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正好,稍有研究
第506章 正好,稍有研究 这种关于技术路线选择的讨论,绝大多数今天才开始了解这个项目情况的研究人员自然不容易插嘴。 只有常浩南原计划一起开会的几个人能够参与讨论。 虽说几位老同志在十几年前一起在沈鸿院士的领导下工作过,但在当年那个模锻压机项目中止之后,这些人都因为各种原因分散到了大江南北几所距离颇远的不同研究机构。 尽管多多少少还都在继续研究重型水压机,不过互相之间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学术层面的交流。 所以实际上,他们现在互相之间对于对方研究内容的了解,并不比初次见面但专门看过资料的常浩南更多。 于是,甚至还没等颜永年想好如何再次开口,就有另一个声音响起: “板框组合结构机架,我和我的导师前些年也系统性地研究过一段时间。” 说话的是一位来自中南工业大学的年轻教授,韩会明。 他的年纪只有30出头,当然不可能参与过十年前的项目研发。 不过他的导师是当年负责机架力学总体设计的重要专家之一。 趁着韩会明低头喝水的功夫,旁边一直安静听着的张永插了一句: “如果这样的话,那其它国家是怎么克服这个问题的?” 而破坏性应力测试虽然准确且简单,但完全是大力出奇迹。 他虽然早已经转了行政岗位,但过去也是机械设计科班出身,一些基本概念在脑子里还是有的。 “这方面研究最大的难度在于缺少切实可用的实验方式。” 韩会明赶紧重新把罐头瓶子放下,郑重回答道: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基础本来就很薄弱,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物力财力,中南工业本来也不是财大气粗的学校,我们课题组在资金分配方面更是没什么话语权,所以……研究进度一直都比较缓慢。” 非破坏性的应力测试方式,常浩南印象里主要有磁测法和衍射法,不过精确度一般,有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定量。 老先生现在年纪太大,身体又不好,实在没办法从湘省舟车劳顿到京城开会,又不甘心作为一個局外人干看着华夏自己的重型模锻压机落地。 “板框组合结构面对的都是3万吨以上的巨型水压设备,由于放大效应的存在,我们根本不可能用缩比模型来判断实际设备的受力情况,但如果进行1:1的实际测试,又很难对大尺寸部件的局部应力进行测量。” “传统的方法是先从理论层面进行设计,然后对整机的重点薄弱部位进行实际的破坏性测试,论证理论计算的可行性,再一步步将散件组装成大部件,过程中还要对关键的大部件进行同样的测试,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法国人选择直接从苏联购买一台成品设备,而不是自己独立开发。” “不过,现在常总这边有了足够的经费和人手,还有兵器工业系统同志们的支持,我觉得,完全有条件推进这个方向的技术研发,毕竟,机架模态分析和动态设计这块,并不只是在这个地方有用,对于未来其它的装备制造业也有很大的意义。” 国防科工委这种地方,你要是真整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人来当主管领导,很多工作甚至都没法开展。 还没等常浩南开口,便有人提到了他最擅长的部分。 总之搞一次两次还行,但要想纯靠这种方法把整个锻压机造出来,那他手里这几个亿的经费恐怕…… 于是乎干脆派了自己最得意的大弟子前来。 也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不太够用。 操作极其复杂,而且一次只能检测一个位点,如果一个工件上面有多处需要检测,那测一次就得破坏一个样品。 韩会明手里捧着一个装满茶水的罐头瓶子,等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过去之后又继续说道: “我们也尝试过,甚至前段时间,还用常总公司开发的软件试过,但是进入计算步骤之后总是很难收敛出结果,需要在建模过程中对很多部分进行简化,参考价值非常有限……” “那如果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呢?” 一众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看向了常浩南。 “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他直截了当地点了点头。 虽然眼前并没有一个电脑,但是对于模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常浩南如今哪怕在人脑里面也能复盘出来: “板框组合式模锻压机的结构件数量太多,接触问题过于复杂,传统的结构化网格构成的四面体模型,在接触面边缘上的节点经常出现奇异的应力集中点。” “如果接触的两物体之间发生微弱滑移,很容易出现穿透现象,而如果是整体部件发生比较大的形变,又会发生节点自锁,总之出问题是正常的。” 听到常浩南几乎不假思索的判断,多数人的脸上不免露出遗憾的表情。 毕竟这似乎意味着只能回归到刚刚韩会明所说的传统方法了。 但韩会明却相反。 进行过这方面研究的他知道,常浩南能如此沉着且迅速地点出他们面对的问题本质,说明后者之前就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 绝对是有备而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可能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啊……哪怕不考虑经费问题,破坏性应力测试也没办法做的很快……” 一位在这方面比较懂行的北方车辆研究所专家叹了口气说道。 “几年时间确实太慢了,我设置的时间表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常浩南摆了摆手,同时坐直身体,对着面前一百多名参与项目说道。 不仅兵器工业系统那边火烧眉毛,等不了太长时间,实际上他也等不了。 根据601和苏霍伊那边的时间表,歼11A/苏27SM的后机身隔框制造工艺将会从目前的分段制造后再进行焊接升级为一体化模锻。 除了降低工时、提高生产效率以外,也是为下一代战斗机,以及未来的大型客机制造进行技术上的准备。 大毛那边本来就有两台7.5万吨水压机自然无所谓,但华夏这边的重型压机如果进度受阻,那么势必要对后续不少型号的国产化进度产生影响。 早就有所期待的韩会明更是双眼一亮—— 他知道常浩南分身乏术,不可能全盘微操所有研发工作。 这样一来,各个子系统必定要有不同的人来实际负责。 而板框组合结构是他和导师这些年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 如果真能在这个构型上继续走下去,一方面也算是了却了老师早年间的遗憾,另一方面,对于他这个身处冷门专业,且初出茅庐的新人来说,也几乎足以逆天改命 别的不说,光是“负责华夏第一台超重型模锻水压机主机架结构设计”这一条,就绝对含金量十足。 “超大尺寸工件应力测试,这是工程方面的问题,既然工程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嘛。” “从数值模拟的技术上讲,马上就要发布的最新版本TORCH Multiphysics软件,刚好加入了非结构重叠网格,这种定义方式允许在模型中使用六面体模型,并且模型边界灵活可变,非常适合应对多体相对运动和大形变问题的计算。” “另一方面,从更基础的数学理论上,我正好也对直接约束法处理几何非线性问题稍有研究。” “这样一来,虽然还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实验,但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放在纸面上完成,对于应力检测的精度和数量要求就会大幅降低!” 实际上,这确实也是凑巧。 本来这么着急发布新版本,是为了解决601所那边面临的问题。 但刚好可以一鱼两吃。 只不过在外人看来,这就好像是“常总什么都算到了”。 再世诸葛也不过如此。 “那……咱们的技术方案就初步确定用板框组合式?” 颜永年当年就是负责抓总设计的,对于具体采用何种路线倒是没什么偏好。 只要能把模锻压机造出来就行。 “没错,下面我来分配一下工作任务。” 随着常浩南的最终表态,整个小礼堂的气氛也随之严肃起来。 “目前,由于负责锻压机实际制造的江城重型机床厂还没有正式就位,现在初步把人员分成五个研究小组,分别负责总体结构设计;承载与变形分析;力流传递模拟和监控;液压、传感、工控等辅助系统预研,以及模锻压机本体安装过程中所需的配套设备,比如工装桁架等的研发。” “具体每个小组的负责人是……” “……” 对于常浩南来说,这样的过程已经轻车熟路。 接下来,就又要进入愉快的爆肝时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