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新天子

第390章 愁眉不展

   刘协小心翼翼地将钟繇枕下圆木抽了出来,换上一方舒服的棉枕。可想不到,纵然他的动作已然十分轻柔,却还是惊动了钟繇,让他猛然睁开了布满血丝的双眼。   “陛下,您这是?……”看清眼前之人后,钟繇慌忙想要起身行礼,却被刘协强硬地按了下去:“不必说什么,好生歇息。”   看着钟繇原本温润的脸已经快熬成了骷髅,刘协说不感动是不可能的。关中大旱,赈济灾民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这位天子能臣的身上。面对这等攸关社稷的大事,钟繇更是全力以赴,每天默默工作十个时辰,只在实在撑不住时,才会眯瞪一会儿。   而他头下的这截圆木,就是钟繇为了让自己不至于睡得太死才特意换的,这样只要一翻身,他就会惊醒。   “侍御史侯汶之事,朕已处理了。”看着钟繇挣扎着还是要起来,刘协又开口了说了这一句。谁知钟繇一听刘协此话,当即面色更惊,猛然起身问道:“陛下,杀不得啊!”   刘协又一次忍不住鼻头一酸,却还是故作轻松道:“谁说朕杀了那侯汶?”   侯汶这事在历史上,的确就发生这一年大旱上。并且,几乎就是那位汉献帝唯一的一次政绩了。   这一年历史上三辅大旱、田野不收,加之李傕、郭汜倒行逆施,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谷子一斛卖到五十万,豆麦一斛也值二十万钱。汉献帝下令尽出太仓之粮,命侍御史侯汶督率兵丁为饥馑之民熬制糜粥。可几日下来饿死之人不见减少,汉献帝怀疑赋恤有虚,命人在御座前量试作糜,结果发现水多粮少不能果腹,证实侯汶作弊。   原本,刘协以为这事儿已不会发生,毕竟李傕、郭汜已死,而关中的大旱远没有到那么悲惨的地步。但想不到,就因为自己又御驾亲征河内,这位侯汶还是负责了督率兵丁赈济之事,且果然做出了与历史上一模一样的事,被尚书台参奏。   “不知陛下如何处置了侯汶?”困倦不已的钟繇心忧朝堂,再也不肯阖眼,仍念念不忘向刘协问道。   刘协无奈露出了一丝苦笑,因为钟繇猜得不错,当他得知此事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将侯汶推出去砍了。毕竟,关中百姓饿得吃不饱肚子,侯汶却还丧心病狂在打灾民的主意,实在杀一百次都不够。   更何况,此番刘协决心改革吏治,正需要杀一两个倒霉蛋来立威。这两个原因加一块儿,侯汶真跟赶着送死差不多。   可最终,刘协还是选择了汉献帝的办法:杖责侯汶五十。   这件事的转折,发生在李严的汇报上。按照刘协当时做出的决定,是斩杀侯汶且抄没家产用来赈灾的。可当李严率领五官郎前去抄侯汶的家时,却发现侯汶家徒四壁,就连妻子也在纺织布帛分给灾民。李严当即意识到事情不对,火速快马纵闯未央宫,将此事告知了刘协。   刘协当即下令将侯汶从菜市口侩子手的屠刀下救了回来,责问他为何不尽心赈济,可想不到侯汶的回答却是:“陛下,三辅之民自陛下登基后,日渐骄任,若在盛世自乃喜事,可灾荒之年,百姓若不劳便可得食,自会寻衅滋事……而微臣每次少取太仓之粮,更是担忧旱灾未过、太仓之谷便已尽散,万没有贪墨朝廷一粒粮食啊。”   刘协当时羞愧地无言以对,虽然,让人吃不饱是为了避免发生更恶性的动乱事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刘协却不得不承认,世上有个道理,叫做‘升米恩。斗米仇’。   一个人过不过去了,他的邻居给他照顾,给他一升米,他可以活下去,视这是一种恩德。可是他给一斗米,那邻居日子过得好一点了,反而却想,他明明可以给我十斗米,却只给我一斗米来市恩,可见是一个小人,反而生心怨恨。   恩不可轻施,否则百姓便不知道感恩,尤其如侯汶所说的三辅百姓。这些年刘协带给他们的惊喜太多,让关中的百姓们也开始变得骄纵起来。若是每日不需劳作便可饱食,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来,当真说不好。   “陛下此举甚为妥当,出太仓之粮可见其心怀百姓,不加侯汶重罪可见陛下体恤大臣,杖责五十又可令天下人知陛下赏罚分明。此事这般一举三得,当真殊为难得。”听闻这位性情乖张的陛下此番竟没有酿成大错,钟繇不由大为欣慰。   “赈济一事,朕还是太过草率了。”刘协有些脸红,但还是硬着脸皮装作从容道:“朕原以为大旱之年,只要百姓有饭吃,有地方睡,就可无事的。侯御史之事,倒是给朕敲了警钟。自今日起,汉室不再无偿赈济灾民,你负责同董承、庞羲二人,安排以工代赈之事。”   “陛下,朝令夕改万不可取。更何况赈济已有月余,百姓一旦不满,更可酿至动乱……”钟繇乃稳重细致之人,当即看出了刘协此举的弊端。   “放心,朕会在此同时下诏,以太仓之谷告罄之名,来减轻你的压力。”刘协摩挲着脖颈,边思索边开口道:“你还可下令长安的官妓每日为百姓义演,安慰民心……太学那一批新学员也不能闲着,每日里令他们走访百姓、了解百姓们的不满,汇报官员们工作的缺漏,作为一种监督。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朕已经回来了,兵权也有人可以调动了……”   钟繇费力转动着自己迟钝的脑子,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最终点了点头认同了刘协的观点:他知道,从长远来讲,关中的百姓必须如此这般挺过阵痛。否则,长此以往,每逢灾荒便要朝廷恩施赈济,百姓也不想着求存自救,必然只会有害无利。   表面上来看,朝廷这样做有些残酷,百姓平时靠赋税供养着朝廷,而灾荒之年,朝廷就应该赈济百姓。但事实上,假如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仅止于此,这样的朝廷,必然是一个很没有政治能力的朝廷。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仅火候要掌握好,且还要有作料、有方法,是一项含量很高的技术活儿,远没有直觉看起来那么简单。   “如此多管齐下,钟爱卿便可安然入睡了吧?”刘协想完这些,又将钟繇推回床边,示意钟繇可以不必即刻就忙这些事:“爱卿乃朕之肱骨之臣,汉室未来更需爱卿这等敢于任事、能于任事的大臣。元常万不可顾此失彼,累坏了身子。”   “能为陛下驱策,为天下苍生做些实事,是臣的荣幸。”钟繇脸上不由浮出一丝感恩,但疲惫的双眼眨了眨之后,脸上露出一抹略带调皮的笑意,又说了一句道:“陛下今日前来寻微臣,恐不只赈济一事吧?”   刘协眉头猛然一跳,他完全想不通自己掩饰的如此完美,怎么还被钟繇看了出来?   钟繇见刘协这一反应,当即明白了过来,又一语中的说道:“陛下此番前来,想必是为了取士一事吧?”   刘协不禁怃然,钟繇又一次猜对了。但条件反射下,刘协还忍不住问了句:“钟爱卿缘何知晓,朕此番前来还有他事?……”   “陛下自亲政起,来尚书台不过寥寥数次。若非此等大事……”   后面钟繇说的什么,刘协就没听太清楚了。因为这一刻,他脸红地已如火烧:钟繇说的是事实,自己还真不算什么勤政的好君王啊。   而就在这间屋子的隔壁,已有鲁肃、杨修、李严、杨阜、姜冏、司马朗等人静候。刘协此番前来,原本就是想着请钟繇一同参赞的,但眼见钟繇这般辛劳后,他随即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比起关中大旱,取士才是刘协心忧不已的大事。毕竟,大旱终究会过去,只是一时之事。而取士攸关百年,更是汉室同各地诸侯竞争的软性指标,他万不敢疏忽大意,只能如履薄冰地做到万无一失。   毫无疑问,朝堂当中,钟繇和荀攸两个人是最适合同刘协商议的。然而,同钟繇一样,荀攸为兵制改革之事也忙得手脚朝天。好在,荀攸的忙,换来令刘协都赞叹不已的表章。而取士改革,仍旧让刘协一筹莫展、焦头烂额,恨不得将那些草包们点上一把火给烧了。   “陛下,取士一事,您当真以为朝堂那些饱学之士,一点都不明白陛下苦心吗?”钟繇哀伤地叹了一句,表情甚是纠结,以及还参杂了一丝充满了失望的愤怒。   刘协哪里不知道取士改革的症结所在,却只得同样叹息了一口气。然后,他莫名其妙就想到:此事,就算是贾诩老狐狸亲在,恐怕他也会愁眉不展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