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如果这是明史

第一百零八章:镇江投降燕王

如果这是明史 今焉在 9934 2024-10-17 00:17
   1402年五月,阳光洒在大地上,微风轻拂,草木摇曳生姿。燕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浩浩荡荡地进逼泗州。泗州城,这座古老的城池,此刻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泗州守将周景初站在城头,望着远处渐渐逼近的燕军,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他深知自己所面临的困境,燕军气势汹汹,兵力强大,而自己的城中守军数量有限,装备也不如燕军精良。周景初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思考着应对之策。   “将军,燕军来势凶猛,我们该如何是好?”一名副将焦急地问道。   周景初停下脚步,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如今局势危急,我们恐怕难以抵挡燕军的进攻。为了城中百姓的安危,我们只能……投降。”   副将瞪大了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将军,我们怎能轻易投降?我们应该与城共存亡!”   周景初摇了摇头,说道:“我又何尝不想坚守城池,但我们实力悬殊,强行抵抗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投降虽然不是光彩的事情,但至少能保住百姓的性命。”   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周景初最终决定率全城军民向燕军投降。当燕军进入泗州城时,周景初带领着城中的官员和百姓,跪在地上,向燕王表示臣服。   燕王朱棣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地走进泗州城。他看着跪在地上的周景初和城中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的起兵是为了清除朝中奸臣,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如今,泗州城的投降,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燕王下马,扶起周景初,说道:“你能为了百姓的安危而选择投降,本王深感敬佩。只要你们真心归顺,本王定不会亏待你们。”   周景初感激涕零,说道:“多谢王爷宽宏大量。我们愿为王爷效力,共同为国家的安定而努力。”   燕王率领燕军来到了祖宗陵墓前。这里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宁静而庄严。燕王看着眼前的祖宗陵墓,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思念。他想起了自己的先辈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如今,奸臣当道,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拯救国家。   燕王跪在祖宗陵墓前,哭泣着说:“如今奸臣当道,国家几乎无法挽救。我有幸依赖祖宗神灵佐佑,才得以在今天能拜谒祖宗陵墓!我朱棣在此发誓,一定要清除奸臣,恢复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陵墓附近居住的父老乡亲们听到燕王的到来,纷纷前来拜见。燕王看着这些朴实的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温暖。他命人赐给父老乡亲们牛酒,安抚他们后遣还回家。   燕军继续前进,抵达了淮河。此时,盛庸率领着马步数万,战舰数千艘,在淮河南岸列阵,严阵以待。燕军在北岸列阵与敌军相对。淮河两岸,气氛紧张,剑拔弩张。   燕王站在北岸,望着南岸的南军,心中暗自盘算着作战计划。   “众将听令!”燕王大声说道,“将战船全都靠在岸边编连在一起,扬旗擂鼓,目标直接指向南岸,假装成渡河的样子。”   燕军将士们迅速行动起来,将战船靠在岸边,编连成一片。战旗飘扬,鼓声震天,气势恢宏。南军中士卒遥望燕军阵式,全都面带惧色。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心中充满了恐惧。   燕王看着南军的反应,心中暗喜。然后,燕王偷偷派遣丘福、朱能、狗儿等骁勇善战的数百名壮士,向西行一十里,用小船悄悄渡过了河。南军没有察觉燕军的行动,他们的注意力都被北岸的燕军战船所吸引。   丘福、朱能、狗儿等率领着数百名壮士,小心翼翼地划着小船,悄悄地向南岸靠近。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兴奋,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当小船渐渐逼近南军阵营时,丘福等人突然放炮。南军非常吃惊害怕,他们没有想到燕军会从这个方向发起攻击。丘福等率军在前直扑敌营,南军官兵皆弃甲而逃。   盛庸站在南岸,看着燕军的突然袭击,心中大惊。他没想到燕军会如此狡猾,竟然从侧面渡河攻击。盛庸两腿都吓得发抖,竟无法上马。他的部下只好用手臂夹扶着他登上船,单舟逃走。   燕军尽获其战船,遂率军过了淮河,驻扎在南岸。同一天,燕军又攻下了盱眙。燕王看着胜利的战果,心中充满了喜悦。   燕王于是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的行动。众将们围坐在一起,气氛严肃而紧张。   “如今我们已经渡过淮河,攻下了盱眙。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燕王问道。   一名将领站起来说道:“王爷,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攻取凤阳。凤阳是明朝的中都,战略地位重要。如果我们能攻下凤阳,就能阻绝敌人援兵,为我们的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名将领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爷,凤阳的城防坚固,若非全力进攻则难以攻下。而且,凤阳附近有皇陵,如果我们进攻凤阳,恐怕会震动皇陵,引起天下人的不满。我认为我们应该将淮安、扬州作为基地,随后攻取高邮、通州、泰州以及仪真、扬州,然后再率军渡江,这样可无后顾之忧。”   燕王听着众将的意见,陷入了沉思。   “各位将军的意见都有道理。”燕王说道,“凤阳的战略地位重要,但城防坚固,进攻难度较大。而且,震动皇陵确实会引起不良后果。淮安城墙高池深,兵强粮足,若久攻不下,旷日持久,敌援兵必从四面八方云集而至,那样我军兵少胜负便不得而知了,对我军不利。当今之计,应该乘胜直捣扬州,挥师仪真。此两城势单力孤,只要率军一到便可招降守军占领城池。若是攻得仪真、扬州两城,那么淮安、凤阳军心自懈,这时我军聚舟渡江,此时敌内部必有变化。”   众将听了燕王的分析,皆叩首称是。他们佩服燕王的睿智和果断,对未来的战斗充满了信心。   燕军随即直捣扬州,派遣使者吴玉前去招谕扬州守将王礼。王礼,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将领,此刻正站在扬州城头,望着远处渐渐逼近的燕军,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王礼深知燕军的强大,他也听说了燕军在泗州和盱眙的胜利。他知道如果扬州城抵抗燕军的进攻,很可能会遭受惨重的损失。但是,作为一名明朝的将领,他又不能轻易地投降。   “将军,燕军使者求见。”一名士兵前来报告。   王礼犹豫了一下,说道:“让他进来。”   吴玉走进扬州城,来到王礼面前。他看着王礼,微笑着说道:“王将军,我奉燕王之命前来招谕将军。燕王深知将军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他非常欣赏将军。如今,天下大乱,奸臣当道,燕王起兵是为了清除奸臣,拯救国家。如果将军能归顺燕王,燕王定会重用将军,给予将军荣华富贵。”   王礼听了吴玉的话,心中一动。他知道燕王的实力强大,如果自己能归顺燕王,或许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好的未来。但是,他又担心自己的投降会被人视为不忠不义。   “吴使者,你的话我会考虑。但是,我身为明朝将领,不能轻易投降。我需要时间来思考。”王礼说道。   吴玉点了点头,说道:“王将军,我理解你的顾虑。但是,时间紧迫,希望将军能尽快做出决定。燕王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他不会亏待归顺的人。”   吴玉离开后,王礼陷入了沉思。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就在王礼犹豫不决的时候,监察御史王彬巡视长江、淮安,治理扬州。王彬是一位忠诚的明朝官员,他深知扬州的重要性,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   王彬来到扬州后,重任指挥崇刚操练兵马,疏通护城河,深挖战壕,士卒昼夜不得休息。王礼看到王彬和崇刚的决心,心中更加犹豫了。   王礼既已有异志,不久便为王彬、崇刚得知。他们将王礼及其党羽提拿投入狱中。王礼在狱中,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无奈。   在狱中,王礼遇到了一个大力士。这个大力士能举起千斤重物,王彬常常带在身边作保镖。燕军用箭向城里射以书信,布告全城说若谁能将王御史擒获便封为三品官。左右全都惧怕大力士,无人敢绑缚王彬。   王礼的弟弟王宗,看到了这个机会。他用厚金诱惑大力士的母亲,将大力士叫出。正值王彬解卸盔甲在浴盆中洗澡,被千户徐政、张胜所擒,遂将王礼救出狱,打开城门投降。   几天后,燕军行至天长。王礼等将王彬,崇刚二人绑献燕王。王彬和崇刚两人皆不屈,全都被杀害。燕王遂至扬州,命王礼连同指挥吴庸等,率军攻克高邮、通州、泰州等城,并搜集船只以备渡江。   燕军行至高邮,指挥王杰献城投降。不久又攻克仪真,在高资港立下大营。仪真既已攻破,燕军船只便可自由往来江上,旌旗蔽日。   京城,古老的城墙在阳光下投下厚重的阴影。城中的气氛紧张而压抑,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众官员们面色凝重,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们深知燕军的强大,如今燕军日渐逼近,京城的安危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皇上坐在宫殿之中,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焦虑和无奈。他看着下方的群臣,心中感慨万千。国家陷入如此危机,他作为天子,深感责任重大。   “如今燕军逼近,众爱卿有何良策?”皇上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群臣们面面相觑,一时无人应答。他们心中都清楚,局势十分危急,但却想不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这时,有人提议道:“皇上,可派遣侍中许观、修撰王叔英去广德诸郡招募士兵,都御史练子宁去杭州召募士兵。”   皇上微微点头,说道:“此计可行。速速传旨,让他们即刻出发。”   许观和王叔英接到圣旨后,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们深知此次招募士兵的重要性,关系到京城的安危。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许观是一位儒雅的文士,他身着长袍,头戴冠帽,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他对着王叔英说道:“此次招募士兵,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为国家尽忠。”   王叔英点头道:“许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定当不辱使命,为皇上分忧。”   他们骑着马,带着圣旨,向着广德诸郡出发。一路上,他们看到了百姓们的惊恐和不安。战乱的阴影笼罩着大地,人们纷纷逃离家园,寻找安全的地方。   许观和王叔英心中感慨万千,他们深知百姓们的苦难。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招募到足够的士兵,保卫京城。   与此同时,都御史练子宁也踏上了前往杭州的征程。他是一位刚毅的官员,面容严肃,眼神中透露出果敢和决断。他骑着马,身后跟着一群随从,快速地向着杭州前进。   练子宁心中明白,杭州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招募士兵的任务不容有失。他必须尽快赶到杭州,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   在京城中,燕王率军驻扎在江北。消息传来,朝中人心浮动。六卿大臣们为了保全自己,纷纷请求出京师驻外守城。京城日渐空虚,皇上心中更加焦虑。   皇上下诏书自表,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他同时遣使者四出,征召各路兵马。方孝孺站在宫殿之中,看着皇上的诏书,心中充满了敬佩。   方孝孺是一位忠诚的大臣,他才华横溢,为人正直。他深知国家的危机,一直在思考着应对之策。   “事情万分紧急,宜设计缓解燕军的攻势,派遣使节前去燕军那里答应割让土地。暂县拖延几天,东南两面招募的军队便也该到达了,那时我据有长江天险,燕军不善水战,与他们在长江上决战,胜败便不好说是谁的了。”方孝孺说道。   皇上听了方孝孺的建议,微微点头。   于是,皇上让吕太后下令,派遣庆城郡主去燕王军中议和。庆城郡主是燕王的从姊,她美丽端庄,温柔善良。接到命令后,她心中充满了矛盾。她不想看到战争的发生,但又不得不执行皇上的命令。   庆城郡主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燕军军营的道路。她身着华丽的服饰,面容凝重。她的心中充满了不安,不知道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   燕王朱棣坐在军营之中,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率领燕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他深知自己的目标,那就是清除朝中奸臣,恢复国家的安定。   当燕王听说庆城郡主到来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与庆城郡主自幼相识,感情深厚。如今,他们却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   燕王走出军营,迎接庆城郡主。当他看到郡主时,心中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他走上前去,紧紧地抱住郡主,泪水夺眶而出。   “郡主,好久不见。”燕王的声音有些颤抖。   郡主也泪流满面,她看着燕王,心中充满了感慨。“燕王,没想到我们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见面。”   燕王问道:“周王、齐王两人如今在哪?”   郡主答道:“周王已被召回,尚未恢复爵位;齐王仍在狱中囚禁。”   燕王益加悲愤不已。他想起了自己的兄弟们,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却因为奸臣的陷害而遭受苦难。   郡主便讲明皇上要割地议和,燕王说:“如今我之所以率军南下,全都是因为朝中奸臣横行所至,朱元璋所分给的土地尚且不能自保,怎么会奢望再割分给我土地!只希望捉得奸臣之后,拜谒孝陵,朝见天子,请求恢复原来的典章制度,免去诸侯王的罪名,便立即率军返回北平,仍然侍奉辅佐皇上,岂敢再有他望。这个建议必是奸臣想要延缓我军的攻势,等到远方募兵到来罢了。”   郡主默然不作声,她知道燕王的决心。她看着燕王,心中充满了无奈。她知道,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郡主告辞返回。燕王将她送出,又说道:“替我感谢皇上,我与皇上至亲相爱,没有别的意思,有幸不始终被奸臣所迷惑。更替我向众弟妹问候,我个人之所以免于一死,全仗祖宗神灵保护,才有今日,我想兄弟姊妹相见的日子不远了。”   郡主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京城。她将所闻听的全都告诉了皇上。皇上便对方孝孺说了这事,并又问他说:“眼下该怎么办?”   方孝孺答道:“长江天堑可阻挡百万兵马。如今江北的船已被所派遣的人烧尽了,北军难道能插翅飞越长江天堑?”   一个月后,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滚烫。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酷热中变得寂静无声。   燕王朱棣站在瓜州的高地上,眼神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的身后,燕军将士们整齐地排列着,士气高昂。燕王下令都指挥吴庸在瓜州召集高邮、通州、泰州的船只,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吴庸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带领着一队士兵,穿梭在各个城镇之间,忙碌地组织着船只。每一艘船都被仔细地检查和准备,确保在战斗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内官狗儿(后赐名彦回)率都指挥华聚作为前哨,先行出发。狗儿身材矮小,但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机灵和勇敢。他骑着一匹快马,带领着华聚和一队精锐士兵,迅速向浦子口进发。   当燕军到达浦子口时,盛庸等众将早已率军在此等候。那是一片宽阔的战场,双方的军队犹如两片巨大的乌云,对峙着,气氛紧张而压抑,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盛庸站在南军的阵前,他宛如一座坚毅的山峰,身穿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硬的金属光泽,那层层叠叠的甲片如同鱼鳞般紧密排列,像是在诉说着主人的坚韧不拔。他手持宝剑,宝剑的剑身犹如秋水般清澈寒冷,剑柄上的装饰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声响。他面容严肃,那严肃的神情下隐藏着复杂的情绪,他的目光深沉而忧虑,心中充满了担忧。燕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就像一头不断成长且日益凶猛的巨兽,而自己的军队却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逐渐疲惫,如同被不断磨损的刀剑,锋芒渐失。   “将士们,今日之战,关乎国家存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保卫朝廷!”盛庸大声喊道,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整个南军的阵地上空回荡。那声音中充满了力量,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也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这声音仿佛是一把火,试图点燃南军将士们心中渐渐熄灭的斗志之火。   南军将士们齐声高呼:“保卫朝廷!保卫朝廷!”那呼喊声汇聚在一起,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在空气中掀起一阵强烈的声浪。士兵们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火焰,他们握紧手中的武器,那武器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有了磨损,但此刻在他们手中却仿佛有了新的生命。他们的身体站得笔直,如同林立的标枪,每个人都准备为了保卫朝廷,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燕王看着对面的南军,他骑在高大的战马上,那匹马如同他的亲密伙伴,感受到主人的豪情壮志,不安地刨着蹄子。燕王的目光坚定而炽热,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就像一个站在命运十字路口的勇士,面前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毫不畏惧,心中只有勇往直前的信念。   “燕军将士们,今日我们要为了正义而战!为了清除奸臣,恢复国家的安定,我们必须奋勇向前!”燕王高呼道。他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亮,在燕军的阵营中激起一阵狂热的回应。那声音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号召力,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燕军将士们毫不犹豫地追随他,哪怕是走向死亡的深渊。   燕军将士们也齐声高呼:“为了正义!为了正义!”他们的呼喊声如同咆哮的狮群,充满了力量和斗志。燕军将士们个个勇猛无比,他们如同一股钢铁洪流,冲向南军的阵地。他们的脚步整齐而有力,每一步落下都像是在大地上敲响战鼓。骑兵们骑在战马上,战马奔腾着,马蹄扬起的尘土如同巨大的黄龙,在军队的后方飞舞。骑兵们的身姿矫健,他们身体前倾,手中的长枪直指前方,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一往无前的决绝。步兵们紧跟在骑兵后面,他们手持刀剑、盾牌,盾牌在身前排列得密不透风,如同移动的城墙。他们的口中喊着激昂的口号,冲向南军。   南军也不甘示弱,他们顽强抵抗,试图阻止燕军的进攻。盛庸一马当先,他挥舞着宝剑,冲入燕军的阵中。他的宝剑每一次挥舞都带起一片寒光,精准地刺向燕军士兵。他的动作敏捷而迅速,就像一只在森林中穿梭的猎豹。南军的骑兵们也分成几个小队,从不同的方向冲向燕军。他们的战马嘶鸣着,骑兵们在马背上做出各种战术动作,有的侧身挥剑,有的俯身用长枪刺杀。南军的步兵们则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他们将盾牌重重地砸在地上,形成一道道坚固的防线,然后从盾牌的缝隙中伸出武器,与燕军进行着激烈的搏斗。   战场上,刀光剑影交错纵横,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剑相交的声音如同密集的雨点打在金属板上,清脆而刺耳。每一次碰撞都迸发出耀眼的火星,那些火星在阳光下闪烁,瞬间又消失在混乱的战场上。燕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他们的攻击迅猛而激烈。一个燕军骑兵如同旋风般冲入南军步兵的阵营,他手中的长枪如同毒蛇出洞,瞬间刺倒了几个南军士兵。南军士兵们也毫不退缩,他们迅速围拢过来,用刀剑砍向燕军骑兵的战马。战马受惊,高高跃起,燕军骑兵在马背上努力保持平衡,但还是被南军士兵的武器划伤。   燕军的弓箭手在后方不断地放箭,箭矢如同漫天的飞蝗,密密麻麻地向南军飞去。箭矢在空中划过一道道黑色的弧线,发出尖锐的呼啸声。南军的盾牌手们迅速举起盾牌,盾牌上顿时响起一阵“砰砰”的箭矢撞击声。有的箭矢穿透了盾牌,射中了后面的士兵,被射中的士兵发出痛苦的惨叫,身体摇晃着倒在地上。南军的弓箭手也不甘示弱,他们同样向燕军回射着箭矢。双方的箭矢在空中交错飞过,形成了一片危险的箭幕。   然而,南军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了困境。燕军的攻击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永不停歇。南军的防线开始出现漏洞,士兵们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盛庸看着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   燕王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直冲向盛庸的阵地。他挥舞着宝剑,如同一尊战神,无人能挡。盛庸的军队在燕王的攻击下,稍稍后撤了一点。   就在燕王准备继续进攻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计策。他决定暂且与朝廷议和,然后率军北撤,等待时机。   “停止进攻!”燕王大声喊道。   燕军将士们听到命令,立刻停止了攻击。燕王看着盛庸,说道:“盛将军,今日之战,双方都有损失。我不想再看到更多的人死去。我愿意与朝廷议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盛庸看着燕王,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知道燕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但他也不想继续战斗下去了。   “燕王,你的议和条件是什么?”盛庸问道。   燕王说道:“我只希望朝廷能够清除奸臣,恢复我的爵位,让我能够回到北平,继续为国家效力。”   盛庸沉默了片刻,说道:“我会将你的议和条件转达给朝廷。但我不能保证朝廷会同意你的条件。”   燕王点了点头,说道:“好,我等待朝廷的答复。”   就在燕王准备率军北撤的时候,高煦率领骑兵赶到了。燕王看到高煦,心中大喜。他急忙起身,柱着斧钺,抚摸着高煦的脊背说:“你要多帮助世子啊!他有许多疾病。”   高煦听了燕王的话,心中充满了感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燕王效力,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父王放心,儿臣一定不负您的期望。”高煦说道。   燕王点了点头,说道:“好,我们继续战斗。”   燕王亲率精锐骑兵直冲向盛庸的阵地。盛庸的军队在燕王的攻击下,再次陷入了混乱。南军将士们看到燕王如此勇猛,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们纷纷后退,不敢再与燕军对抗。   此时,朝中大臣中有许多人派遣使者来到燕军营中,对如今如何渡江及以后进入京城献计献策。燕王看着这些使者,心中充满了喜悦。   建文帝刚要派遣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军前去增援盛庸,可陈瑄已向燕军投降。陈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深知燕军的强大。   当陈瑄率领水军向燕军投降时,燕王非常高兴。他亲自迎接陈瑄,对他表示了欢迎和赞赏。   “陈将军,你的到来,让我军如虎添翼。我一定会重用你。”燕王说道。   陈瑄感激涕零,说道:“多谢燕王。我愿为燕王效力,共同为国家的安定而努力。”   当时兵部侍郎陈植率水师于长江,部下议谋要向燕军投降。金都督首先想要叛变,陈植以忠孝大义斥责他,遂为其所害。陈植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不愿意背叛朝廷。他的部下们却被燕军的强大所震慑,想要投降。金都督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背叛陈植。   “陈将军,你何必如此固执呢?燕军如此强大,我们根本无法抵抗。不如投降燕军,还能保住性命。”金都督说道。   陈植听了金都督的话,非常愤怒。他指着金都督骂道:“你这个叛徒!你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忠诚吗?我们是朝廷的将领,应该为国家而战,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投降。”   金都督恼羞成怒,他拔出宝剑,刺向陈植。陈植躲闪不及,被金都督刺中要害,倒在了地上。   金都督率众向燕军投降,并且主动要求奖赏。燕王闻后,非常愤怒。他认为金都督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不能容忍他的行为。   “将金都督斩首!”燕王大声说道。   燕军将士们立刻将金都督抓起来,斩首示众。燕王又派人用棺材收敛好陈植的尸首,派兵护送安葬在白石山。   几天后,陈瑄坐船从江上前来归降。燕王乃祭典大江之神灵,誓师要渡过长江。江面上,燕军船只相连,旌旗蔽日,金鼓大作。微风轻拂,江面上万里无波。燕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盛庸所率领的水军,在长江南岸列阵长达二百多里。全军士卒皆惊恐无措。他们看到燕军的阵势,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抵挡住燕军的进攻。   燕军渐渐逼近南岸,盛庸等整众待敌。燕王率众击鼓登岸,以数百精骑直冲入盛庸军中。盛庸的军马顿时溃散,被燕军追杀数十里之远。盛庸单骑落荒而逃,余下的将士全都解甲归降。   众将请求率军直捣京城,燕王说:“镇江乃是咽喉要地,若不把它攻下,往来都不方便。若是先能攻下镇江,那么敌军的形势便更加危机了。”   于是,燕王令归降的船只系上黄旗,往来江中。镇江守城士兵望见后,皆惊恐地说:“水师都已投降了,我们怎么办呢?”   守城将领童俊看到燕军的威势,心中充满了恐惧。为了避免更多的人死去,他决定率众献城投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