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第194章 延续千年的制度
第194章 延续千年的制度 {俗话说字越少事越大,死的可不仅仅是宇文氏五王和宇文阐,宇文泰的祖父宇文韬的所有后代一个不剩全部被杨坚杀光了!} {尼玛,这么凶?} {就这么凶!留下的都是宇文韬堂兄弟的后代。} {南北朝的“风俗”,但像杨坚这么狠的绝无仅有,真就尽灭宇文氏宗族。} {可惜宇文泰、宇文邕父子殚精竭虑创造了这无比巨大的家业,吊诡的是,他们创造的家业越大,给子孙带来的祸患也越大。} …… 北周·武帝时期 宇文邕双目圆睁,牙关死死的咬着。 “杨坚!” “好一个随国公!好一个大周忠臣!” “毫无人心!” “砰!” 重重的捶在案几上! “来人!” “去把普六茹坚那个恶贼拿下!” …… 大隋·文帝时期 杨坚捻着胡须看着天幕,整个人淡定无比。 宇文氏在关中经营近五十年,虽然因宇文赟的乱政而导致上下离心离德让自己夺得了政权,但宇文氏的影响还在。 那着众多大臣和百姓中,也有人对北周依然有感情。 朕就是要让这些人彻底死了复辟北周之心! 北周宗室必须赶尽杀绝! 以此震慑那些不安分的人! …… 大唐·高祖时期 仁智宫内 穿着半臂的李渊倚靠在锦榻上,手中的麈尾扇轻轻摇动。 望着天幕里的杨坚,整个人陷入回忆中。 “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 李渊喃喃念叨着。 ……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杨坚得天下容易,因为看起来都是靠北周打下的基础。】 【不过他虽然得天下容易,得了天下之后并没有懈怠。】 【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官制。】 【北周时期的官制和礼仪是仿照西周设置的,本就繁琐,再经过宇文赟的“朝出夕改”式的胡乱改动,更加乱遭没有头绪。】 【基于此杨坚决定删繁就简,宣布废除北周官制,恢复汉魏旧制。】 【三师、三公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 【但这时的三师、三公都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荣誉职务而已,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三省手里。】 【所谓三省,即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内史省为原中书省,因避杨坚父杨忠讳而改,负责起草诏令,置内史监、内史令各一人。】 【门下省主管审核诏令,其最高长官称为纳言,即以前的侍中,也是避杨忠讳而改。】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两人,为正副长官。】 【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一人,为其首长。】 【左右仆射加六部尚书合称“八座”,构成尚书省的核心。】 【除此以外,还有主管经籍图书与天文历法的秘书省,掌管宫内事务的内侍省,与上述三省合称五省。】 【但真正执掌政务的还是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和吏部等六部。】 【而丞相则由三高官官共同担任。】 …… 大汉·武帝时期 唰! 刘彻的眼睛顿时亮了! 这个制度好啊! 自古以来,个人开府的丞相是百官之长无所不管。 但这个制度将丞相的权力分割成一个机构。 从无所不管的百官之长,变成了各管一块的大臣。 刘彻暗自琢磨着。 跟中朝与大将军的类似。 这个制度下的相权也被一分为三。 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三者相皆分离。 三省丞相可以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既削弱了相权又巩固了皇权。 既防止出现丞相相专权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大将军这种怪异专权的职位。 同时扩大了议政大臣的名额,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关键是…… 刘彻眯着眼睛仔细分析着。 这各部职责分工明确,有利于朝廷政令的贯彻执行,法令的效率会大大增加! 妙啊! 这老小子有东西啊! 不枉费朕等了这么长时间! 看了这么久的类人君主! 忍不住的刘彻站起身,看着一旁打瞌睡的霍去病,轻轻的晃了晃。 “子胥,子胥。” 支着下巴的霍去病瞬间惊醒。 “陛下……” 刘彻看着揉着双眼的霍去病轻声道: “子胥,朕交给你个任务!” 霍去病一听立马精神了! “陛下您说!打谁!” 话一出口, 刘彻和一旁的卫子夫嘴角俱都抽动了一下。 这孩子…… “朕谁也不打!” “哦,那是什么任务。” 霍去病有些失望。 刘彻忍住翻白眼的冲动。 “你去将九卿大臣们都叫过来。” 霍去病看了一眼外面。 月黑风高,天幕高悬。 “现在?” 刘彻眼睛一瞪。 “有大事!怎么你怕他们啊?” 霍去病轻蔑的一笑,随即扶膝站起。 “半个时辰,这帮人必定一个不少的站起陛下面前!” 随即转身走去。 待走到殿内门口,回头道: “还有,陛下您的激将法用的太烂了!” 说罢撒腿就跑! 刘彻笑骂道: “这竖子!” 一旁的卫子夫则心有揣测。 一个小黄门就打发的事,陛下为什么要让子胥去?这岂不是明显得罪人? 不由眼角偷瞄身侧。 看着坐在软榻上一脸笑容看着天幕的刘彻,心中满是不解。 …… 清·乾隆时期 乾隆喝了口茶,随即摇着扇子。 杨坚的确有雄才大略。 三省六部制到现在还在用,关键也就在于它的好用! 秦汉三国魏晋时的权臣,只要担任了丞相、大冢宰之类的职务,就可以依靠制度的力量架空皇帝,指挥整个国家。 而在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之间互不统属。 权臣再高,也不过一个中书令、尚书令。 在制度框架下是不能权倾朝野的,除非他掌握军权跳出制度框架,才可能扰乱朝纲,总揽大权。 只凭这一个制度就将那些桀骜不驯的关陇勋贵们压得服服帖帖。 怎能不是大才? 可惜其本性猜忌苛察,晚年又信受谗言。 导致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 乃至子弟,也皆如仇敌。 最后皇位落入炀帝之手…… …… 【公元581年,命高颎、李德林、苏威、郑译、裴政等人编修新律。】 【十月,以《北齐律》为蓝本,同时博采兼收魏、晋、齐、梁等各朝法律的优点制定而成。】 【共有十二篇五百条条文构成的新律公布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皇律》。】 【同时,新的政令制度也建立起来。】 【规定刑罚处断的法规,和刑罚以外关于行政、官制、税制的政令,共同形成了这个新的中央帝国的律令制度。】 …… 大唐 李世民看着天幕。 “看似平平无奇,却是彻底与过去的时代划分开了。” 一旁蹲在亭外拿着树枝戳蚂蚁的小李治抬头看了一眼天上,又低头道: “有什么区别?不还是北齐法律改的吗?” 李世民瞥了一眼他。 “哼,无知小儿。” “玩伱的蚂蚁去吧。” 看着一旁的捂嘴偷笑着的长孙皇后和小兕子,小李治鼻子都气歪了。 扔掉手里的树枝,双手叉腰气呼呼道: “那天上不是说以魏晋齐梁的法律为本吗!” “那魏晋齐梁的恶人那么多,他法律能好哪去!再说要是真好,隋朝能那么快就亡!” 李世民捻着胡须斜睨着他道: “我不跟你扯隋亡的原因,就跟你说说他律令为什么是于南北朝划分开的产物。” “我问你,如果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这天突然收到本地大贵族一位郡公批的一张条子。” “上面写着,命令你某年某月某日去城外小河边为新修的水渠运沙土,你去不去?” 小李治叉着腰抬头道: “当然不去了!我傻啊!” “他有正式政令和公文吗……” 说着说着,他愣住了。 是啊,没有条文,就算是关陇勋贵或者“崔卢李郑”这些顶级豪门,打的条子就只是一张纸而已,不能作数的。 政令一同,皆出于公门,国家是理论上的唯一权威。 但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得去了,因为郡公是世家大族,本地爵位最高的大老爷,他的条子不能不听。 李世民看着突然呆愣住的小李治略有些诧异。 这小子这么快反应过来了? 不愧是朕与观音婢的儿子! 李二凤夸了自己一波,随即悠悠道: “别说一个郡公的条子,哪怕是朕写一条诏令去命令一个百姓运沙土。” “都做不得数。” “但在新律令制度下,政令、征调都要由三省六部以及统辖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正式令文为依据。” “因为不经过中书省决定和草拟,门下省复核后发出,尚书省再下发其余部门,部门的公人再去下令。” “这条诏令就是一张白纸。” “不做数。” …… 终于写到功绩盘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