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大地一片肃杀之气。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一场重要的人才招揽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朱元璋坐在营帐之中,眼神中透露出对人才的渴望。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大业。 胡大海站在朱元璋的面前,身姿挺拔如松,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他的脸上充满了自信,那是一种历经无数战斗与艰难抉择后沉淀下来的笃定。他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恭敬地望向朱元璋。 “主公,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皆是贤达之士,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在当地广为人知。”胡大海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微微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回忆着关于这四人的种种传闻与事迹,接着说道,“刘基,此人自幼聪明过人,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即可领悟其中精要。他曾以精通《春秋》考中进士,在高安县县丞任上,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虽然后来因元朝政局大乱而辞职,但他的才华与智慧却从未被埋没。他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提出的建议往往切中要害。” 胡大海微微侧过身,似乎在脑海中勾勒着刘基的形象,继续说道:“宋濂,那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儒。他的学问渊博,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寓意深刻,能给人以启迪。他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在当地备受敬重。他的存在,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人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胡大海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敬佩,接着说道:“章溢,此人有着非凡的治理才能。他善于观察民情,了解百姓的需求,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百姓谋福利。他的领导能力也非常出色,能够团结众人,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他的智慧和勇气,将为我们的大业增添强大的动力。” 胡大海最后提到叶琛,语气中充满了期待:“叶琛,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人沉稳,处事果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识。他对军事战略有着独特的理解,能够在战争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建议。他的忠诚和勇敢,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坚实后盾。” 胡大海再次面向朱元璋,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主公,这四人的才华和能力在当地广为人知。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为主公的大业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们的加入,将如虎添翼,让我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朱元璋微微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心。他微微抬起手,示意胡大海继续说下去。 胡大海心中一喜,他知道主公对他的建议非常重视。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主公,如今时局动荡,我们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辅佐我们。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将为我们制定战略、治理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应该尽快派人前去招请他们,让他们来到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大业贡献力量。” 朱元璋沉思片刻,然后说道:“胡将军所言极是。我也听闻过这四人的名声,他们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立刻派人带着信函、钱币前去招请他们,务必让他们来到我的身边。” 胡大海连忙应道:“末将遵命!主公放心,我一定挑选最得力的人手,带着主公的诚意和期望,前去招请这四位贤达之士。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主公的求贤若渴之心,前来投奔我们。” 朱元璋微微颔首,说道:“好,此事就交给你去办。我期待着他们的到来,相信他们的加入将为我们的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胡大海再次躬身行礼,然后转身离去,准备着手安排招请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的事宜。他知道,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系到主公的大业能否顺利推进。他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任务的成功完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胡大海精心挑选了一些精明能干、忠诚可靠的士兵,让他们带着朱元璋的信函和钱币,踏上了招请刘基等人的征程。这些士兵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深知自己的任务艰巨,但他们也充满了信心和决心。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能够传达主公的诚意和期望,就一定能够打动刘基等人,让他们来到主公的身边。 与此同时,李文忠也举荐了儒士王祎、许元、黄天赐。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立刻下令将这些人也一并招请过来。 在这个寒冷的十二月,一场人才招揽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士兵们穿梭在各个城市之间,寻找着那些贤达之士的踪迹。他们带着朱元璋的诚意和期望,希望能够将这些人才招揽到朱元璋的身边。 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人接到朱元璋的招请后,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深知,朱元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招揽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刘基站在自己的书房之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他看着手中的朱元璋的信函,心中暗自思索着。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发生改变。 刘基自幼聪明过人,凡是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一遍即可透彻领悟书中精要。他的才华和智慧在当地广为人知,许多人都对他敬佩不已。 在元至正初年,刘基以精通《春秋》考中进士,被授予高安县县丞。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然而,元朝政局大乱,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呈上弹劾自己,请求辞职的状子,而去。 离开官场后,刘基安身绍兴。他游览西湖时,见西北方向升起奇异的彩云。各位同游的人都认为是喜庆之云,要分韵赋诗。刘基却独自一人,纵酒狂饮,不顾忌他人。 “这是天子之气。十年后当出现在金陵,我应当辅佐他。”刘基自言自语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当时杭州还是繁盛时期,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看似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天下纷乱,战火随时可能蔓延至此,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忧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基的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很惊惧,认为刘基是个狂人。他们无法理解刘基的想法和行为,觉得他的言语过于大胆和狂妄。在他们看来,刘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不相信刘基有能力改变这个乱世,更不相信他的预言会成真。 然而,没有了解刘基的人当中,只有西蜀赵无泽感到惊异。赵无泽是一个游历四方的智者,他见识广博,眼光独到。当他听到刘基的言论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他仔细观察刘基的言行举止,发现刘基绝非一般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 赵无泽认为刘基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他想起了诸葛亮在乱世中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他觉得刘基也有着同样的才华和智慧,能够在这个乱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决定结识刘基,了解他的想法和计划。 在一次聚会上,客人中也有人对刘基说:“现在天下纷乱,以您的才略,拿下括苍,收并金华,明、越之地可写信而定,从而以江为界镇守,这是勾践成就的事业啊,舍弃这些不做,想悠然自得呀?” 刘基微微一笑,他的笑容中充满了自信和从容。他看着说话的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缓缓说道:“你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你并不了解我的志向和追求。我平生最恨方国珍、张士诚之流所作所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互相争斗,不顾百姓的死活。我若用你的计谋,那与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刘基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而且,天意将有所归属。这个乱世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定会有一位明主出现,结束这一切的混乱。我相信,这个人很快就会出现。我们只需暂且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 说话的人听了刘基的话,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明白刘基为什么如此自信,为什么相信天意会有所归属。他问道:“你凭什么认为天意会有所归属?你又如何知道这个人会出现呢?” 刘基微微一笑,说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天意的体现。如今,元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相信,在这个时代中,一定会有一位明主出现,他将带领人民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刘基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刘基的言论和行为,思考这个乱世的未来。有些人开始对刘基产生了敬佩之情,他们觉得刘基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胸怀,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恰逢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刘基于是指着乾象历对亲朋们说:“这是天意所授,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 不久,总制官孙炎受朱元璋之命派人前来聘请。刘基立刻决定前去金陵,陈述自己对时务的看法十八条。 刘基带着自己的行李,踏上了前往金陵的征程。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一定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在前往金陵的路上,刘基看到了许多战争留下的痕迹。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个乱世需要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来结束。 终于,刘基来到了金陵。此时的金陵,此刻正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刘基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袍,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沉稳。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一丝忐忑。 他被带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端坐在大殿之上,眼神中充满了好奇。这位威震四方的领袖,此刻正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文人。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缓缓开口道:“你就是刘基?我听闻你的大名已久,今日得见,实乃我之荣幸。” 刘基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草民刘基,拜见主公。”他的声音不高,但却充满了力量。 朱元璋赐坐,刘基缓缓坐下,身姿挺拔而优雅。朱元璋看着刘基,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他缓缓说道:“久闻先生才学渊博,今日有幸相见,愿与先生畅谈经史,共论时事。” 刘基微微点头,说道:“主公抬爱,草民自当尽绵薄之力。” 于是,朱元璋与刘基开始了一场深入的交谈。朱元璋首先问道:“先生对当今时局有何看法?” 刘基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当今之世,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元朝统治腐朽,民不聊生,已失民心。各路豪杰纷纷崛起,争夺天下。然,欲成大事者,需有雄才大略,仁德爱民,方能得民心,得天下。”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那先生以为,我当如何行事,方能成就大业?” 刘基看着朱元璋,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他说道:“主公当以仁德为本,广纳贤才,整顿军纪,发展经济。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逐步消灭各路强敌,最终成就霸业。”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大为赞赏。他说道:“先生果然是才华横溢,见识非凡。我今日得先生相助,如鱼得水。” 刘基谦虚地说道:“主公过奖了。草民只是略通经史,对时事有些自己的看法而已。” 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先生不必谦虚。你的见解深刻,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相信,有先生相助,我一定能够成就大业。” 刘基说道:“主公胸怀大志,仁德爱民,必能成就一番伟业。草民愿为主公效犬马之劳,共同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好,有先生相助,我信心倍增。那先生对我军目前的战略有何建议?” 刘基思索片刻,说道:“主公,目前我军应巩固根据地,发展经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要密切关注各路强敌的动向,寻找战机,逐步扩大势力范围。” 朱元璋说道:“先生的建议非常中肯。我会认真考虑,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战略。” 接着,朱元璋又与刘基谈论了许多经史方面的问题。刘基对答如流,见解独到,让朱元璋对他更加钦佩。 他们的交谈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夜幕降临,才不得不结束。朱元璋亲自送刘基离开大殿,他紧紧握住刘基的手,说道:“先生今日之言,让我受益匪浅。希望先生以后能多多为我出谋划策,共同成就大业。” 刘基说道:“主公放心,草民一定竭尽全力,为主公效力。” 朱元璋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安排刘基等人。刘基等人在礼贤馆中,受到了极高的待遇。他们感受到了朱元璋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随后,在一个阳光透过窗棂洒入殿内的日子里,太祖朱元璋身着常服,坐在书房的书桌后,手中轻轻把玩着一支毛笔,眼神中透露出思索之色。他微微抬起头,徐缓地问站在一旁的陶安说:“陶安啊,刘基他们四人的才华怎么样?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陶安听闻太祖发问,立刻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微微躬身,双手交叠于身前,神色郑重地说道:“主公,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位先生皆是当世大才。微臣不才,在诸多方面确实赶不上这四位先生。论谋略,刘基先生自幼聪明过人,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即可领悟其中精要。他对时局的洞察敏锐无比,每每能在关键时刻提出高瞻远瞩的策略,微臣自愧不如。” 陶安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再说宋濂先生,那真可谓是学富五车。他的学问之渊博,让微臣望尘莫及。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宋濂先生都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寓意深刻,能给人以启迪。” 陶安的眼神中流露出钦佩之色,继续说道:“章溢先生在治理百姓方面有着非凡的才能。他善于观察民情,了解百姓的需求,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百姓谋福利。他的领导能力也非常出色,能够团结众人,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微臣在这方面确实不如章溢先生。” 最后,陶安说道:“叶琛先生为人沉稳,处事果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识。他对军事战略有着独特的理解,能够在战争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建议。他的忠诚和勇敢,也让微臣深感敬佩。” 陶安再次躬身,语气诚恳地说道:“主公,微臣所言句句属实。我的谋略赶不上刘基,学问赶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叶琛。这四位先生的到来,必将为我们的大业增添强大的动力。” 太祖很同意这个看法。不久,任用宋濂作营田司佥事,刘基留在军帐,参预机密谋议。 有一次,中书省设置御座,敬奉小明王,举行庆贺典礼的那一天,气氛庄重而肃穆。大殿之上,群臣齐聚,人人神色恭敬,目光中满是对小明王的尊崇之意。然而,在这一片肃穆之中,刘基却显得格外突兀。 刘基站在人群之中,脸色阴沉,眼神中透露出强烈的不满。他看着那高高在上的御座,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一个放牧牲畜的小子,敬奉他做什么!”刘基低声怒喝,声音虽不大,却在这安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说完,他毅然决然地站在原地,不拜。 周围的大臣们听到刘基的话,顿时大惊失色。他们纷纷转过头来,用惊恐的眼神看着刘基,仿佛他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一些人开始窃窃私语,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他们知道,刘基的这番话一旦被追究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消息很快传到了太祖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坐在书房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微微皱起了眉头。他对刘基的才华和能力一直非常欣赏,但刘基的这番举动却让他感到困惑和担忧。他知道,刘基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但在这个时候公然违抗敬奉小明王的典礼,实在是有些冒险。 朱元璋决定召刘基入内,问个究竟。他吩咐侍从去请刘基,自己则坐在书房中,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刘基来到了书房。他的脸上依然带着愤怒的神色,但在见到朱元璋后,还是微微躬身行了一礼。 朱元璋看着刘基,缓缓开口道:“刘基,朕听闻你在庆贺典礼上语出惊人,不拜小明王。你为何如此?” 刘基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他深吸一口气,说道:“主公,刘基并非不敬。只是,那小明王不过是一个放牧牲畜的小子,何德何能让我们如此敬奉?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主公您才是真正有雄才大略之人,能够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我们应该顺应天命,为主公您的大业而努力,而不是敬奉一个名不副实的小明王。”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刘基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个乱世之中,实力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小明王虽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但他毕竟没有真正的实力来统一天下。而自己,经过多年的征战,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众多的人才,确实有机会成就一番大业。 刘基见朱元璋沉默不语,继续说道:“主公,天命自有所归。如今,元朝统治腐朽,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渴望有一位明主出现,带领他们摆脱困境。主公您就是那个明主。我们应该坚定信心,为实现主公您的大业而努力奋斗,而不是被一个小明王所束缚。”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刘基,你的话让朕深受感动和领悟。朕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今,我们确实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不能被一些虚名所迷惑。但是,小明王毕竟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也不能轻易地抛弃他。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基说道:“主公所言极是。我们可以暂时维持对小明王的敬奉,但同时也要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好,就依你所言。刘基,你果然是朕的智囊。你的这番话让朕茅塞顿开,朕决定拟定征战讨伐的计策,为我们的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基说道:“主公英明。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的局势,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和策略。首先,我们要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发展经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然后,我们要逐步消灭周围的强敌,扩大我们的势力范围。最后,我们要一举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充满了信心,他与刘基等谋士一起,朱元璋开始积极筹备征战讨伐的事宜,并且拟定了详细的战略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