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自定国号后,野心勃勃,欲称霸天下。他派人联合张士诚一同进犯朱元璋,一时间,建康城中人心惶惶。 陈友谅站在江州的城楼上,望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身穿华丽的铠甲,头戴金盔,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无尽的野心。他的身后,旌旗飘扬,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昂,仿佛胜利已经在握。 陈友谅心中盘算着,朱元璋虽然势力不小,但在他陈友谅的大军面前,也必将不堪一击。他相信,只要联合张士诚,定能一举击败朱元璋,成就自己的霸业。 然而,张士诚却并非如陈友谅所愿。张士诚坐在自己的宫殿中,眉头紧锁。他身材矮小,面容猥琐,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和犹豫。他深知陈友谅的野心,但又担心自己卷入这场战争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张士诚心中暗自思量:“陈友谅此人野心极大,若与他联合,虽能一时得利,但日后恐被其吞并。况且,朱元璋也并非易与之辈,这场战争胜负难料。”于是,张士诚决定按兵不动,不敢策应陈友谅的行动。 陈友谅得知张士诚的态度后,心中大怒。他骂道:“张士诚这个懦夫,竟敢违背我的意愿。等我击败朱元璋,定要让他好看。”但陈友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进攻朱元璋的计划。他率领着大军,从江州领兵东下,浩浩荡荡地向建康城进发。 建康城中,一片混乱。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士兵们也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献计或者献城投降,或者占据钟山那里有帝王之气,或者决一死战,打不赢,再走不晚。朱元璋坐在宫殿中,面色凝重,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 朱元璋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坚定。他身穿朴素的长袍,腰间佩着一把宝剑。他看着面前的群臣,心中暗自思量:“这些建议都不可取。投降是懦夫的行为,占据钟山也只是逃避现实。决一死战虽然勇敢,但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只会让士兵们白白送死。”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刘基身上。刘基站在群臣之中,身形消瘦却如青松般挺拔,面容清癯却散发着一种沉稳的气质。他的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朱元璋心中一动,他知道,这位智者一定有更好的计策来应对当前的危机。 朱元璋召刘基入内室问计策。刘基缓缓地走进内室,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深思熟虑。内室中,气氛凝重,朱元璋急切地问道:“先生可有良策?” 刘基微微眯起眼睛,沉默了片刻。他的眼神在这片刻间仿佛穿越了时空,思考着各种可能的局面。然后,他缓缓开口道:“先杀掉建议投降和逃奔钟山的人,乃便能打败敌军!” 朱元璋心中一震,他看着刘基,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期待。他问道:“先生为何如此说?” 刘基微微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朱元璋。他说道:“主公,这些人胆小如鼠,他们的建议只会扰乱军心。如今敌军压境,我们正需要上下一心,共同抗敌。如果不杀他们,士兵们会以为我们没有决心抵抗敌军,从而失去斗志。一旦军心涣散,我们又如何能抵挡陈友谅的大军呢?”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那些建议投降和逃奔钟山的人,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恐惧和犹豫。他知道,刘基说得有道理。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军心必将动摇。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那先生还有何计策?” 刘基微微闭上眼睛,仿佛在脑海中勾勒着战争的画面。片刻后,他睁开眼睛,说道:“主公,天理之道有时后发制取胜。我军队以逸待劳,何必担心不打胜仗呢。不如倾尽府库,开通至诚,用以稳固人心,同时埋伏兵伺机攻打敌军。凭借气势取胜,以成就帝王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越发坚决。他知道,刘基的计策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他说道:“先生之策,甚合我意。但我还有一些疑虑。倾尽府库,若战事不利,我们又将如何?” 刘基微微一笑,说道:“主公,此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倾尽府库,虽然有一定风险,但却能让士兵们感受到我们的决心和诚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奋勇杀敌,为我们赢得胜利。而且,我们并非没有胜算。陈友谅虽然兵强马壮,但他骄傲自大,必然会有破绽。我们以逸待劳,伺机出击,定能击败他。”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有理。但埋伏兵一事,又该如何安排?” 刘基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上的几个位置说道:“主公,我们可以在这里、这里和这里埋伏兵马。等陈友谅的军队进入我们的包围圈,我们便可以一举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朱元璋看着地图,心中暗暗佩服刘基的智谋。他说道:“先生之策,妙极。但我们如何才能让陈友谅进入我们的埋伏圈呢?” 刘基微微一笑,说道:“主公,我们可以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关系,诱使他进入我们的圈套。康茂才可以写信给陈友谅,假装约定投降做为内应,招引他快来。我们再在江东桥设下陷阱,等陈友谅到来时,给他一个沉重的打击。”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大喜。他说道:“先生之策,果然高明。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基说道:“主公,此战关系重大,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在埋伏兵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城防,防止陈友谅的军队攻城。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敌军的动向,随时调整我们的战略。”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我会吩咐下去,让众人各司其职,做好准备。” 刘基说道:“主公,此战我们必须有必胜的信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败陈友谅,成就帝王之业。”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心中越发坚决。他知道,刘基的计策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就在朱元璋和刘基商议计策的时候,有人献计先收复太平,以来牵制敌军。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不可以。太平是我们建的城墙堡垒濠錾深而坚固,假如敌军从陆地前来攻城,一定不能攻破,他们却用巨船登上城墙,被敌军攻陷,现在我们前去攻打太平,仓猝之间难于攻取。敌军的水师是我军的十倍,我们停兵在这样坚固的城池之下,进攻不能进取,退兵没有后援,一定会失去根据地啊。” 又有人劝朱元璋亲自率兵进攻敌军。朱元璋再次摇头,说道:“也不可。敌军知道我出战,用小股军队来牵制我军,我想要与他们决战,他们一定避而不战,率水军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只要半天就可到达。我们陆路骑马急奔回去,百里迎战,是兵法的大忌,这些都不是好的计策呀。”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些计策都不可行。他必须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才能击败陈友谅的大军。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想到了一个计策。他派胡大海率兵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市)牵制敌军后方,又召见指挥康茂才对他说:“我有事要交给你办,你能办吗?”康茂才恭敬地说道:“遵听你的命令。”朱元璋说道:“你和陈友谅喜好交游。现在陈友谅前来进犯,我想让他们快些来,这事儿非你不可。你现在写一封信,派人送给陈友谅,假装约定投降做为内应,招引他们快来,欺哄告诉他们城中虚实,让他们分兵三路,以便削弱敌军力量。”康茂才说道:“是,我家里有一位老看门人,过去曾经服侍过陈友谅,派他把书信送给陈友谅,陈友谅一定会相信,不能产生怀疑。”朱元璋把这个计谋告诉了李长善。李长善皱着眉头说道:“正担心敌军进犯,为什么还要引诱敌兵前来呢?”朱元璋说道:“如果晚些时候敌军就会联合起来进犯,对我们危害更大,那时候怎么能阻挡得了呢?现在首先击败这股敌军,那么东面的敌军自然闻风丧胆。”李善长说道:“好啊!” 康茂才于是命令看门的人乘坐一艘小船,径行前往陈友谅的军营。看门的人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身材佝偻,面容沧桑,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完成任务。 小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老人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任务,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力而为。终于,小船到达了陈友谅的军营。 陈友谅得到了书信特别高兴,他迫不及待地问道:“康公现在什么地方?”看门人恭敬地说道:“见他现正把守江东桥。”陈友谅又问:“桥是什么样的?”看门答道:“是木桥。”陈友谅大喜,与看门人一起喝酒吃饭。送他返回时,对他说:“回去告诉康公,我到了就喊‘老康’作为信号。”看门人应诺。回营后告诉朱元璋,朱元璋高兴地说:“敌人已经落入我的圈套了。” 于是,朱元璋命令李善长迅速撤除木结构江东桥,换成铁石。李善长带领着士兵们忙碌地工作着,他们的脸上充满了紧张和兴奋。他们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就在此一举。等到第二天,桥已峻工。 有从陈友谅军中逃跑归来的人,说陈友谅正探问新河口的道路。朱元璋急忙命令赵德胜横跨新河建筑虎口城,严守通道。又命令常遇春、冯胜、华高等人率领帐前五翼军三万人,埋伏在石灰山两侧。徐达等人在南门外安营,杨璟驻兵在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领水军出龙江关外,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于卢龙山。 朱元璋站在卢龙山上,望着下方的战场,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身穿铠甲,手持宝剑,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他的身后,旌旗飘扬,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昂,仿佛胜利已经在握。 朱元璋命令拿旗的人,把黄旗隐放在山的左侧,把红旗隐放在山的右侧,告戒他们说:“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如果举黄旗伏兵全部出击。各自严阵以待。”士兵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他们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就在此一举,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才能保卫家园,保卫亲人。 过了几天,天空阴沉,仿佛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陈友谅站在庞大的战船上,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傲慢。他身披华丽的战甲,头戴金盔,威风凛凛。他的身后,是浩浩荡荡的水军,战船如云,旌旗蔽日。 陈友谅看着前方,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他知道,朱元璋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障碍,只要击败朱元璋,他就能成为天下之主。他下令水军东下,向着朱元璋的领地进发。 杨璟站在港口,紧张地看着陈友谅的水军逼近。他身穿铠甲,手持长枪,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他绝不退缩。他带领着士兵们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陈友谅的进攻。 港口特别狭窄,仅能容纳三只船一起进入。陈友谅见船不得并进,心中涌起一丝恼怒。他没想到朱元璋会选择这样一个狭窄的港口进行防御,这让他的进攻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他急忙率军撤回,出了大江,径行直冲向江东桥。 当陈友谅看到桥都是大石砌成,并不是木桥时,他立刻惊疑起来。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愤怒,他知道自己中了康茂才的计谋。他连声呼喊:“老康!老康!”但没有回答的人。此时,陈友谅才领悟到自己被康茂才欺骗了,他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陈友谅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他决定立刻改变战略。他命令号称王老五弟弟,率领水军急奔龙江。先派一万人登岸设立栅栏,来势特别凶猛。 此时正是酷暑,太阳高悬在空中,仿佛一个巨大的火球,肆无忌惮地炙烤着大地。那炽热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空气仿佛都被烤得扭曲起来。大地上的一切都在这酷热中显得无精打采,草木低垂着脑袋,仿佛在向这酷热的天气屈服。 朱元璋身着紫茸甲衣,那甲衣在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他站在高处,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人一种沉稳而坚定的感觉。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那是一种历经无数战斗洗礼后的从容与果敢。他知道,这场战斗将是他与陈友谅的关键一战,胜则霸业可图,败则前途渺茫。 朱元璋支张伞盖,起初是为了遮挡那炽热的阳光。但当他看到士兵们在烈日下擦汗,那疲惫而又坚毅的面容时,心中涌起一丝不忍。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温情。他毅然命令撤去伞盖,决定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空气中回荡:“撤去伞盖,吾与将士们共御强敌!”士兵们听到朱元璋的命令,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看着朱元璋,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众军看着陈友谅的军队逐渐逼近,心中充满了战斗的渴望,他们想要马上交战,将敌人一举击败。然而,朱元璋却阻止了他们。他微微抬起头,看着天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他缓缓说道:“天将要下雨,各路兵马暂且先吃饭,待降雨乘机攻打敌军。”此时天空万里无云,湛蓝如宝石,没有一丝下雨的迹象。众人都不相信朱元璋的话,他们看着朱元璋,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有的人小声嘀咕道:“这天空如此晴朗,怎么会下雨呢?”有的人则面露担忧之色,担心错过战机。但朱元璋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不一会儿,仿佛是上天听到了朱元璋的预言,刮起了西北风。风起初很微弱,只是轻轻拂过脸庞,但很快就越来越大,吹得旌旗猎猎作响。那旗帜在风中舞动,仿佛是在向人们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众人心中开始有些不安,他们不知道这风意味着什么。风越来越猛烈,吹得人几乎站不稳脚跟。树叶、尘土被风卷起,在空中飞舞。 片刻之间,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如注,仿佛是从天上倾倒下来的瀑布。那雨水瞬间将大地浇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雨水的清凉。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水惊呆了,他们看着天空,心中充满了敬畏。朱元璋看着这雨,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他知道,时机已到。 红旗高高举起,那鲜艳的红色在雨中格外醒目。朱元璋命令拔敌营栅栏。各队人马听到命令,立刻竞向上前拔栅栏。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战斗的渴望和胜利的决心。陈友谅指挥众军前来争夺栅栏,双方的士兵在雨中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雨水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但他们毫不退缩,紧紧地握住手中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双方刚刚合拢,雨就停了。仿佛这场雨是上天特意为朱元璋安排的一场洗礼。朱元璋命令击鼓,那鼓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鼓声大震,仿佛要将整个大地都震动起来。同时举起黄旗,常遇春等人所率领的伏兵看到信号,立刻包抄过来。他们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陈友谅军队的侧翼,让陈友谅的军队措手不及。徐达的军队也赶来了,他们士气高昂,如钢铁洪流般冲向敌人。张德胜、朱虎的水军也一并云集到此,他们的战船在江面上破浪前行,气势磅礴。 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他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陈友谅看着自己的军队被朱元璋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甘和无奈,他知道,自己这次失败了,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他大声呼喊着,试图组织军队进行反击,但此时的军队已经失去了斗志,他们只想尽快逃离这个战场。 陈友谅率领着残余的军队奔向战船,希望能够乘船逃离。然而,正赶上退潮,船被淤泥胶住。他们无法逃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的军队逼近。朱元璋的军队趁机发动攻击,他们如潮水般涌向陈友谅的军队。士兵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喊杀声震天动地。陈友谅的军队在这强大的攻击下,死伤无数。被杀和溺水而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江面上漂浮着尸体和残破的战船。朱元璋的军队活擒敌军七千多人,缴获巨舰一百多艘,战船数百艘。 陈友谅乘坐其它的战船急忙逃走,在乘坐的船上看到康茂才的书信。朱元璋笑着说:“他愚笨到这个地步,太可笑了。命令诸将继续追杀陈友谅。” 至慈湖,朱元璋下令放火烧毁船只。敌军四散溃逃,朱元璋的军队乘胜追击。追到采石,又大战一场。廖永忠率领部下大呼呐喊着冲入敌阵之中,华云龙跃马直捣敌军中主力部队。 有一个叫王铭的人,独自闯入敌阵中。他身材高大,勇猛无比。敌军向他密射短矛,他的额部受伤,流血淋漓,但他作战越发勇猛。他在敌阵中旋回三周,仅是被他杀伤的敌军就已远远超过我军伤亡之人数。敌军大败,纷纷逃窜。 张德胜战死,周显与敌军在观渡桥作战,也战败敌军。各路军队乘胜追击,镇守太平的敌将也没有固守的心思了,太平又被收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