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孙度来信,刘玄德认怂5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5136 2024-10-17 00:21
   这几名斥候,在马超不按套路出牌、毫不讲理的疾驰奔袭之下,犯了致命错误。  他们本能地向着己方的营寨冲去。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欲折向绕弯子之时,已然来不及…  卫府铁骑的战马皆是满宠精挑细选而出的凉州骏马,无论其马力还是马速,又岂是缺马的刘备军可比?  于是乎,仅仅不到十分钟内,马超便不但追上了这几名斥候,而且依稀看到了密林之中若隐若现的营寨。  马超登时大喜。  处于军阵中心的刘晔,也忍不住抚须自得。  结果证明:他所提出的循水而探之策略,完全没有问题。  小马哥只是性子过于急躁、缺乏足够耐心罢了。  刘晔正思忖间,马超已经超越了那几名斥候、直奔敌军营寨而去。  刘晔却并未出言阻止马超。  因为这是最正确的应对方式。  伏兵固然隐藏得极好,但马超同样出现得毫无征兆。  刘晔放缓马速,默默听着卫府的凉州铁骑高声呼喝、默默看着他们冲向伏兵营寨,心中却在算计此地距丹徒城到底有多远。  很快,刘晔便得出一个令他颇感意外的结论:  此地紧挨着隔壁丹徒县,距丹徒城甚至不足五十里!  换言之,若此伏兵急行军,仅半夜便可冲到丹徒城下!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何在此地设伏?  此伏兵的战略作用又是什么呢?  很快,大战略家刘晔便得出一个其人原本意想不到的结论。  于是…  刘晔对赵旻更加佩服。  然而,骤然响彻云霄的喊杀声打断了刘晔的思绪。  刘晔此刻已顾不得再多想,当即催动马速,如先前在武都郡时一般,在一旁观战的同时,思索起应敌之策。  此番两军交锋,与马超在武都郡对战诸部氐人时又有不同。  上一次,是诸部氐人提前集结、早有准备。  而这一次,在此地埋伏的敌军不但仓促应战、毫无准备,而且刘晔根据此营寨的规模大致推算出:  敌军绝对超不过六千人、且以步卒为主。  这其实是废话,当今天下,汉人中除了赵旻,又有谁能如此大规模装备骑兵?  这一点,恐怕连袁绍都做不到!  因为养战马太费粮草!  刘晔心中松了口气…  这一战注定将毫无悬念!  战事的发展,一如刘晔所预料。  以有备战无备、双方兵力相近,兼且以骑兵战步卒…  这场战斗确实成了一边倒的碾压。  当高速奔驰的骑兵挺起长枪,冲入仓促应战的步卒阵型中时,长枪裹挟着强大的动能刺向步卒,加以战马无情地践踏…  一时间血花脑浆四溅、残肢断臂纷飞,这是一场绞肉机般的惨烈战斗。  位于后列的步卒们强行忍住欲作呕之冲动,豁出全身力气…四散奔逃。  这简直是一定的!  他们不逃跑,难道还上赶着将自己变成足以拌饺子馅的肉酱不成?  凉州铁骑不理会那些四散逃亡的溃卒,他们继续无情地收割陷入包围的敌军性命。  这个场面太过于血腥,刘晔不忍心再看下去。  反正胜负已定,刘晔索性策马进营、去寻马超。  此时的马超一马当先,不管不顾自己部曲对敌军的残酷屠戮,而是在营中四处寻找着这支敌军的主将。  一切皆在赵旻预料之中:指挥兵卒在此设伏之主将,正是被刘备紧急抽调至江东的魏延。  魏延也是倒霉。  他本来好端端地驻守交趾苍梧郡,却被刘备紧急调至此地。  调到此地亦无妨,以魏延之武艺及勇猛,其人确实胜任埋伏任务。  但是!  魏延不该沉不住气。  伏兵就要有伏兵的自觉,魏延若老老实实苟下去,即便被马超探查到,也不至于如此毫无防备。  魏延错就错在:  在马超给自己部曲鼓舞士气之时,魏延不应该派出斥候前去查探,结果其人反而因此而意外暴露。  值此危机时刻,魏延倒也了得。  其人见己方步卒被敌军无情残杀,却不急于逃跑,而是唤来自己的亲军司马,以及正六神无主的另外两名军司马。  魏延向自己的亲军司马高喝。  “我暂且拦住敌军主将,你速速收拢溃卒径直投奔主公,不得有误!务必告知主公,赵从文而今既已至此,则事不可为也!”  马超这支骑兵的身份一点儿都不难猜:  普天之下,能派出如此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之铁骑者,舍赵旻之外,尚有何人?  魏延那名亲军司马知晓此事轻重,是以其人郑重领命、上马匆匆而去。  魏延咬牙切齿地看向其余两名军司马。  “你二人速速召集余部,纵火断赵从文骑兵之路,以防敌军追杀我军残部!  我为你等拦住敌军主将,你二人务必要快!待火势成后,你二人即刻去见主公!你二人是否听明白?”  其中一人抱拳道:“回将军,某等若纵火,将军又当如何?”  魏延摆摆手。  “不必管我!赵从文一方中,除赵子龙、颜良之外,余者皆非我敌手!我若侥幸斩其主将,或可安然逃出生天。”  魏延随刘备在官渡战场上时,曾见识过原曹操麾下张辽、徐晃、乐进、于禁、诸曹、夏侯兄弟等人武艺如何,也清楚原袁绍麾下猛将张郃的底细。  这些人的武艺…确实都略逊于魏延,魏延也的确有说出这番话的底气。  然而魏延不知,如今正率军无情屠戮己方步卒的,是与魏延素未谋面的马超。  这两名军司马当然更不可能得知此事,于是乎,二人同样匆匆离去。  魏延转过身,抬头看了看正无情围杀自己兵卒的卫府铁骑,再次咬了咬牙后便提枪上马,向敌军大纛的方向疾驰而去。  于是乎,双向奔赴的马超和魏延二人,很快便碰了面。  马超、魏延互相打量着彼此,皆暗暗心惊不已。  马超心道:此人面若重枣、须髯及胸、昂藏英武,莫非乃关云长乎?  魏延心道:此人仪表堂堂、身手矫健、英姿勃发,莫非常山赵家又一人杰乎?  二人惊疑不定之下,一时间,喊杀震天、哀嚎不绝的战场之间,此地竟极为吊诡地安静下来。  好在这俩人都是急性子。  如是般,二人不约而同地问道。  “阁下何人?”  旋即,二人再次同时开口。  “俺乃右扶风马孟起也(某乃南阳魏文长也)!”  然后,二人双双松了口气。   不是河东关云长(常山赵子龙族亲)便好!  最后,二人再一次涌起同一个念头:此人非但看似武艺不俗,兼且颇为有趣!  由是故,二人之间敌意大减。  小马哥挺起长枪道:“魏文长,你若可与俺大战两刻钟,俺便饶你不死如何?”  魏延心道:哟?你竟如此小觑于某?嘿嘿,也罢,某既与你投缘,稍后便留你一命!  于是魏延冷笑道:“孰胜孰败,犹未可知!你且与某一战再言其他!”  言罢,魏延提起手中的长枪、拍马上前。  在此有必要多提一句:  枪、矛、槊这三种兵器,后两者其实都是矛,不足丈八(汉尺一尺23公分左右,丈八为4.14米左右)者为矛;  长度达到丈八为槊,因槊为骑兵专用,故其又称为马槊。  枪指的是两头削尖的长杆竹木兵刃,所谓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斩木为兵者即是枪。  枪诞生于两汉,而矛则起源于石器时代。  一言蔽之:矛、槊皆为矛,枪为竹木削尖制成。本书效仿北宋,所有长柄尖头兵器皆称枪,为突出关公特殊地位,将其人兵刃单独列为矛。  此事详见作者的话。  说时迟,那时快。  马超、魏延二人眨眼间已交手。  【作者题外话】:呵呵,魏延自信过头了。  其人武艺或许不在曹魏五子良将之下,或许可与虎痴许褚一较高下,但是…  对面可是马超耶!将曹**到割须断袍、与张飞不相上下的马超耶!  魏延乐子大了!  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冷兵器知识:  战场之上,讲究的是硬桥硬马、生死搏杀,所以所谓“白蜡杆”那种带弹性的枪杆,是不可能出现的。  五代十国,铁枪王彦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人枪杆为铁制;  打虎将李存勖据说也是用重矛,而且诸君都懂物理,枪杆轻、枪头重会造成什么后果,诸君想必也不难想象。  矛最早见于《尚书》,早在商代便已普及到战场之上。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赳赳老秦的《无衣》,这句诗可谓耳熟能详。  枪始创于两汉,揭竿斩木,斩木为兵,指的就是竹木削尖后制成的枪。  这玩意儿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易制、材料俯拾皆是。  矛、槊其实是同一种兵器,其枪头长短,完全取决于枪杆长短,枪杆越长、枪头便必须越短,这是很简单的杠杆原理,否则不好平衡嘛!  到了北宋,曾公亮那个大嘴写《武经总要》之时,将枪、矛、槊都统称为枪,所以后世一枪便指代所有矛、槊及真正意义上的枪。  一言蔽之:矛槊是同一种兵器的不同叫法,与枪杆是什么材质无关,槊这个叫法显得高大上一些。  枪指的是竹木削尖的兵器。  至北宋,枪成为带尖刃、刺击类长兵器的统称。  至于陌刀,那是一种刃长、重量大的长兵刃。  陌刀被淘汰绝非偶然。  残唐、五代十国那些军阀恶魔们,连人都当成干粮,哪里有那么多铁打造陌刀?  到北宋时,因北宋缺马,陌刀这种必须结合骑兵兵种才能发挥出全部作用的兵刃,更加没有用武之地,所以,陌刀就此消失…  直至戚继光将千牛刀改进为与陌刀有些相似的苗刀,陌刀才得以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糜夫人无传,甚至在后妃传中都不见提及。仅在《糜竺传》中一笔带过。《三国志》中竟仅见一次。  可能性有二。其一是糜芳叛逃东吴,故糜夫人受累无载;其二是糜夫人未及生育便早亡,故无可记载。  竺见待甚隆,甚至被慰以“兄弟罪不相及”,因此夫人并非被糜芳连累而失载。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蜀书八糜竺传》  可知,糜夫人是青年早逝,因此无载。  由于糜夫人仅见其名、却无任何相关记录,故无法明确断定死亡时间。  但卒年亦不难推测。有两个可能节点。  其一是建安三年(198)高顺攻小沛,其二是建安五年(200)刘备叛曹操以避难。  高顺攻备,尽虏其家眷。以“吕布恶备”的描述看,糜氏很可能死在当时(198)。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蜀书二先主传》  但同年曹操东征,与备共击布,“复得其家眷”;因此糜夫人亦有生还可能。  建安四年(199)刘备借东征袁术的契机、叛于下邳。翌年(200)曹公东征,虏其妻子。  即所谓“先主数丧嫡室”。  糜夫人即使前年侥幸生还,此时也必定被杀。  先主数丧嫡室,(甘夫人)常摄内事。--《蜀书四后妃传》  当然,“虏其妻子”是一种春秋笔法。  因建安二年(197)曹操败于张绣后,痛定思痛,坚决贯彻“质押降将家属为质”的军事政策。  (曹)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魏书一武帝纪》  因此建安四年(199)刘备奉命东征时,其妻子家小必然留置许县。  刘备绝不可能“携家眷出征”。  若如此,岂不是鼓励将领叛乱?  最大的可能,即刘备东征时家属即“囚质许县”,叛乱之后尽数被杀。根本不会有“曹操虏其妻子”的必要。  那刘备身边是否有随军家属呢?  有。  与曹操同出沛国的甘夫人,即刘备的随军家属。之后甘氏随备投袁绍,又南下荆州。  从糜氏的悲惨下场可知,“随军家属”甘夫人、大概率就是曹操作为联姻手段、赐给刘备的女眷。  糜氏死于建安五年(200),另有佐证。  即彼时糜竺担任嬴郡太守、糜芳担任彭城国相。  二人皆“去官”随刘备周旋。  嬴郡(糜竺)是从泰山郡划分出的新辖区,是袁绍“遣骑助备”的必经之路。  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魏书六袁绍传》  彭城(糜芳)则恰好遏阻了下邳到小沛的道路。  刘备顺利从下邳西进小沛合兵袁绍,可知糜氏兄弟必随其共进退。  二糜叛变,使得作为人质的糜氏,对曹操而言、彻底失去利用价值。  其人“不见记载”也就很好理解了。  新设未几的嬴郡亦废,无疑是糜氏“遭到清算”的另一反映。  嬴郡盖分泰山所置。竺既去官,嬴亦旋废,故《晋志》不及之。--《廿二史考异》  多提一句,“关羽护嫂走单骑、赵云长坂救夫人”等桥段,纯粹胡扯。  糜氏根本不在其中。  千里走单骑是真,护嫂是假;  长坂身抱弱子是真,护卫糜夫人是假(赵云护卫的是甘夫人)。  糜氏大概率死于建安三年(198),至多活不过建安五年(200)。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