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派遣文官留学
科举改革后的第一场考试终于结束了,这次前五名的文武官都进入了朝廷任职。 因为科举考试本来是四年一次,但是因为这次改革,中间只间隔了两年,就又开展了一次,所以官员稍微有些饱和。 昨天甄何的提议,让梁思君眼前一亮。 留学这种事情,属于纸上谈兵,应该是文官去更加合适。 刚好,梁思君不希望朝廷有那么多文官。 要是能派走一批文官,在让一批武官上朝,就能大量减少文官在朝廷的比例了。 本朝之前本来就是重文轻武的,很多能打的武官都因为朝廷的政策而弃武学文,导致文官比例很快上升。 只要现在多看重武臣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文官说闲话。 梁思君最近连上了几天的早朝,有点劳累,所以今天不打算上早朝了,就直接召开了御前会议。 在御前会议上,他直接把自己打算派遣一些文官留学的事情告诉了朝臣。 “甄何此番下西洋,发现了不少国家有丰富的原料,有一些国家甚至比我们有发达的经济和工业。” “所以,大梁必须要派遣一些文官去别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 其实,纯粹就是自己不想 看见那么多文官。 梁思君没什么文化,憋这么多理由,半条命都没了。 不过,自己的理由,大臣们好像都挺信服的。 毕竟学习别的国家的技术,交流文化,都是很重要的。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肯定,送这些文官出去学习肯定不会涨国运。 因为,他之前看过自己前世国家最后一个王朝的历史,虽然他们救亡图存,想要靠学习别的国家的技术来改变。 但是,封建王朝的弊端摆在这里,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没什么办法。 唯一反对的就是连杨明了,显然这些文官们出国学习,又要花户部的钱。 大运河的开凿还没有落实,又要花钱,连杨明心里痛啊。 可以说,整个皇宫里,最穷的部门就是户部了。 连皇帝新建立的检察机关都比户部有钱。 别的部门只进不出,户部只出不进。 梁思君的脸色又不好看了,又是连杨明,必须要找个机会把他赶走,不然他每次都反对自己的意见,真是气死人。 不过无伤大雅,就他一个人反对,在朝廷也掀起不了什么风浪。 所以,派遣文官去西方学习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落实了。 梁思君想 了想,这件事情还是由国子监来办比较好,毕竟他们是专门管教育这一块的。 国子监管事的太傅蓝谕是小时候教过梁思君的,看见自己国家的皇帝这么重视教育,自然是很开心。 出国学习这件事,蓝谕觉得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到现在为止,大梁从来没有派遣过任何一个人出过国门,而且语言不通,面对的未知也很多。 所以,需要派遣出去的人,肯定是心理素质很强的,而且真的能够带回来一些什么的。 “这届的前几名怎么样,之前考试改革,前几名的文官质量,应该比往常要更好一些。” 蓝谕问自己手下的人。 “确实都出类拔萃,但是都已经在朝廷的各个部门上任了。” 上任也不是很么大事,要是需要,自己完全可以把他们叫回来。 反正国家是有不少补贴的,再多给他们一些补贴,也未尝不可。 “还有就是都很年轻,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年考中的都这么年轻。” 年轻好啊,年轻有冲劲,更想做一番大事业。 蓝谕大概确定了一下这些人的名单,就让手下的人去通知到位了。 很快,这些人也落实下来了。 去国外学习 确实不是一件小事,但这是之前从未探索过的,蓝谕也没什么经验给他们。 就只好说:“钱的事情不用担心,会给你们足够的留学经费,到时候尽量多学点东西回来。” 梁思君把留学的事情交给了别人,自己就闲下来了。 那他就要赶快落实开凿大运河的事。 他敦促朝臣赶紧让内陆县官的事情落实下来。 落实大运河的开凿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本来那边的人就缺水缺粮食,还要让人干活,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不少地方官员都在推脱,主要是,这一片每年都赈.灾,就算开放粮仓,粮仓里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给他们。 朝臣们简直头都大了,上有皇帝,下有百姓,简直是两头为难。 武美人似乎也听闻了这件事情,赶紧找到了户部连杨明大人。 “大人,这件事情,我有个好提议。” 连杨明没想到皇上的妃子会亲自来找自己说赈.灾的事情,还说有好点子,也有点好奇,就问:“什么提议?” “我看了前几年的赈.灾账本,发现都是拨款。” “但是,拨款实际上对缺少粮食的地方不是特别奏效,这是我之前的疏忽。” “粮 仓可以打开,但是那边年年灾祸,也不见得粮仓里有多少储备粮食。” 连杨明听她这么一说,似乎明白过来了,顺着她的话说下去。 “百姓们需要的不是钱款,而是粮食。” 武美人立刻就笑了。 “连大人说对了,所以,比起直接给钱到地方政府,倒不如,直接给粮食。” “但是,国库里是不存粮食的啊。” 一个问题解决了,但是随即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武美人笑道:“之前皇上在哪个镇建立了一个寺庙,据说一直有很多富贵人家的夫人小姐前去施粥。” “他们去那边施粥,是为了蹭皇上的子嗣福。” “对于富人来说,钱都是身外之物了,他们需要的是权力的证明。” “我们可以号召富人们来捐粮,然后给他们发朝廷的感谢牌匾,根据捐粮的多少来发放。” 连杨明觉得这个办法可以行得通,毕竟牌匾不需要花多少钱。 这样的话,还能省一笔赈.灾的钱,直接可以投入开凿大运河了。 这武美人对富人的心理真是拿捏的死死的,对朝政的处理真是有一手,连杨明之前还觉得后宫干政是一件坏事,但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