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如果这是明史

第一百一十章:方孝孺之死

如果这是明史 今焉在 6625 2024-10-17 00:17
   在燕王准备起事之时,北平的城楼之上,风猎猎作响,吹得朱棣的披风高高扬起。他站在那里,如同一尊威严的战神,眼神坚定而决绝。阳光洒在他那身披战甲的身躯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壮志豪情。身后的浩浩荡荡大军,旌旗飘扬,兵甲闪耀,充满了肃杀之气。   僧人道衍站在朱棣身旁,双手合十,面容肃穆。他那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期待。道衍微微抬起头,看着朱棣,缓缓开口道:“殿下,此去征程漫漫,前途未卜,然殿下雄才大略,定能成就一番伟业。愿佛祖保佑您马到成功,早日实现心中宏愿。”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依然望向远方,那里是他即将踏上的征程,是他追逐权力的战场。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决心,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沉默片刻后,朱棣低沉而有力地说道:“大师放心,本王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众望。此次出征,乃是顺应天命,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明的未来。”   道衍微微颔首,心中对朱棣的豪情壮志深感敬佩。但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未来充满了变数。他再次开口道:“殿下,此次征战,必将历经艰难险阻。但殿下仁德兼备,定能化险为夷。只是,臣有一事相托,还望殿下应允。”   朱棣转过头来,眼神中露出一丝疑惑,问道:“何事?大师但说无妨。”   道衍神色凝重,目光中充满了忧虑,他缓缓说道:“南方有一位大文人方孝孺,此人以品学端正,学识渊博著称。在文坛之中,颇具威望。臣听闻,此人刚正不阿,忠诚耿直。若殿下克城之日,此人必定不会归降。殿下,此人乃天下读书人之楷模,若杀了他,必将失掉天下读书人拥戴之心。还望殿下三思,莫要轻易取其性命。”   朱棣听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天下读书人的心向对于他未来的统治至关重要。若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必将后患无穷。片刻之后,朱棣微微颔首道:“大师所言极是。本王应允你,若克城之日,方孝孺不降,本王也不会轻易杀他。”   道衍心中稍安,双手合十道:“殿下英明。殿下此举,必将赢得天下读书人的敬仰,为殿下的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愿殿下此次出征,旗开得胜,早日成就大业。”   此时的北平,风呼啸而过,吹得旌旗猎猎作响。朱棣的心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未来的担忧。随着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马蹄声如雷,扬起阵阵尘土。朱棣骑在马上,英姿飒爽,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道衍站在郊外,望着远去的大军,心中默默祈祷。   等到经过漫长的征程,朱棣的大军终于兵临金川门。此时的南京城,气氛紧张而压抑。大内失火,建文皇帝不知所踪。朱棣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对未来的迷茫。   在混乱之中,朱棣立即下诏起用方孝孺。方孝孺得知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悲愤。他身穿白色孝服,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他知道,朱棣的篡位之举是对正统的亵渎,他绝不能屈服。   朝廷再三催逼,方孝孺无奈之下,披麻带孝上殿大哭。他的哭声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悲愤和无奈。镇抚伍云等人见状,急忙上前抓住他。朱棣见状,赦免其死罪,希望方孝孺能够归降。然而,方孝孺依然不屈,他挺直了脊梁,怒视着朱棣。   朱棣命将其投入狱中,又派他的两个学生廖镛、廖铭前去劝说。廖镛和廖铭来到狱中,看到方孝孺憔悴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愧疚。他们轻声说道:“老师,朱棣已经掌权,您何必如此固执呢?不如归降,保全性命。”方孝孺厉声斥责道:“你们两个跟随我多年,仍不知仁义是非!”廖镛和廖铭低下头,不敢直视方孝孺的眼睛。   朱棣意欲起草即位诏书,众臣一致推举方孝孺。朱棣深知方孝孺的影响力,他希望通过方孝孺的笔,为自己的篡位之举正名。于是,他召方孝孺出狱。方孝孺身着重孝入见,悲怆之声传遍大殿。   朱棣看着方孝孺,心中既有敬佩,又有恼怒。朱棣微微眯起眼睛,努力压抑着心中的情绪,缓缓开口道:“方孝孺,朕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方孝孺挺直了脊梁,他那消瘦的脸上满是悲愤。他直视着朱棣,目光如炬,毫不畏惧地问道:“成王何在?”   朱棣的眼神微微一暗,沉默片刻后说道:“已自焚而死。”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方孝孺紧紧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沉痛,接着又问道:“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微微扬起下巴,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他回答道:“国家需要由成年君主治理。成王之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   方孝孺并没有被朱棣的回答说服,他继续追问:“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的脸色变得有些阴沉,他从龙榻上走下,一步步走近方孝孺。他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沉重,仿佛每一步都带着无尽的压力。朱棣来到方孝孺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说道:“这是我的家事!不劳先生多虑。”   方孝孺毫不退缩,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倔强。他大声说道:“陛下,这并非家事,而是国事。陛下的行为关乎天下苍生,关乎大明的未来。陛下篡位夺权,有违天理,必将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朱棣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他怒视着方孝孺,说道:“方孝孺,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朕念你是个有才华的人,才对你如此宽容。你若识相,就赶紧起草诏书,诏告天下,承认朕的皇位合法。否则,朕绝不轻饶。”   朱棣命左右取来纸笔,递到方孝孺面前,再次说道:“诏告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看着面前的纸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伸手拿起笔,在纸上大书数字,然后弃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矣,绝不起草诏书。”他的声音充满了悲愤与坚定,在大殿中久久回荡。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高声道:“方孝孺,你怎能只求一死。即便死了,难道不顾忌九族安危吗?”   方孝孺冷笑道:“即便十族又奈我何!”他的骂声愈烈   朱棣听后大怒,命人持刀将其嘴角剔开直至两耳,囚入狱中,又大肆收捕其朋友门生。朱棣命全部杀掉,将方孝孺带出,缚至聚宝门外分尸而死。士兵们听到命令,立刻上前,将方孝孺绑在刑柱上。方孝孺没有丝毫的反抗,他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命运的降临。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正义的执着,他知道,自己的死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正义。   在这紧张的时刻,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仿佛在为方孝孺的命运而悲叹。风呼啸着吹过,吹得人们的衣衫猎猎作响。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仿佛上天也在为方孝孺的遭遇而流泪。   方孝孺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的心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宁静和坦然。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为了正义而死,死得其所。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回忆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和追求。   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志向,想起了自己为了读书而付出的努力。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老师和朋友,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和期望。他想起了先帝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想起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   他知道,自己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能背叛先帝的信任。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正义,来证明自己的忠诚。他睁开眼睛,看着天空,心中充满了感慨。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方孝孺高声吟诵着自己的绝命诗,他的声音在雨中回荡着,充满了悲壮和坚定。   士兵们举起了手中的刀,准备执行朱棣的命令。方孝孺看着那明晃晃的刀,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他微微一笑,仿佛在嘲笑朱棣的残忍和无道。   就在刀落下的那一刻,方孝孺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和从容。死时年仅四十六岁。朱棣又下诏抓捕其妻郑氏,可是其妻与诸子早已自缢而亡,便下令焚毁了方家墓地。   当初,共记载了十族,每抓捕一人入狱,就会捆绑到方孝孺面前,方孝孺执意不屈从。在那阴暗的牢狱之中,方孝孺独自静坐,他的面容憔悴却依然坚毅。那身破旧的衣衫,无法掩盖他内心的刚强与不屈。   牢狱的墙壁上,水珠缓缓滴落,发出清脆而又令人心悸的声响。那微弱的光线从狭小的窗口投射进来,照在方孝孺那苍白的脸上,勾勒出他那决绝的轮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悲哀与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命运的不屈和对正义的执着。   此时,牢门被缓缓打开,沉重的脚步声在寂静的空间中回荡。几个狱卒粗暴地押着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正是方孝孺的母族之人林彦清。林彦清满脸惊恐,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当他看到方孝孺时,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方孝孺,你这是何苦啊!你这一固执,牵连了多少无辜之人。”林彦清颤抖着声音说道。   方孝孺缓缓抬起头,看着林彦清,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瞬间又被坚定所取代。他微微动了动嘴唇,声音沙哑却坚定地说道:“彦清叔父,我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义。朱棣篡位,有违天理,我身为臣子,岂能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   林彦清无奈地摇了摇头,泪水不断地流淌。“你这是要把我们都逼上绝路啊!你就不能为了大家,低一低头吗?”   方孝孺挺直了脊梁,目光如炬地看着林彦清,说道:“叔父,我若低头,便是对先帝的不忠,对天下苍生的不负责任。我宁愿一死,也绝不苟且偷生。”   狱卒们不耐烦地推搡着林彦清,将他带到方孝孺面前,然后狠狠地说道:“方孝孺,你看看,这就是你固执的后果。你的家人、亲戚,都将因为你的倔强而遭受灭顶之灾。”   方孝孺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他知道,自己的坚持给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他别无选择。他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又一个的亲人被带到方孝孺面前。每一次,他的心都如同被刀割一般疼痛。他的妻族郑原吉等人也被陆续押入牢狱,他们的脸上同样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郑原吉看着方孝孺,眼中满是悲愤。“方孝孺,你为了你的所谓正义,把我们都害惨了。你就不能为我们想一想吗?”   方孝孺痛苦地摇了摇头,说道:“原吉舅父,我对不起你们。但我不能违背我的原则,我不能向朱棣屈服。”   郑原吉长叹一声,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罢了,罢了,既然你如此坚定,我们也只能认命了。”   九族之人被一一诛杀,血腥的气息弥漫在整个京城。方孝孺的心在滴血,但他依然没有丝毫的动摇。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绝不后悔。   然而,朱棣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见方孝孺仍然不从,心中的怒火更加旺盛。于是,他又下令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等人也抓了起来,合为一族,一并定罪,下诏书施酷刑裂尸而死。   廖镛和林嘉被押到方孝孺面前时,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无奈。廖镛轻声说道:“老师,您的气节令人敬佩,但我们却因为您而遭受牵连。您难道就不觉得愧疚吗?”   方孝孺看着自己的学生,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廖镛、林嘉,为师对不起你们。但为师别无选择,为师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你们若能理解为师,为师死而无憾。”   林嘉咬着嘴唇,眼中满是坚定。“老师,我们不怪您。我们愿意与您一起,为了正义而战。””   牵连诛杀八百七十三人,贬谪边塞而死者不可计数。   方孝孺小弟方孝友临刑时,京城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风呼啸着吹过,带着丝丝凉意,让人不禁打个寒颤。在这充满肃杀之气的氛围中,刑场之上,一片死寂。   方孝孺亲眼目睹,他的眼神空洞而又充满痛苦。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心中的悲伤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他看着不远处即将被行刑的小弟方孝友,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方孝友身着白色囚衣,头发凌乱,脸上却带着一种平静与坦然。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自己选择的无悔。他挺直了脊梁,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降临。   周围的人群中,有许多读书人,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肃穆的神情。他们看着方孝友,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慨。他们知道,方孝友即将为了正义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壮烈之举将成为历史的一段传奇。   方孝孺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为小弟的勇敢和坚定感到骄傲,但同时又为他的命运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他知道,自己的选择牵连了太多的人,包括自己最亲爱的小弟。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退缩,不能违背自己的信念。   “小弟……”方孝孺的声音颤抖着,他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方孝友听到了兄长的呼唤,他转过头来,看着方孝孺,眼中充满了温柔和坚定。“阿兄,不必悲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正义,为了天下苍生。”   方孝孺的泪水夺眶而出,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弟,你放心,你的牺牲不会白费。我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方孝友微微一笑,他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照亮了这黑暗的刑场。“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他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在空气中回荡着。   方孝孺听着小弟的诗句,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感动。他知道,小弟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将以最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此时,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举起了手中的大刀。方孝友闭上了眼睛,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恐惧,只有一种宁静与安详。刀光一闪,鲜血飞溅。当时的读书人皆称颂其壮烈就义之事,不愧为方孝孺之弟。   而在淮河之畔,风呼啸着吹过,河水滔滔,泛起层层波浪。在这阴霾笼罩的氛围中,两个柔弱的身影缓缓走来,她们是方孝孺两个尚未及笄的女儿。   姐姐面容清秀,眼神中却满是忧伤与决绝。她身穿一袭素色长裙,长发随风飘动,那纤细的身姿在风中显得格外单薄。妹妹紧紧跟在姐姐身后,她的眼神中同样充满了绝望和坚定。她的小手紧紧地握住姐姐的衣角,仿佛在从姐姐那里汲取力量。   姐妹俩被官兵押解着来到淮河岸边,准备渡河北上。一路上,她们看到了太多的悲惨景象,心中充满了对家族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   “姐姐,我们该怎么办?”妹妹颤抖着声音问道,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姐姐轻轻地抚摸着妹妹的头发,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妹妹,我们不能辱没了家族的尊严。父亲用他的生命捍卫正义,我们也不能退缩。”   妹妹咬着嘴唇,用力地点了点头。“姐姐,我不怕死,我要和你一起,为家族争光。”   此时,官兵们不耐烦地催促着她们上船。姐妹俩缓缓走上船,她们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她们知道,一旦渡过淮河,等待她们的可能是更加悲惨的命运。但她们也明白,自己不能屈服,不能让家族的尊严受到玷污。   船在河面上缓缓行驶着,风越来越大,河水拍打着船身,发出阵阵声响。姐妹俩站在船头,望着远方,心中思绪万千。   “姐姐,你说父亲会看到我们吗?”妹妹问道。   姐姐微微抬起头,看着天空,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会的,妹妹。父亲一定会看到我们的勇敢和坚定。他会为我们感到骄傲的。”   就在这时,船行至河中央。姐妹俩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样的决心。她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然后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滔滔的淮河水之中。   河水瞬间淹没了她们的身体,她们在水中挣扎着,但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她们要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家族的尊严。   在水中,姐姐努力地向妹妹靠近,她紧紧地抱住妹妹,轻声说道:“妹妹,不要怕,我们一起走。”   妹妹点了点头,泪水和河水交织在一起。“姐姐,我不怕。”   随着河水的流淌,姐妹俩的身体渐渐下沉。她们的意识开始模糊,但她们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后悔。她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家族的尊严和正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