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莫非您意欲双管齐下,同时平息那两位叛将之乱?"言官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揣测,恭敬中透出不解。 朱由检轻轻摇头,眸光深邃,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意,"非也,朕意已决,然具体部署,便交由尔等贤臣自行筹谋便是。" 此言一出,群臣面面相觑,心中疑惑更甚,圣心似海,其深邃难测,无人能轻易窥探其真意。 兵部尚书陈新甲领命,虽心中亦是波澜起伏,却不得不收敛心神,着手布置。他深知,此番行动背后,定有圣上深远之考量,只是那层薄纱之下隐藏的真实意图,如同雾里看花,难以捉摸。 消息不胫而走,如同春风拂过大地,瞬间在大明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激起了层层涟漪。民间议论纷纷,朝堂内外亦是暗流涌动。人们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愿景——若能速战速决,将叛乱之火尽数扑灭,使四海归一,大明治下再现太平盛世,那将是何等的功德无量,利国利民。 如此一来,不仅可彰显皇恩浩荡,稳固江山社稷,更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免受战火侵扰,其益处之多,不言而喻。然而,这一切的实现,还需依靠群臣的智谋与胆略,以及那深藏于朱由检心中的宏伟蓝图能否顺利铺展。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之中,陈新甲的案前灯火通明,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与疲惫却坚毅的面容。他深知,面对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两股势如破竹的起义军,单凭一己之力平衡战局,无异于在刀锋上起舞,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 兵力,这二字如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喘息。对两位强敌同时发动攻势,无异于以卵击石,更何况,粮草辎重的补给线,在动荡的时局下,更是脆弱不堪,难以维系。 然而,皇命难违,陛下那不容置疑的旨意如同天堑横亘在前,要求他必须布局一场双线作战的棋局。这份重压,足以让任何一位将领心生畏惧,但陈新甲,却选择了迎难而上。 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星辰见证了他的挣扎与决断,当第一缕曙光穿透云层,陈新甲的作战蓝图也悄然成形。他决定,以吴三桂及其麾下的天雄军为锋,直指张献忠,利用他们的勇猛与果敢,给予敌人以雷霆一击。而左良玉与祖大寿,则如同两只巨钳,自两侧缓缓合拢,对李自成形成合围之势,以关宁铁骑为锋刃,静待时机,给予致命一击。 至于那棘手的粮草问题,陈新甲深知,这已非他一人之力所能解决,便巧妙地将其留给了陛下,让那至高无上的决策者,在全局的考量下,做出最为适宜的安排。 此计一出,虽非完美无缺,却也是在当前局势下,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力量,分散风险的权宜之计。陈新甲深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如履薄冰,但他已下定决心,要以一腔热血与智慧,为这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搏出一线生机。 在那精心策划的针对张献忠的战术蓝图之中,陈新甲巧妙布局,特地将李定国这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安排为后援之师,此计一出,宛如棋盘上的一枚妙子,静待时机,以图决胜千里之外。当这份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奏章呈至崇祯帝朱由检案前时,他细细审阅,频频颔首,眼中闪烁着赞许之光,显然,这份作战计划深得圣心。 然而,就在那决定性的笔锋即将落下,确认所有部署之际,朱由检的指尖却轻轻滑过“李定国为后援”这一行字,最终,一抹朱红轻轻勾勒,将这份安排悄然抹去。此举非比寻常,背后藏着帝王深沉的考量——李定国,身为张献忠的义子,血缘虽非亲生,情谊却胜似骨肉,让他亲手束缚旧主,无异于强人所难,亦非仁君之道。 消息传至李定国耳中,他非但未感失落,反而心潮澎湃,对朱由检的体恤与智慧感激涕零。这份超越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的胸怀,让他更加坚定了誓死效忠的决心。 战事紧迫,风云变幻,正当烽火连天,战鼓雷动之际,李定国却意外接到了返回京城的调令。这一变动,虽令人措手不及,却也透露出皇权之下,棋局变幻莫测的微妙。 与此同时,朱由检再下一道密令,祖大寿与左良玉两位宿将,受命对西北农民军采取“围而不攻”之策,犹如两道铜墙铁壁,将叛军紧紧锁于城内,无令不得擅动分毫。此策既展现了朝廷的威严与决心,又不失为一种策略上的高明,意在消磨敌军锐气,以待时机成熟,一举破敌。 而另一边,吴三桂与天雄军则如离弦之箭,直指四川腹地,誓要斩断张献忠的退路,将这股反叛之火扼杀于摇篮之中。这一系列的布局与调动,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尽显崇祯帝朱由检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帝王风范。 时光荏苒,转瞬已过半月光景。张献忠的叛军,曾如狂潮般肆虐蜀地,终是在天雄军的铁蹄下,溃不成军,其首领更是落得个束手就擒的下场,被生擒活捉,一路风尘仆仆,押解至京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役,不仅标志着四川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重归大明皇朝的怀抱,更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深刻洗礼,洗去了往日的阴霾与血泪。 随后,杨嗣昌大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四川全境推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土地变革,其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不过数月间,巴蜀之地仿佛被春风拂过,万物复苏,昔日的繁华与生机,再次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绽放。 而那位曾以残暴着称,以屠杀为乐的张献忠,其身影已如秋日落叶,悄然退场,成为了历史长卷中一抹不可磨灭,却又令人唏嘘的暗色。 “张献忠,应已至京城了吧?”朱由检轻轻放下手中书卷,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重重宫墙,望向了那个即将迎来审判与终结的远方。这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对过往的沉思,亦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与决断。 "回禀陛下,叛贼张献忠已束手就擒,正押解途中,不日便将抵达京师。"王承恩的声音沉稳而恭敬,字字清晰。 "善哉!"朱由检轻抚龙袍,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传朕旨意,着大理寺即刻准备,对张献忠一案进行公审。其罪昭昭,务必明正典刑,以儆效尤。最终,令其罪行昭告天下,于午门之外,行斩首之刑,以示国法森严,不容挑衅。" 审理二字,如重锤击鼓,在朝堂之上回荡。 在往昔的烽火岁月中,战败者的命运往往只有两条路:一是血溅沙场,魂归黄土;二是屈膝投降,或许能得一线生机。然而,今日之朱由检,却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公审叛首。 王承恩心中虽有疑惑,却不敢有丝毫怠慢,躬身领命,心中暗自揣摩:陛下此举,定有深意。自古以来,帝王行事,皆有其道。此番审理,或许正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法度严明,让天下百姓知晓,即便是叛国之贼,亦需经过公正的审判,方能定罪伏法。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赞叹陛下英明,开创了历史之先河;亦有人忧虑,此举是否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议论,朱由检的心中,已有了自己的计较。 这审理,不仅是对张献忠一人的审判,更是对天下苍生的一次宣告:在大明的土地上,无论身份贵贱,皆需守法循规,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而这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子孙的鉴戒。 在那悠远而混沌的时代洪流中,人们的思绪仿佛被厚重的尘埃所蒙蔽,难以窥见那超越时代的智慧之光。"此举,或许正是为李自成精心布局的一盘棋局。"兵部尚书陈新甲,目光深邃,凝视着紫禁城的方向,心中暗自沉吟,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了千斤之重。 "陛下之心,浩瀚如星海,其远见卓识,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窥其万一。"兵部侍郎金之俊接口,语气中满是敬畏与感慨,仿佛是在述说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吾曾忧虑,若同时对李自成与张献忠双线作战,恐国力难支,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未曾想,陛下竟以雷霆之姿对李自成施以无形之压,而非轻易言战,此等胸襟与谋略,实乃令人叹为观止。"陈新甲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朱由检的无限敬仰与钦佩,他的心中仿佛被一股暖流所充盈,那是对帝王深邃智慧的共鸣。 试想,若当时未对李自成施以足够的震慑,任由其坐大,那么在与张献忠的烽火连天中,李自成必将成为一把锋利的匕首,从背后悄无声息地刺来,使我朝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而今,陛下以非凡之手段,未雨绸缪,既稳住了前线的局势,又未轻启战端,实乃高明至极的权谋之术,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高瞻远瞩的帝王之道。 朱由检,这位帝王,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巧妙布局,令张献忠误以为大明王朝已显疲态,兵力分散。他故意让双方同时展露锋芒,实则暗藏玄机,让张献忠在错觉中放松了警惕的缰绳。 然而,朱由检的棋局远非表面那般简单。他对李自成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犹如猎人静待猎物入网,而将精锐之师悄然倾注于张献忠的战场,这一手妙棋,注定了张献忠的败局无可挽回。 雨,绵绵不绝,为这场决战平添了几分苍凉与肃杀。张献忠与其残部,在冰冷的雨幕中被迅速押解至大理寺,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命运的鼓点上,沉重而决绝。 大理寺内,一场前所未有的审判即将拉开序幕,它不仅关乎个人生死,更牵动着天下人的心弦。百姓们虽未亲历张献忠的暴行,却对那传说中四川大地的哀鸿遍野充满了好奇与愤慨,他们渴望从这场审判中,听到真相的回声。 张献忠,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枭雄,此刻已沦为阶下之囚,但那份与生俱来的傲骨,却未曾在风雨中折损分毫。他深知,此番再无生路可寻,过往的辉煌与罪恶,都将在此刻尘埃落定。 然而,即便是在这绝望的深渊之中,张献忠的眼神依旧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即便肉身陨落,那份属于枭雄的骄傲与尊严,也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理寺内,气氛凝重而压抑,一众官员面面相觑,对那铁骨铮铮的张献忠竟束手无策,显得尤为尴尬。他的眼中,似乎燃烧着不灭的叛逆之火,对所有的指控,皆以冷笑置之,一概不认,仿佛那些罪状不过是无稽之谈。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庄严的公堂之上,张献忠竟毫无惧色,口出狂言,直斥朱由检为昏庸之主,言辞之犀利,犹如利剑穿心,让整个大堂为之震颤。案件,至此陷入了僵局,无法再进一步。 消息如风,迅速传至王承恩耳中,他眉头紧锁,匆匆入宫,将这番情景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朱由检。“皇爷,张献忠于堂上大放厥词,言辞激烈,令人咋舌。”王承恩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与焦急。 朱由检闻言,轻轻放下手中的书卷,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哦?如此说来,朕的这些臣子,竟连一个阶下囚也奈何不得了吗?”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更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实则是张献忠太过顽固,对所作所为拒不认账,臣等也是万般无奈。”王承恩躬身回禀,心中暗自感叹,这张献忠,果真是条硬汉。 “废物!这等小事都不能妥善处理!”朱由检怒斥一声,随即站起身来,“摆驾大理寺,朕要亲自会会这位‘英雄’!” 王承恩闻言,心中一惊,却也迅速领命而去。他知道,皇上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张献忠的震慑,更是对朝臣们的一次警示。 大理寺外,马蹄声急,朱由检的车驾转瞬即至。刚至门口,便清晰地听见里面传来张献忠那激昂的骂声,字字句句,直指朱由检,毫无顾忌。 朱由检步入大堂,目光如炬,扫视一圈,最终定格在张献忠身上。他微微皱眉,心中暗自赞叹,这张献忠,即便身处绝境,仍不失为一条好汉。但,好汉又如何?犯下滔天罪行,岂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哼,张献忠,你可知罪?”朱由检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大堂内回荡,仿佛连空气都为之凝固。一场关于正义与叛逆的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皇上——驾临!” 王承恩那穿透力极强的嗓音,如同晨钟暮鼓,骤然间响彻整个大殿,震得空气都仿佛凝固。百官闻声,无一不迅速跪伏于地,脊背弯曲成最谦卑的姿态,大气不敢喘一口。 朱由检缓步踏入,龙袍加身,威严自生,他缓缓落座于龙椅之上,那双深邃的眼眸,宛如寒星,冷冷地掠过堂下每一寸空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帝王之怒的沉重。 堂下,跪伏的皆是张献忠昔日的心腹之臣,他们的身影在昏黄的烛光下拉长,显得格外凄凉与无助。 “张献忠,”朱由检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亲临此地,亲自审问于你,你可认罪?”言罢,他轻轻一拍惊堂木,那声响虽不大,却足以让整个大堂瞬间陷入死寂,连针落可闻。 张献忠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愕然,随即又恢复了那份不羁与倔强。“认罪?陛下口中的‘朕’,莫非是指错了人?”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讽刺,显然仍未从昔日的帝王梦中醒来。 “冥顽不灵!”朱由检眉头紧锁,语气中多了几分怒意,“时至此刻,你竟还沉溺于大西王朝的幻梦之中,可笑至极!坑杀四川数十万无辜百姓,侵扰地方,掠夺官府,此等滔天罪行,你岂能不知?” 一番话,字字如剑,直指张献忠的心窝,让他那原本就苍白的脸色更添了几分灰败。大殿之内,气氛压抑至极,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只待那最终的审判落下。 张献忠昂首挺立,言辞激昂,仿佛每一字都掷地有声:“我非掠夺官府,实为解救苍生,令百姓摆脱那腐朽朝廷的桎梏,步入更加光明的生活。明朝在你的治理下,已是一片混沌,百姓哀鸿遍野,我不过是顺应天意,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他目光如炬,直视着那高高在上的朱家天子,没有丝毫畏惧。 朱由检闻言,眉宇间掠过一抹冷厉之色,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派谬论,竟敢如此颠倒黑白,为自己罪行开脱。你之所为,桩桩件件,皆已昭然若揭,若你此刻能诚心悔过,朕或可赐你一个体面的终结。” “悔过?我张献忠行事,光明磊落,何悔之有?”张献忠声音洪亮,字字铿锵,他坚信自己是在拯救苍生,而非作恶多端,“我所行,乃是为万民解除苦难,岂是尔等所能理解?” 朱由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缓步走至张献忠面前,目光如寒冰般锐利:“既如此,朕便让你亲身体验一番,何为真正的天道轮回。”言罢,空气中似乎凝固了一瞬,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此番对话,既展现了张献忠的桀骜不驯与坚定信念,又勾勒出朱由检作为帝王的威严与不容置疑,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对峙,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中跃然纸上,引人入胜。 喜欢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