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模锻压机,动工!
在兰新志,乃至整个国防科工委系统的大力关照下,模锻压机很快便从设计阶段转入了正式的生产制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组可以就此万事大吉了。 当设计过程中预设状态被搬到实际运行环境中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部分。 只不过,对于优秀且完成度高的设计来说,这些部分的影响会比较小,而且基本不需要返工。 大多数交给颜永年这个现场总指挥即可。 在750mn巨型模锻水压机项目完成立项的 几乎与此同时,作为这一项目主机厂的江城重型机床厂,也在新任厂长的带领下开始动工全新的车间。 7.5万吨模锻压机的自重本就非常夸张,再考虑到进入工作状态之后的冲击和振动,对于地面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 因此需要一处地基经过特别强化之后的位置,才能保证长时间的稳定工作。 至于液压缸、管路、传动系统等零组件,也根据各自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分发给了不同的供应商。 “国产化率好像比我们预想的还要高嘛……” 就像之前对于供应商的跟踪调查一样,处处体现着颜永年的细心。 于是就只能让颜永年来回跑了。 顶着两个黑眼圈的颜永年走进常浩南的办公室,一边汇报一边把一个档案袋交给后者。 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在颜永年的记录中本来被归类为“需要进口”的项目,但最终也顺利从国内找到了供应商。 除此之外,一些子系统供应商的情况也需要他亲自去调研和洽谈。 但这个年代又没有在线视频会议,而常浩南身兼数职也不可能每天两地奔波。 由于进入生产阶段之后,颜永年就带着一部分工程人员常驻江城,所以整个模锻压机项目组就进入了两地办公的模式。 提到这件事,颜永年也是兴致颇高,乐呵呵地解释道: “再有,对欧盟的合作加深之后,不少过去受到限制的新设备逐渐通过各种合法或者半合法的方式实现进口,机械制造这东西,设备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国产化率自然能提上来。” “这毕竟是只计算一级供应商嘛,最近两年咱们国家的机械加工能力提升很快,我毕竟也有本职工作,所以不少信息都来不及更新。” 常浩南一个个查看下来,同时脑子也没有闲着: 最近这半个月,他基本上忙的连个稳定睡觉时间都没有。 跟涡扇10那边的情况有点像。 常浩南拆开档案袋,里面是已经被用曲别针分类归纳好的几十份文件。 毕竟是在亲自完成自己已经心心念念了十几年的梦想,把一台模锻压机从无到有地一点点搭建起来。 “常总,模锻压机的生产,现在已经基本走上正轨了,这是目前我和兰司长那边确定下来的一级供应商名单,以及他们对应负责的项目。” 不过,尽管脸上的疲惫根本藏不住,但颜永年的精气神还是不错的。 总之,他这段时间坐过的飞机,几乎比过去大半辈子坐过的加一起都多。 “另外就是……” 说到这里,他稍稍停顿了一下: “唉……机械工业部要解散这个事,其实早两年就有风声传出来的,所以部里面的士气和工作效率都多少受到影响,不少跟行业统筹有关的业务也都是应付差事。” “就我前两天和兰司长一起去提供柱塞泵和控制阀连海液压厂出差,他们那的厂长说这是过去三年里面 “好在咱们设备需要的东西级别不算最高,他们那套老设备还能造,就这,要不是装备工业司专门重新审阅过去的报告,咱们到现在都以为只能进口……” 颜永年所说的这些,就是劣势产业失去统筹管理的最直接影响。 哪怕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个时间追上了先进水平,但因为你没有品牌认知度、没有市场、也没有用户反馈、还是跟不上后续的技术迭代,很快就会重新落后。 “这个么……也没办法,一方面是内外部的压力都很大,另一方面,原来的机械工业部也确实牵扯太多没必要非得攥在手里的东西,现在重组成装备工业司,反而能抓大放小,也未必完全是坏事……” 常浩南摆摆手,略带无奈地回答道。 他这倒不完全是安慰对方。 机械工业部时代一把抓的管理模式,确实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自身本就不够过硬,又正好被人当成靶子死磕,顶不住也实属正常。 甚至包括后面经贸委提议设立的国家机械工业局,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一番感慨过后,颜永年还是换了个稍微轻松一点的话题: “对了,我这段时间倒是还听到不少业内的同行说起您那个新合资公司的事情,还有人托我打听这个设备的具体性能、价格,还有什么时候能出更新的五轴设备。” 这倒是让常浩南破天荒地露出了苦恼的神色: “因为公司成立的比较急,所以官网,还有宣传材料这些都还在制作,现在买设备的人基本都是直接联系我,或者联系兰司长……” “我让那边速度快一点好了,月底之前吧,正常的购买渠道应该就会上线了。” 为了避免强买强卖的嫌疑,常浩南和兰新志并没有过分强调火炬-c.b.法拉利公司的事情。 尽管如此,ms45t还是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三位数的订单。 主要是,火炬集团已经今非昔比了。 在公众感知中还不太明显,不过在业内,已经算是声名赫赫。 虽然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常浩南在科工委里面的特殊地位,但他二月份那会一个人拿了三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事情,知道的人还是不少的。 再加上前些天新成立的装备工业司,一号文件就是给精密制造行业造势,甚至连新司长的 稍微有点眼力见的,都已经各显神通,开始托关系订货了。 之前公司还没成立的时候,c.b.法拉利那边,尤其是负责财务的奇拉瓦迪对于常浩南建议扩大生产规模的事情还有些将信将疑。 主要是过去半个世纪里面,他们一直是以精工作坊的形式在经营,巅峰时期员工不过300号人,虽然产品确实高端,但资金链其实非常脆弱。 万一规模扩上去了,但业务量上不去,那公司直接就是一个存亡危机。 况且他还要担心,常浩南是不是准备趁着这个机会,一举吞并c.b.法拉利? 于是扩产的动作一直比较慢。 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小200台订单砸下来。 原来那点人恨不得打螺丝打的火星子直冒,结果生产速度还没有新订单增加的数量快。 据说连意大利人都开始三班倒加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