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即便传入,他们也不敢轻易相信。胆子稍大的,或许会去冒险尝试;稍微胆大些的,大概会让家族中几个人去登记户籍信息,以探虚实;而那些极度胆小的人,则悄悄躲在一旁观望。 我不知这家人是未得到消息,还是不敢出去,亦或是家中已有人出去查看昭国的施政情况。 但目前的状况便是如此,不可能一道命令下达,下面的百姓就都会听从官员的吩咐做事。” 基层* 治理就是这样千难万难,更何况还有官吏在中间偷奸耍滑,不听从吩咐,恶意扭曲政策呢。 所以想要彻底控制住一个地方,并且治理好,那至少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 而若是让这个地方培育出一批人才出来,那更是要五到十年以上。 “大王今日是想让我看到关中之地的真实情况?” 杨秋点头。 “奉孝今日所献之策,未来定能在世间推行开来,但当下却不可行,就如眼前那群穴居之人。 若有哪户人家愿意将他们全买入庄园居住,仅让他们每日种地做事,给予一口吃食,这些人定然全部愿意卖身。 于他们而言,活契死契已不重要,若有人买,他们便会谢天谢地。 可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常年营养不良,他们身形瘦小、体弱多病,即便想去卖身,也无人愿意买。” 这世道有个残忍的事情是,即使你愿意卖身去做奴隶,愿意每天被人打骂羞辱,但人家都不愿意买你。 因为对于地主来说,不管是大庄园的地主还是小庄园几百亩的地主。 他们要是买奴隶,必定是那种身强体健之人才有价值。 若是不认字,不会算数,不会管理,不会织布,身体瘦弱,体力弱小,卖身都没有人要。 什么尊严自由公平,喊出来都会让他们发笑的,那是什么东西。 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再加上一件保暖的衣服。 这时候,杨秋又带着郭嘉去了一处小型坞堡周边。 按理来说,坞堡本来是豪强地主修建起来的安全屋,住在里面的人自给自足,可以保护自己的族人乡党。 而郭嘉看到的这处坞堡,看着却已经有些破败不堪了,周边劳作的人很少。 虽然种植了粮食,看着今年可能有个丰收之年,但这一处坞堡实在是不能给人一种兴盛繁荣的感觉,反而让人看着有一种苦闷苍老之感。 这种感觉就像是颖川那边被战乱祸害的乡里,那些坞堡最后也没有保护到自己家族。 只有家族里面养了上千个壮士的人,似乎才能在乱世的时候勉强求得一丝自保。 “倘若这个家族再强大一些,勇士再多些,或许如今便不会如此惨淡。 然而,若天下的家族皆附庸无数隐匿人丁,朝廷又会难以掌控天下,最终必将再度陷入战乱之中。” 历史线上北方陷入不断陷入战乱之中的时候,强大的坞堡团结起来,最后又成了保护汉人的地方。 所以这世上的事情,有好就有坏。 平衡才是最大的难题。 此时天色已经将晚,杨秋带着郭嘉策马返回,回去的路上,两个人没有坐在马车里面,而是骑着马观看周围的耕田。 这个时间点,还有农户在田地里面除草侍弄禾苗。 感受到官道上面有骑马的人奔腾,靠得近的人会吓得立即跪在地上,直到马匹远去之后。 这群人才敢重新站起来,回到农田里面除草。 “奉孝,在并州那边,若有马车经过,或是贵人的车马在官道上通行。 周边农田里的农户虽不会到官道上冲撞人,但也不至于停下手中劳作,吓得立即跪在地上。” “有时候,站得太高,确实能够看清天下的问题。然而,有时也需站得低一些,去探寻他们真正所需。 有些事情固然好,但正如奉孝你所言,现在并不适合。至于何时才适合呢? 或许是当我们起码通行于此的时候,周围的农户能够笑着看我们经过,而后回到家中能吃上一碗饱饭,来年开春家里依然有余粮,还有余钱为家里添置新衣。 到那时,奉孝所献之策估计便能试行。” 按照历史进展,这种事情在原本唐朝的时候才会慢慢开始通行,到宋朝的时候成为大面积的普遍现象。 那时候一个家里面所需要的仆人,其实签订的契约类似于雇佣合同,年限到了之后就是自由身。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不好,而是时间点不合适。 当然,郭嘉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从一开始他也明白时机不合适, 只是杨秋还是要让郭嘉站得低一点,看看这真实的底层百姓到底过得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难怪大王只是对长安进行了修补,明明众人都听闻了未来要重新修建新都城的风声,可至今都未开始,原来如此。” 杨秋轻声笑了一下,毕竟眼前的郭嘉也才二十一岁。 不能用对方三十岁时候智慧卓绝的眼光看待眼前人。 很多时候,智慧只能在实践经验中才能增长。 时间缓缓而过。 随着秋季的到达,关中之地今年刚刚开垦荒地,虽然没有大丰收,但至少解决了前两年的穷苦窘境。 凡是用了昭国这边推行的高产种子以及沤肥方法的农户,这些人基本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有一个丰收年了。 而今年杨秋还对关中之地进行了免税,所以关中之地的农户们喜笑颜开,就连豪强士族们也觉得今年的日子很好。 于是一些藏匿的人丁又渐渐冒了出来,而关中之地的寒门士族豪强也在准备一件事情,那就是今年的秋季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