速行军,直奔华州,希望能在那里与王龁的军队会合,共同对抗信陵君。然而,蒙骜的计划并未如愿。他没想到信陵君已经提前击败了王龁,并且恰好在华阴地界与他的精锐部队相遇。信陵君亲自上阵,不顾箭矢纷飞,身先士卒地冲向敌军。他的左边有公孙婴,右边有将渠,三方合力,与秦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蒙骜的军队损失惨重,超过一万名士兵阵亡,他不得不鸣金收兵,暂时撤退,并重新扎营整顿军队,准备再次与信陵君决战。与此同时,魏国的卫庆将军和楚国的景阳将军,他们得知蒙骜的主力部队并不在营中后,便趁机发动攻击,成功击溃了秦军中的老弱病残部队,解除了郏州的围困。随后,他们也向华阴方向追击而来。当蒙骜重新列好阵势准备应战时,却遭遇了来自魏、楚以及信陵君的夹击。蒙骜虽然勇猛,但面对五路大军的围攻,他腹背受敌,再次遭受重创,只能匆忙向西撤退。信陵君率领联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函谷关下。五国军队在关前扎下五个大营,声势浩大,向秦国展示着他们的军威和实力。这样的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秦军始终紧闭关门,不敢出来应战。最终,信陵君见秦军没有出战的意图,便决定班师回朝,各国的军队也陆续返回了各自的国家。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评论这件事时,都认为信陵君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战功,离不开毛公和薛公的功劳。他们两人为信陵君出谋划策,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支持,使得信陵君能够成功地击败秦军并解除郏州之围。   魏安釐王得知信陵君大败秦军,凯旋而归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喜悦。为了表达他对信陵君的敬重和欢迎,他亲自走出都城三十里,去迎接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兄弟。兄弟俩已经分别了整整十年,今日终于重逢,心中既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也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悲喜交加,难以言表。他们并驾齐驱,一同返回了朝廷。回到朝廷后,魏安釐王对信陵君的功绩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和封赏。他任命信陵君为上相,这是朝廷中的最高官职,并额外加封了五座城池作为他的封地,以示对他的信任和重视。从此,国家中的大小政事,大多都交由信陵君来决策和处理。此外,魏安釐王还特赦了朱亥擅自杀死晋鄙的罪行。原来,朱亥是信陵君的门客,曾在关键时刻帮助信陵君夺取了兵权,但也因此犯下了擅杀大将的罪名。魏安釐王为了表彰信陵君的功绩,同时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便赦免了朱亥的罪行,并任命他为偏将,让他继续为国家效力。此时,信陵君的威名已经传遍了天下,各国都对他充满了敬畏和钦佩。他们纷纷派出使者,携带丰厚的礼物,前来求取信陵君的兵法。为了满足这些国家的需求,信陵君将他平日里宾客们所进献的兵法书籍进行了整理和编纂,最终编纂成了二十一篇兵法文章和七卷阵图。这部兵法不仅总结了信陵君及其宾客们的军事智慧和经验,还包含了丰富的战术和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部兵法被命名为《魏公子兵法》,并成为了军事领域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蒙骜和王龁带领着战败的军队汇合后,一同去见秦庄襄王。他们向秦王禀报说:   “魏国的公子无忌联合了其他五个国家,兵力雄厚,将领众多,因此我们无法战胜他们。我们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将领,这是我们的罪过,我们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然而,秦王却并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安慰说:   “你们二人过去都为我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开拓了疆土。今天的失败,只是因为敌众我寡,实力悬殊,并非你们的过错。”   这时,刚成君蔡泽站出来进言:   “各国之所以联合起来对抗我们秦国,主要是因为有公子魏无忌这个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大王您能派遣使者前往魏国,与他们修好关系,并邀请公子无忌亲自来秦国会面。等他一到关中,我们就可以趁机将他捉拿并处决,这样就可以永远消除这个威胁了,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秦王听了蔡泽的计策后,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秦王派遣使者前往魏国,表达与魏国修好之意,并邀请信陵君前来秦国。但是,信陵君身边的谋士冯谖却对此表示担忧。他提醒信陵君说:   “孟尝君和平原君都曾经被秦国扣留过,幸运的是他们最终都逃脱了。公子您千万不可重蹈他们的覆辙啊!如果贸然前往秦国,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信陵君听了冯谖的话后,也觉得很有道理,便不愿意前往秦国。于是,他向魏王请命,让朱亥作为使者前往秦国,并献上一对珍贵的玉璧以示谢意和修好之意,同时婉拒了秦王的邀请。秦王见信陵君并未前来,自己的计划落空,心中怒火中烧。蒙骜见状,私下里向秦王密奏说:   “魏国的使者朱亥,就是那个用铁锤击杀晋鄙的勇士。他是魏国难得的勇士,我们应该想办法将他留在秦国为我们所用。”   秦王一听,觉得有理,便打算封朱亥为官,但朱亥却坚决不接受秦王的封赏。秦王见状更加愤怒,他命令手下人将朱亥带到虎圈中,想要以此威逼他就范。虎圈中有一只凶猛的斑斓大虎,一见有人进来便想要扑上前来。然而,朱亥却毫不畏惧,他大喝一声:   “畜生,怎敢如此无礼!”   同时,他的双眼猛地睁开,瞪得如同两个血红的灯笼,眼球仿佛都要瞪裂开来,鲜血甚至溅到了老虎的脸上。老虎被这突如其来的气势吓得蹲伏在地,浑身颤抖,好长时间都不敢动弹。秦王的手下见状,便将朱亥从虎圈中引了出来。秦王望着朱亥,心中不禁感叹:   “就连古代的勇士乌获、任鄙也不过如此啊!如果放他回魏国,岂不是为信陵君增添了力量吗?”   于是,秦王更加迫切地想要让朱亥归顺自己,但朱亥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不愿屈服。秦王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他命令将朱亥囚禁在驿馆中,并断绝了他的饮食,想要以此迫使他投降。然而,朱亥却毫不畏惧,他说:   “我承蒙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应当以死相报!”   说完,他便用头去撞屋柱,但柱子断了而他的头却没有受伤。于是,他又用手伸进自己的喉咙里,用力掐断了自己的咽喉,壮烈牺牲了。朱亥的忠诚和勇气令人敬佩,他真是一位义士啊!   秦王在杀害了朱亥之后,又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他说道:   “虽然朱亥已经伏诛,但信陵君在魏国的权势依旧稳固,我意欲离间他与魏王之间的关系,削弱他的势力。各位卿家,你们有什么好的计策可以献上吗?”   这时,刚成君蔡泽站出来进言道:   “想当年,信陵君为了救赵,不惜冒着得罪魏王的风险,窃取了兵符。这一举动虽然最终救了赵国,但也让魏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甚至将他弃之于赵国,不允许他回国相见。后来,因为秦国大军围困赵国,形势危急,魏王才不得不召他回国。信陵君回国后,联合了四国之力,成功解围,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威望也因此达到了顶峰,甚至有超越魏王之势,这让魏王怎能不心生疑忌呢?更何况,信陵君还亲手锤杀了晋鄙将军。晋鄙的宗族和宾客们对此必定怀恨在心,他们不会忘记这个仇恨。大王若是能拿出万斤黄金,秘密派遣细作前往魏国,寻找晋鄙的党羽和亲友,用重金收买他们。让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诸侯各国都畏惧信陵君的威望和权力,纷纷想要拥戴他为魏王。再添油加醋地说信陵君即将行篡夺王位之事。这样一来,魏王听到这些流言,必定会疏远信陵君,并设法剥夺他的权力。一旦信陵君失势,那么他在各国之间的联盟和影响力也将土崩瓦解。到时候我们再趁机出兵攻打,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了。”   秦王说:   “你的计策确实很好!但魏国既然已经打败了我们的军队,他们的太子增现在还质押在我们这里,我本想囚禁他并杀了他,以此来泄愤。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蔡泽回答道:   “大王,如果仅仅因为愤怒而杀掉魏国的太子,他们很快会再立一个新的太子,这样并不能给魏国带来实质性的损失。不如我们利用太子增作为反间,让他在魏国内部制造混乱和猜疑。”   秦王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决定对太子增更加优待。他一面秘密派遣细作携带万金前往魏国执行离间计划;另一面,秦王又让自己的宾客们与太子增频繁往来,建立深厚的交情,并趁机秘密告诉太子增:   “信陵君在外奔波十年,与各国的诸侯结交了深厚的情谊,各国的将相都对他既敬且畏。现在他担任魏国的大将,各国的军队都归他指挥,天下人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就连我们秦国,也畏惧信陵君的威望,甚至有人想要拥立他为王,与我们秦国结盟。如果信陵君真的被立为魏王,他一定会让秦国杀掉你,以断绝魏国百姓对他的期望和拥护。即使不是这样,你也将永远被囚禁在秦国,无法回国。太子啊,你该怎么办才好呢?”   太子增听后,泪流满面,焦急地向宾客们寻求对策。宾客们商议后,对太子增说:   “现在秦国正有意与魏国和解通好,太子您何不写一封信给魏王,请求他出面与秦国交涉,让您得以回国呢?”   太子增听后,心中虽有希望,但仍担忧地说:   “即使我向魏王请求,秦国又怎会轻易答应释放我回国呢?”   宾客们进一步分析道:   “秦王之所以想要拥立信陵君为王,并非出于真心,只是因为他畏惧信陵君的威望和影响力。如果太子您愿意代表魏国向秦国表达臣服之意,这自然是秦国所乐见的。这样一来,您请求回国的事情,又怎会不被秦王所应允呢?”   太子增觉得宾客们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密信。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诸侯各国对信陵君的归心之情,以及秦国也有意拥立信陵君为王的传言。接着,他又在信中表达了自己迫切希望回国的意愿。写完后,太子增将信交给了宾客,委托他们秘密转交给魏王。与此同时,秦王也准备了两封信。一封是写给魏王的,信中假称朱亥因病去世,秦国愿意将他的遗体送还魏国,以表诚意;另一封则是写给信陵君的贺信,并附带了金币等礼物,以示友好和尊重。秦王希望通过这些举动,进一步离间信陵君与魏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对付魏国。   话说魏王因为听了晋鄙宾客散布的流言,心里已经对信陵君产生了怀疑。这时,秦国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魏国,表示愿意与魏国停止战争,恢复和平关系。魏王询问使者的来意,发现使者的话中充满了对信陵君的敬仰和赞美,这更加重了魏王心中的疑虑。紧接着,魏王又收到了太子增从秦国寄来的家信,信中虽然主要是表达思念之情,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信陵君在魏国威望的认可,这让魏王心中的疑惑更加深重。秦国使者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将带来的书信和礼物送到了信陵君的府中。他们故意在路上泄露了一些关于信陵君和秦王之间关系的话,让这些话传到魏王的耳朵里。信陵君得知秦国使者来访,并带来了秦王的书信和礼物时,他立刻召集了宾客们商议。他对宾客们说:   “秦国无缘无故地来与我们魏国讲和,这背后必定有他们的算计。他们不是来寻求和平的,而是有其他的目的。”   话还没说完,守门人就进来报告说秦国使者已经在门外等候,并传达了秦王也有书信要呈给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听后,坚定地表示:   “作为人臣,我应当恪守忠义之道,不能与君主之外的人有私下的交往。因此,秦王的书信和礼物,我不能接受。”   秦国使者再三地传达秦王的意愿,希望信陵君能够收下书信和礼物。但信陵君也再三地拒绝,坚决不受。他的这种态度,既表现了他的忠诚和原则,也进一步加深了魏王对他的疑虑。正当此时,魏王派遣的使者恰好到达,要求查看秦王写给信陵君的书信。信陵君心想,如果直接告诉魏王自己并未接受这封信,魏王恐怕不会相信。于是,他下令驾车,将秦王送来的书信和礼物原封不动地送往王宫,并对使者说:   “我已经多次推辞过秦王的好意,但秦王坚持要送,我实在不敢擅自启封。现在既然大王想要查看,我只能将其呈上,任由大王裁处。”   魏王接过书信后,心中充满了好奇,他认为信中必定有重要的内容,不打开来看是无法了解的。于是,他拆开了书信,仔细阅读起来。信中大致写道:   “信陵君的威名已经传遍天下,各国的侯王都对他倾心仰慕。相信不久的将来,信陵君就会正式登基为王,成为诸侯的领袖。只是我们不知道魏王您打算何时将王位让给信陵君呢?我们对此充满期待,并提前送上贺礼,希望信陵君不要怪罪我们的冒昧。”   魏王读完了秦王的信后,把信交给了信陵君看。信陵君看过信后,向魏王奏报说:   “秦国的人一向诡计多端,这封信显然是来挑拨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我之所以没有接受这封信和礼物,就是因为我担心信中会有不利于我的内容,怕自己会落入他们的圈套之中。”   魏王听了信陵君的解释后,稍微放心了一些,但他还是希望信陵君能亲笔写一封回信给秦王,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于是,魏王对信陵君说:   “既然公子你并没有这样的心思,那就请你在我面前,写一封回信给秦王吧。”   说完,他吩咐左右侍从取来纸笔,交给信陵君。信陵君接过纸笔,沉思片刻后,便开始提笔书写回信。信中大致写道:   “我无忌深受魏国国君的无比恩宠,这份恩情我终生难以报答。至于信中所提到的让我南面称王的话,这绝不是作为臣子应该听到的言辞。我感激秦王的厚礼和抬爱,但我只能以死相辞,坚决不接受这样的提议。”   信陵君将写好的回信交给了秦国使者,并让他们将秦王赠送的金币也一并带回秦国。与此同时,魏王也派遣了使者前往秦国,向秦王表达感谢之情,并说明了一个请求:   “我们国君年事已高,非常思念在秦国的太子增,希望能让他回国团聚。”   秦王听后,便应允了魏王的请求,同意让太子增返回魏国。不久,太子增回到魏国后,他再次向魏王进言,表达了对信陵君独揽大权的担忧。他认为信陵君的权力过于集中,可能会对国家造成不利影响。尽管信陵君自己内心坦荡,无愧于任何人,但他也察觉到魏王心中对他产生了猜疑和不满,这种隔阂让他感到难以释怀。为了避免进一步的误会和冲突,信陵君决定采取一种退让的态度。他先是借口生病,不再上朝参与政事,以此表明自己无意继续执掌大权。接着,他又将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相印和兵符都交还给了魏王,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此后,信陵君开始与宾客们纵情享乐,他们整夜宴饮,身边围绕着众多美女,日夜沉浸在欢乐之中,仿佛要借此来忘却心中的烦恼和忧愁。信陵君这样做,既是为了避免与魏王产生更多的矛盾,也是为了让自己在余生中能够过得更加自在和逍遥。   秦庄襄王在位仅仅三年,就生病了。丞相吕不韦得知后,立刻入宫探望,并趁机让内侍悄悄给王后送去一封密信。信中,吕不韦追忆了与王后过去的誓言,那些曾经的海誓山盟让王后的心再次泛起涟漪,旧情并未完全消散。于是,王后决定召见吕不韦,两人私下里旧情复燃,开始了不正当的关系。吕不韦为了维持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了接近权力的核心,他向庄襄王进献了各种药物,希望能治好国王的病。然而,庄襄王的病情并未好转,仅仅过了一个月就病逝了。随后,吕不韦迅速行动,扶持年仅十三岁的太子政即位,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太子政即位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加稳固。他尊庄襄王的王后为太后,并封自己的异母弟成峤为长安君,以示恩宠。此时,国家的所有大事都由吕不韦来决断,他的地位堪比周朝的太公,被人们尊称为“尚父”。当吕不韦的父亲去世时,四方诸侯和宾客纷纷前来吊唁,人数之多仿佛市集一般热闹,车马将道路都堵塞了。相比之下,秦王庄襄王的丧事虽然也很隆重,但前来吊唁的人却更加众多和盛大。这足以说明吕不韦在当时的权势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不仅在朝中权倾一时,而且威震四方诸侯,成为了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