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闻言皆1惊。 鲁肃霍然站身:“曹军细作焉敢来此?其中必有蹊跷,此人今何在?” 那亲兵于门外答道:“子敬先生,那人已被押至前衙大堂。” 赵旻想起1事,拍了下脑门,失笑道:“此人非细作,乃高士也。” 陈登和臧霸也先后反应过来,拊掌笑道:“主公,此人莫非娄子伯乎?” 赵旻颔首笑道:“然也,必为此人耳!诸公请随我同去见此人,或许,此人将为我等奉上大礼!” 娄圭此时声名仅显于荆州,刘表1方,知道娄圭大名者或许不少,但即便在曹军内部,知晓其人之名者也寥寥无几。 原因极其简单:此时的娄圭,相当于曹操的私人顾问。 以曹操如今对娄圭的信任,根本想象不到,在荀彧被曹**死的同1年,娄圭便会因秦桧般“莫须有”之罪,被曹操杀掉。 曹操本就猜忌残暴,到晚年时尤甚。 关键在于,曹操并非皇帝! 俗话说得好:前有车,后有辙。 只能说,曹操给了司马懿太多启发。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此外,曹操在首都许都之外的邺城建立的霸府,更是给了南北朝刘裕、尔朱荣、萧道成、陈霸先、高欢、宇文泰、杨坚等等权臣们启发。 除了尔朱荣这个2货之外,其他人无1例外,皆是依靠霸府统治,或本人当皇帝、或儿子称帝。 从本质上讲,这些人与曹操并无2致。 甚至可以说,曹操和司马懿的区别,也仅在于曹操除了诛尽反对曹氏代汉之人(杨彪是曹操唯1杀不成的高人)外始终恪守底线不称帝,而司马懿父子3人毫无底线罢了。 这1点,就算是易教授都无法为曹老板洗白。 易教授只能说:汉室国祚已尽,王朝更迭实属寻常事耳。 对! 刘备、孙权乃至司马懿父子,也都是这么想的。 所以,后赵开国皇帝、羯族人石勒有话说: 大丈夫行事,当礝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曹操本人都多次称,自己就是个真小人,所以,我们无需为其人洗白。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不能因为此君瑕疵极大,便忽略其人之闪光点。 曹操虽缺点极多,但仍无愧于“英雄”2字。 刘备、孙权亦然。 易教授之格局,终是远不如其人之偶像曹操远矣。 言归正传。 当赵旻等人来到前衙时,便看到孙观正在讯问1名头发花白、精神健旺、声如洪钟的花甲老者。 只是… 那老者显然可听懂孙观的琅琊话,但孙观听不懂那老者浓重的荆襄方言。 汉末3国的乡音问题,是促使诸如颖洛宛、沛谯、兖州、淮泗等士族结党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这文盲率接近百分百的时代,普通话,也就是洛阳话太难普及了。 这老者的地方口音…别说孙观,便是已在陈留居住生活过1段时间的鲁肃都未听懂。 当然,这难不倒王牌特工赵旻。 其人充当翻译,以1口地道下邳话(与后世徐州方言相近),对孙观、鲁肃等1干淮泗人转述南阳老头儿的话。 这些淮泗人平时交流时,说的方言均与下邳话较为接近。 “其人称,自己并非细作,乃持公仁书信,自曹孟德本寨至白马城投奔卫将军。” 众人顿时恍然。 方言小达人赵旻复以宛城话问那老者。 “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老头儿感动到想哭。 终于有人能听懂老夫的话了。 他略1打量赵旻,便知此人身份不低…1般人谁敢戴刘氏冠到处招摇? 于是他向赵旻躬身作揖。 “将军,老夫乃南阳娄子伯,为投靠大汉卫将军而来。” 说着,其人自袖中取出1卷简册,双手呈于赵旻。 “此乃董府君亲手所书,请将军过目!” 赵旻双手接过简册匆匆1览,果然,是董昭的笔迹。 书信内容大意为:当今大汉忠臣卫将军已据兖、徐、豫、司隶4州之地,娄圭应弃汉贼曹孟德而去,往投匡扶汉室的大汉卫将军赵从文。 以娄圭之智,其人当然可从这只言片语之中,解读出海量信息。 然而… 赵旻疑惑不解地看向娄圭。 “先生何以今日方至?” 从曹操本寨到白马城,即便绕1个大圈子,也不过1百3十里而已。 娄圭骑马而来,1日便可至。 娄圭叹了口气,作揖道:“将军有所不知,老夫沿途打探、察看曹袁2军部署,又趁借宿农家之机,探查1番民情,是以行进缓慢。 官渡之战僵持日久,此间农户、渔民深受其害,其人田亩荒芜、打渔不便,家无余粮,几近于朝不保夕矣。” 赵旻颔首后将简册还给娄圭,以下邳话对大眼瞪小眼的众人笑道。 “此人正是公仁公提及之娄圭娄子伯。” 他复又看向娄圭,抱拳笑道:“我便是常山赵从文,先生请随我等来!” 说着,赵旻解下印绶,递向娄圭。 娄圭仔细端详后,将印绶还给赵旻,深深1揖道。 “不知卫将军今有兵马几何?” 腹黑男张口就来:“我共有2十8万兵卒,其中骑兵十万,步卒十8万。” 也就是赵旻麾下臣属听不懂赵旻那地方口音浓重的宛城话,否则他们1定会再度刷新自己对赵旻的认知。 娄圭捋须呵呵1笑。 显而易见,他不信。 赵旻讪讪1笑,抱拳道:“先生明鉴,我共有十8万兵卒。” 娄圭嘿嘿1笑,微微躬身作揖道:“卫将军,老夫来时已反复思量,即便算上马寿成及段忠明6万大军,卫将军亦绝对超不过十5万兵马,然否?” 赵旻如今部曲情况如下:段煨送给颜良两万部曲,所以颜良、徐盛如今有1万步兵,两万骑兵; 徐庶率1万步兵驻守潼关;张绣率1万骑兵坐镇南阳;华歆、张飞率5千骑兵镇守豫州刺史部治所谯县。 官渡战场,如今有近6万兵卒。 此外,赵旻的陈留大本营尚余1万骑兵。 至于马腾…赵旻不认为马腾如今会乖乖派遣兵卒,其人只要安分守己,赵旻便已知足。 马腾部曲不计入内,赵旻总共有近十3万大军;若算入马腾驻于右扶风的两万部曲… 赵旻麾下兵卒刚好不到十5万。 所以,娄圭不愧为兵法大家。 赵旻将娄圭之言“翻译”给众人后,众人皆色变。 让他们色变的原因,主要是娄圭精于庙算,另外则是震惊于赵旻如今的实力。 要知道,赵旻从忽悠董昭至今,不过4个半月而已。 甚至可以说,赵旻的崛起速度,犹如1步登天! 因众人与娄圭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所以赵旻便寻了间静室,与娄圭密谈。 “子伯先生此来,想必已洞悉官渡战场详情?” 娄圭的老眼中闪烁着智慧光芒。 其人作揖道:“非止如此,老夫尚知,曹孟德虽危,却暗藏生机;卫将军看似胜券在握,却存极大隐患焉!” 赵旻突然有种历史上曹操得许攸之感。 他心道:莫非,此战的x因素,便在于此人? 于是其人抱拳正色道:“旻愿闻其详!” 娄圭将这几日的战况,包括赵云机警无比地察觉到曹军异动之事,简略向赵旻讲述了1遍。 最后,其人微微1笑:“曹孟德及荀公达演练战术之时,老夫便已收到董府君秘信。 于其时,老夫便已知,此乃荀令君1石3鸟之计也。 荀令君欲耗尽袁曹2军实力,全其人与曹孟德恩义,助卫将军诛除国贼。卫将军以为然否?” 赵旻颔首:“正是。然则,何为子伯先生所言之隐患?” 对不起,自易教授大放厥词、口吐芬芳之时起,云某便已对其人粉转路,再也不关注其人。 其人洗白鸦片战争,大谈特谈历史虚无主义,鼓吹西方而贬低神州…呵呵,我只想说,对其人封杀得好!干得漂亮! 在资本面前,易教授终是未能坚守初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1点,易教授比午夜直播卖茶杯的马老师差远了! 所以,这1章,咱们聊聊易教授的偶像曹老板。 切入点,当然还是官渡之战。 建安5年(200)官渡之战,曹公兵弱敌强,以寡击众,大败袁绍。战后搜到1大批兖、豫士人与袁绍的交通信件。曹公尽数焚烧,以安人心。这是3国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故事。 读者常常赞叹曹公胸襟豁达、舍小搏大,焚书收买众心。却往往忽略,曹公焚书背后,暗藏的情由始末。 曹公焚书,实出不得已。 因势微力弱时,不敢放纵恣睢;强弱易势后,则大举反攻倒算。 昔日,尉缭子有言: “秦王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赵政为人,忌刻寡恩、野心勃勃。身处逆境时,能够虚怀若谷、折节下士;1旦得志,便张牙舞爪、凶形毕露。 赵政如此,曹操亦如是。 魏武是个百年难遇的英主。其雄才大略,堪称1世雄桀。 魏武扫平塞北、经略中原、南下江汉、凿通西陲。为汉末丧乱之后的再度统1,打下了坚实基础。 魏武也是个千年罕见的魔王。其屠城暴行,即使同时代史家也难以讳言。 当然了,易教授或许没有读过这1段,所以易教授对此忽略不提。 徐州屠琅琊、民无谯类,河水断流。陇西屠枹罕、宋建3十年经营化作尘泥。散关屠氐王窦茂万余,白骨盈野;河朔屠袁绍降卒7万,厉鬼横行。 曹魏内部,甚至形成以滥屠为能,虚报成癖的丑陋传统。 3十万青州军,就是这么来的,偏偏易教授又信了。 破贼文书,旧以1为十,及(国)渊上首级,如其实数。--《魏书十1》 魏武滥杀如此,岂有半分公德义理之心? 曹公基业以权谋霸术而成,既行霸道,与之相伴者,必是累累白骨、滚滚头颅。 曹公非善类,却焚书以安众心。这与其真实面貌严重相悖。 如此行事,恰恰源自“居约易出人下”。 兵弱敌强时,曹操往往表现出谦虚豁达的1面;强弱易主后,曹操则凶形毕露,滥施屠刀。 曹操势单力孤时,不仅谦恭下士,连叛将也不加处置;还要提携重用、甚至给叛将加官进爵。 兖州魏种,为当地豪族。曹操入兖州(192)后,为笼络地方强宗,举魏种为孝廉。 注:孝廉,即“孝子”与“廉吏”。郡国按每2十万人举1人。东汉末期,“孝廉”沦为世家大族操纵地方选举的工具。 凡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廉,郡口2十万举1人。--《续百官志》 兖州之乱(194)时,曹操坚信魏种不会弃他而去。不料魏种却投降吕布,抽肿了曹公的脸。 曹公大怒: “魏种要是被我抓住,就死定了!跑吧,跑吧,跑到蒙古和越南吧(北投匈奴、南投百越)!否则等待你的只有1死!” 初,(曹)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武帝纪》 结果呢? (曹公)既下射犬,生禽(魏)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武帝纪》 魏种必死之人,曹操却食言而肥,不仅不处置这个叛将,还任用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黄河以北之事。 注:河内,拱卫京都洛阳的“3河”之1,属司隶校尉部。建安4年曹公破眭固,进屯河内。3河:即河东、河内、河南。 魏种自兖州之乱(194)叛变,至河内被擒(199)已逾5年。曹操释而不杀,却委以重任,为何? 因为此时(199)恰好是官渡之战(200)前夕。 曹操不敢激怒世家大族和地方强宗,担心他们叛应袁绍。所以魏种这个反骨仔,虽然恶臭,也只好捏着鼻子继续重用,以收买人心。 与魏种类似者,还有东平大姓毕谌,青徐豪霸徐翕、毛晖等。 此类叛将,或为地方强宗(毕谌),或有外家撑腰(臧霸),曹操皆不敢杀。不仅不杀,还要继续重用。 (毕谌)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 (曹)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武帝纪》 毕谌为东平国(兖州)强宗,故叛降吕布之事,竟1笔带过;没受任何处分,还做了鲁国国相。 兖州乱,(徐)翕、(毛)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臧)霸。 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2人首。霸不从命。太祖叹息,乃皆以翕、晖为郡守。--《魏书十8》 徐翕、毛晖,有“青徐黑道”臧霸罩着,曹操就不得不继续用之为郡守。 非出本心,实不得已。 曹公势强之后,1改旧习,对叛乱者可谓心狠手辣。 刘备叛逃徐州,阖门惨死。 先主临豫州,住小沛,数丧嫡室。--《蜀书4》 昌霸作乱东海,枭首示众。 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魏书十8》 注:昌豨即昌霸,豨应为贬义代称。 伏完暗通献帝,夷灭3族。 (曹公)遂将(伏)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2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2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9人徙涿郡。--《后汉书卷十-下》 可见曹公“善待叛将”,是有条件的: 客居兖州、根基未牢时,不得不摆出1副宽大为怀的嘴脸。 兵强马壮、扫灭群雄后,尽诛叛臣,杀鸡儆猴,彰显天威。 曹操地位微贱时,不仅从善如流,对豪门望族更是尊奉有加;甚至敢驳袁绍面子、保护地方豪门。 弘农杨彪、鲁国孔融,皆汉末清流,出豪门望族。在士人中威望极高,名震天下。 袁绍与杨彪、孔融不睦,点名让曹操替自己杀了他俩。 曹操当时寄人篱下,兵马钱粮皆仰仗袁氏。 曹操畏惧袁绍,更畏惧士族清议。不敢冒天下大不韪、擅杀名士,以失人望。 故杨彪、孔融暂免大祸。 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曹)公以他过诛之。公不从。--《魏书》王沈版 曹操真的不敢杀这些名士么? 笑话。 建安十3年(208),曹操统1河北,势力猖獗;同年发动赤壁之战。孔融被以“昏乱悖逆”之罪处决。 “打黑枪”的笔杆子郗虑,则被公认为曹操的狗腿子。 曹操以(孔)融名重天下,外相宽恕,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仇怨。操故书激厉融。--《后汉书孔融传》 杨彪还用说吗?曹公唯1杀不成的,便是此君。最后曹公杀了其人儿子杨修泄愤不说,还妄图借此激怒杨彪,结果呢? 曹公硬生生挨了杨彪1顿怼。 可见曹公“宽仁名流”,也是有条件的: 名望微贱、势单力薄时,不得不假意尊奉名士。 羽翼丰满,爪牙锋利时,名流就是个尿壶,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照死了折腾。 这是纯正的“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曹公行事,比秦始皇还秦始皇。 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 建安2年(197),张绣降曹而复叛。曹公长子曹昂、侄子安民、大将典韦1并战死。 曹公悲伤地说: “宛城败于张绣,是因我没从张绣那里要人质。张绣没有后顾之忧,才胆敢叛变,我真是失策!” 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武帝纪》 接收降卒,先取人质。这几乎是1条不成文的规矩。曹操在宛城却不取张绣的人质。为何? 曹操贪图女色、忘了问张绣索要人质? 非也。 曹操根本不敢向张绣索要人质。 彼时(197)吕布尚强、刘备与之相合;袁术同年在淮南僭逆称帝;袁绍恶斗公孙于塞北、孙策攻屠州郡于江东。刘璋坐守川蜀,观时待变;刘表跨蹈汉南,为张绣呼应。 曹操不过是众多军阀中的1人,平平无奇。 曹公初入南阳,根本不敢立刻向张绣索要人质。不仅不敢要人质,自己还得装孙子,给张绣加官进爵,安抚其心。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彼时曹操势弱,不敢索要人质。 俟后曹操势强,又当如何? 曹操势强时,各地藩镇人质如流水般、被送往邺郡。 官渡之战后(200-205),山阳李典、泰山臧霸、黑山张燕、扶风马腾,把家族整族整族送往邺郡,以讨曹操欢心。 山阳李典,“自愿”将居于乘氏的家族3千余口、迁往邺郡。乘氏李氏,是地方强宗,甚至吕布都曾败于李氏之手,险些丧命。 (李)典宗族部曲3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魏书十8》 黑山张燕亦然。 太祖将定冀州。(张)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魏书8》 黑山兵人众百万,自灵帝朝便横行太行山,属于巨型流寇军团。 “率众”1词,清晰点出了张燕宗族部曲下落。 泰山臧霸亦如此。 太祖破袁谭於南皮,(臧)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魏书十8》 最有趣的是扶风马氏。宗族2百余口自愿入质邺城。 (马)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又拜(马)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典略》 后马超反叛,马腾全族被屠灭。导致马超过年时,发现家族剩余成员,仅余2人。 (马超)临没上疏曰:“臣门宗2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蜀书6》 正旦,(董)种上寿马于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1旦同命,今2人相贺邪?”--《典略》 此时的曹操,不仅敢要人质,还敢杀人质。 扶风马氏阖门2百口,1朝诛尽,如屠犬羊猪狗。 可见曹公“不收人质”,也是有条件的: 兵微将寡、朝不保夕时,不得不摆出1副宽仁大度、信任降将的态度。 击灭袁绍、独霸中原后,什么地方强宗、豪门大族,统统把家属给我送到邺郡! 宛城纳降张绣、而不取人质之故事,再不见于史册了。 曹公居约人下时: “人质不收”、“名士不诛”、“叛臣不杀”。 强弱易主后,则改弦易辙: “阖门赴邺”、“鞭挞名流”、“尽诛叛将”。 前后相异,何止千里! 尉缭子所言“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用在魏武身上,毫不违和。 最后奉上云某老生常谈之言: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有明显瑕疵,必然也有明显的优点。 而且,曹操足以证明,这些英雄人物所做的每1个选择,均受其人时代、环境、性格、见识等制约,而他们当时若做出的决定,又何尝不带着悲怆、无奈及决绝呢? 曹操如是,刘备、孙权皆亦然。 他们皆无愧于“英雄”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