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 )袁竹著第四十章
在那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天际被一抹淡淡的蔚蓝温柔地拥抱着,落叶如同时间的信使,轻旋着飘落在古朴的青石板上,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金色大道。陈子昂,这位才华横溢却心怀天下的文人,踏着这满地的金黄,心中却涌动着不一样的波澜。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于诗词歌赋的浪漫与哀愁,而是穿透了秋日的宁静,深深地望向了国家的边疆,那里,烽烟未散,战鼓未歇。 昔日里,他以笔为剑,书写着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社会的无限憧憬。但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他愈发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安危,无一不牵动着他的心弦。秋风中,他仿佛能听到远方战马的嘶鸣,感受到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热血与牺牲。 于是,陈子昂决定不再做一个旁观者,他要将自己的才情与智慧,投入到国家的军事大计之中。他闭门谢客,日夜研读兵法战策,从《孙子兵法》的深邃智慧到历代名将的辉煌战例,无不细细品味,力求融会贯通。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那双曾经只用于描绘风花雪月的眼眸,此刻闪烁着洞察时局、谋划战略的睿智光芒。 当时,唐朝将领曹仁师可能奉命出征某处,但陈子昂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此次出征的潜在风险。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明白准备不充分、时机不当的出征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面对将领曹仁师可能出军的决定,他并未盲目附和,而是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与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了军事形势与后勤保障的实际情况。他认为此时并非出军的最佳时机,因此再次挥毫泼墨,写下了《谏曹仁师出军书》。 臣伏见诏书发怀远军,令郎将曹仁师讯勒以征凶丑。臣闻古之天子,方建大礼,必先振兵释旅,以告成功,故汉孝武皇帝将封禅,?徵精卒十万,北巡朔方,略地而还,此盖遵古先哲王之礼也。今神皇陛下应天受?,将欲郊祭天地,巡拜河洛,建明堂,朝万国,斯迈古之盛礼也,诚合式遵旧典,耀武塞上,毕境而还。臣犹虑曹仁师未识典礼,肆兵长驱,穷极砂碛,不恤士马,专以务得为利,不以全兵为上。今朝廷百寮,虽有疑者,无敢言之,臣诚愚昧,不识忌讳,曾闻事君之道,所贵尽心,心以为非,安可不言?臣料仁师到?内城发兵之日,合至九月初;到突利城,回兵之日,合至十月初。胡地隆冬,草枯泉涸,南中士马,不耐祁寒。计仁师所将之马,从灵州常时所发之处,却回到?内城,已行四千馀里,云内城中又先未支度,马既疲瘦,经冬无粟,以臣愚算,十不存二。若送南中,散就诸州,路程益远,疲瘦更极。以臣愚算,十不存五。紫蒙之军,类例相似。且仁师此行,计迟发速至,於应会不甚精备,以臣计料,恐未成功。脱若功未克成,士马先丧尽,中土求市,卒又难得。且自古与匈奴战,非士马相资不可,臣恐马既虚用致尽,贼又窜远未平,但虑後之谋臣,悔於今事。且古来绝漠,多丧士马,非臣臆度,辄敢陈闻。昔汉室以卫青出塞,是时汉马三十万匹,旋师之日,唯馀四万四十年不得事匈奴,盖由此也。臣愿陛下考验前古,取臣愚诚,望与三公大臣审更详议。 《谏曹仁师出军书》一文,展现了古代臣子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深思熟虑与忠诚进谏。文中,作者以历史为鉴,详细阐述了为何反对曹仁师率怀远军出征匈奴(或“凶丑”,代指外敌)的决策,其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情感恳切。 作者首先提到,古代天子在举行重大典礼之前,常会通过军事行动来彰显国威,如汉武帝北巡朔方,此举既是对古代先王礼制的遵循,也是展示国家强盛的方式。然而,作者紧接着指出,当前神皇陛下即将进行的郊祭天地、巡拜河洛、建明堂、朝万国的盛事,虽同样需要彰显国威,但应更加谨慎地选择时机与方式。 接着,作者深入分析了曹仁师此次出征可能面临的问题。他担心曹仁师会不顾礼节与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军事上的胜利,而忽视了士兵与战马的疲劳与生存需求。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胡地环境恶劣,南中的士兵与战马难以适应,这将大大增加失败的风险。此外,作者还通过详细的计算,预测了战马因长途跋涉、缺乏补给而大量死亡的情况,进一步强调了出征的不利因素。 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引用了汉朝卫青出塞的历史教训,指出当年汉朝虽拥有三十万匹战马,但战后仅剩四万,导致此后四十年内无力再对匈奴用兵。这一例子不仅说明了战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也警示了当前出征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作者恳请陛下能够审慎考虑前人的经验教训,接受他的忠诚进谏,并与三公大臣共同详细商议此事。他的言辞诚恳而坚定,既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忧,也展现了对百姓生命财产的深切关怀。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古代臣子以国家大局为重、勇于直言进谏的高尚品质。 在这篇奏章中,他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不宜出军的理由与建议,展现了他对国家军事战略的深思熟虑与高度关注。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敬佩与赞誉更为唐朝的军事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陈子昂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在国家的政治与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精神境界成为了后世文人士大夫学习的楷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或许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但他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正义的追求与坚守却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