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金刀之谶,大意为“卯金刀,名为刘,赤帝后,次代周。” 也就是说,刘邦子孙的刘姓之人,当继承周朝正统而登天子之位,是为正统。 范晔先生所著《后汉书之光武帝本纪》中,如是描述此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这个谶语威力有多大呢? 汉亡之后,南北朝时代,刘宋刘裕凭此谶语得天下; 李唐时期的许多造反行为,仍然打着“金刀之谶”旗号,甚至,到汉亡七百年后的五代十国,“金刀之谶”仍然颇有市场。 一言蔽之,刘邦子孙、刘姓为天子,汉室为继周正统这一观念,在汉末可谓深入人心。 历史上,一心想代汉篡位的曹老板虽然雄才大略,却也不得不用“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来对抗“金刀之谶”。 所以,苟哥赵旻主打一个“奉主上以从民望”,其政治意义有多英明正确,便可想而知。 因为即便汉末奉行二重君主观,但汉末的道德制高点,仍然是汉室正统观念。 这是“三代以下,风俗之淳美,无尚于东京者”的东汉,也是一个无数英才俊杰“重义轻生”的大时代。 以是故,去年当刘表大打感情牌,派遣一众流寓荆州的士人… 也就是司隶河内郡士人司马芝、老乡山阳郡士人王粲、司隶河东郡士人裴潜、豫州颍川郡士人繁钦、凉州北地郡士人傅巽、豫州汝南郡士人和洽前往江夏郡,意图抵挡赵旻之时… 卫府只需拿出“大义”二字,便轻易使这些流寓士人转而投效“奉主上以从民望”的赵旻。 如今,这些士人都任职一方,王粲更是成为了赵旻的御用笔杆子。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士人之中,除傅巽与繁钦,余者都在《魏书》中有独立列传(对汉末三国人物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认可)。 即便是傅巽与繁钦(事迹多记载于鱼豢的《典略》),亦为一时之俊杰。 以上,便是“大汉忠臣”赵旻最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董昭、周瑜二人对自家主公如此“忠心耿耿”感到很欣慰。 显而易见,他们二人都不知,苟哥这厮的胆子,实际上已经大到没边儿了。 皇子刘嗣是姓刘不假,然则…呵呵呵呵呵呵。 趁着卞夫人正在车马行总部整顿纪律、顺便整理情报而未归,曹彰、曹植这两个耳目正在卞夫人府中用心学习,苟哥换上一身武装后便骑上自己的大宛白马火速离去。 离开卫府之后,赵旻披甲戴胄、策马挂矛,全副武装直奔宫城而去。 其人唯恐天下人不知,他此去宫城,是奉(皇后)令护卫天子。 这苟哥只差在马鞍上插一杆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啊呸!上书“忠义无双”。 苟哥一路驰骋,引得许都士民夹道欢呼、喝彩。 “卫将军万岁!” “卫将军威武!” “卫将军对天子忠心耿耿,此大汉之幸也!” 这一声声欢呼喝彩,当然惊动了大宗正府中的伏完和刘艾… 二人正在书房内密谈,却因这陡然爆发出来的欢呼、喝彩声而悚然一惊。 二人之所以悚然一惊,当然不是因为“万岁”二字触犯忌讳…这不是八百年后的宋朝,万岁二字并非皇帝专属。 二人之所以悚然一惊,是因为他们透过这一声声欢呼喝彩声,感受到了赵旻那无与伦比的威望。 在震惊之后… 伏完、刘艾二人,隔着小几相视默默无语。 不知过了多久,后者一声长叹。 “光禄勋,汉室已衰、再无回天之力!” 伏完执起老朋友的手,安慰其人。 “贤弟放心,皇子姓刘而非姓赵!” 刘艾苦笑摇头。 “兄长不必诓我,有朝一日,皇子终将改姓、汉室亦难免嬗代。” 刘艾果然通透,他早已预判出这个结局,尽管年过半百的刘艾,很可能不会活到那一天。 这话,伏完无法再接下去了,他比刘艾还要年长好几岁。 于是乎,二人只好继续沉默。 又不知过了多久,夜幕已在不知不觉中降临。 枯坐良久的刘艾,再次长叹一声,点燃蜡烛、取出纸、笔及墨、砚,默默地磨开墨锭后,提笔饱蘸浓墨,“唰唰唰”写下几行隶书。 “建安七年壬午,季冬腊月廿四酉时,卫将军、太子太傅入宿宫城值守,护卫帝、后及二皇子。是夜,帝宿于长秋宫至晓。无事。” 这句话的大意是: 苟哥在腊月廿四入宫值守,当晚刘协与伏寿同眠至次日天明,一夜无事。 行书至此,刘艾又一次长叹一声、掷笔于地,其人神情夹杂着落寞、纠结、无助与绝望,显得格外复杂。 伏完默默地看着刘艾做完这一切,然后毫无征兆地起身、向刘艾深施一礼。 “贤弟大恩大德,完没齿难忘!” 刘艾端坐不动,坦然受了伏完这一礼。 随后,刘艾宛若一个机器人一般,机械无比地自书柜中取出自己记录帝王起居的卷册,将自己刚刚写好的那张纸夹了进去。 做完这一切后,刘艾仿佛精气神被完全掏空一般。 其人僵硬地挥了挥袍袖。 “光禄勋,时已入夜,恕不远送!” 伏完充分理解刘艾此刻的心情,于是其人又一次深施一礼、躬身而出。 黑暗之中,刘艾倚在书柜旁,脸上老泪纵横、无声长泣。 同一时间,宫城内赵旻衙署之中。 此时此地灯火通明,赵旻、伏寿二人同样隔几而坐。 夫妇二人你为我挟菜、我为你斟汤,不时还交换一下眼神,好不恩爱。 好容易用完一顿恩爱晚饭,夫妇二人便迫不及待地合而为一、相拥而坐。 伏寿缩在爱郎怀中呵气如兰。 “夫君,卫府近日有何事?” 瞧瞧,这才是贤内助。 即便是难得与爱郎独处,伏寿最关心的,也还是国家大事。 此时无人打扰,苟哥终于有暇将这一个多月以来发生的大事,一一汇报给自己的大老婆、贤内助。 苟哥从自己与袁绍互飙演技开始说起,轻描淡写地讲述了一遍,卫府一夜渡河奇袭黎阳之事,以及卫府数日间连下内黄、滏口陉、赵国等之事。 待苟哥讲述到诸曹、夏侯氏猛将自赵国奇袭邺城之时,伏寿忍不住惊呼一声。 “夫君…夫君!卫府竟已攻入袁绍之治所邺城?战果究竟如何?” 诸君请看,苟哥气不气人? 这厮已经狗到无可救药了! 苟哥这才想起,因己方封锁消息太严,以至于就连伏寿都不知道,卫府已经在邺城之下大胜袁绍。 苟哥默默咽了口口水、咬牙做足了心理准备,这才缓缓道。 “宝宝勿怪,盖因旻心忧荆州生变,故而一直隐瞒此事。” 这就是苟哥高明之处。 其人不说战果如何,而是先为自己可耻的行为,提前做好铺垫。 伏寿果然中了苟哥的奸计。 佳人连连颔首:“荆州乃夫君一统天下之关键,夫君理应如此做。” 苟哥心道:妥了! 于是乎,苟哥将那几日邺城城下发生之事,详详细细、原原本本为他的乖宝宝讲述了一遍。 伏寿听得入神,忍不住为跌宕起伏的战事及斗智或担忧、或紧张、或兴奋、或欢呼。 最后,当赵旻讲到袁绍被迫低头时,佳人便情难自禁地主动奉上樱唇,与爱郎相拥热吻起来。 随即… 佳人娇躯渐渐变得滚烫… 佳人依依不舍地移开樱唇,媚眼如丝、俏脸上红霞遍布,呵气如兰。 “夫君…” 就在这时…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作为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傀儡皇帝,刘协在政治上的发挥空间十分有限。 在“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的背景下,刘协孤掌难鸣。 本书之中,刘协同样如此。 他反抗曹操的一贯手法,便是通过拉拢外戚、宗室来策划政变。 本书之中,刘协依然如此。只是,刘协根本斗不过狡猾阴险又腹黑的苟哥。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后汉书皇后纪》 建安四年(199),刘协曾通过外戚董承来拉拢宗室刘备,密图曹操,事泄不成。 照此推断,建安十九年(214)刘协通过外戚伏氏拉拢宗室刘勋,也十分吻合其一贯的行为逻辑。 而且按《后汉书》的记载看,伏氏家族自董承死后(200)便“怀惧,令密图之(指曹操)”。按刘勋于建安四年(199)归降曹操,二者的私下往来,或许早已有之。 (献)帝以(董)贵人有姙(身孕),累为请,不能得。(伏)后自是怀惧,乃与父(伏)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后汉书皇后纪》 注意:这是刘宋史学家范晔的记载,可信度极其高! 伏后之难的结局相当残酷:伏后二子遭到曹操的凶狠鸩杀,“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如此,可谓一网打尽。 曹操凶残如此! 与此同时,刘勋的下场则是“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按《司马芝传》、《杜氏新书》的描述来看,彼时甚至连与刘勋有过书信往来的臣僚也在清洗之列。 (刘勋)多所属讬,(司马)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魏书司马芝传》 (刘勋)尝从(杜)畿求大枣,畿拒以他故。后勋伏法,太祖得其书,叹曰:“杜畿可谓"不媚于灶"者也。”--《杜氏新书》 虽然《魏书》不言刘勋伏诛的具体原因,但从时间、罪名、下场等角度分析,刘勋有极大概率卷入了伏后之难,并因此遭到夷灭。 至于曹操在此事件中是否存在借题发挥、清洗异己(类似魏讽案)的考虑,则难以定论。不过作为一个染指兵权的东汉宗室,刘勋受到曹操的猜忌当无疑问。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魏书崔琰传》 吴人《曹瞒传》记载曹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 很明显,作为曹操“故人”的刘勋,也未能幸免。 民国学者吕思勉先生对此有深入探讨,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