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因为她当初在杨家寨的时候种植了红薯,就深深发现了红薯里面的大坑。 红薯的储存相当困难,一定要保持一种常温,温度高了不行,温度低了也不行,那是相当难伺候。 所以红薯对百姓来说是良种,而对朝廷官吏来说,这却不是一种应该提倡大面积种植的东西。 因为现在的收税还主要是实物收税,让百姓用红薯来交赋税,那最后只能烂在粮仓里面。 所以现在若是禁止这种粮种,那跟要百姓的命也没什么区别? 好不容易有种能让他们吃饱的东西,这天下的官吏竟然禁止让他们种植,这是什么仇什么怨? 因此,此刻的曹操听完也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昭王此乃阳谋,让人根本就防不胜防。如今天下诸人都已知晓红薯,这是直接捅了我们一刀啊!” 当然,杨秋还不知道关东之人已经先发现了红薯这个大坑。 不过在她的预测里面,三年左右是肯定会被发现的,但就算发现了也没用,无非是未来大量提倡种植粟和小麦而已。 可是除非是流民完全不能自主,但凡还能做自耕农,就没有人会拒绝多种植一种高产的粮食。 而田地只有那么多,若有一小块地用来种植红薯了,其他粮食的产量必定会稍稍降低。 所以从宏观角度计算,粟和小麦等粮食一定会在总体上产量降低。 因此这个计划一开始,就是在削弱关东的实力。 并且越是灾荒时期,越会导致人们大量种植红薯。 而这东西能够解救灾民,却不能让军阀实力增长。 不过南边影响应该不大,毕竟那边水稻产量很高。 但没关系,先影响一下关东等地就行了。 而此时,杨秋正忙于收复幽州之事。 粮草、武器等各类物资已然筹备充足,调兵遣将也已完成,兵卒们纷纷来到幽州等地。 故而,杨秋此刻正与张辽以及褚燕共同商讨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自然,赵云和徐晃依旧驻守在河套平原,并且负责军管阴山目前开采出来的矿洞。 不仅如此,杨秋还派遣了众多工匠前往那里,开始着手建立砖厂、炼铁厂等设施,她打算在那里修建几座城池。 所以,河套平原那块地域,始终需要有人驻守,并且还要聚集大量的人力开始进行建设工作。 而吕布此刻在辽东,张杨则驻守在太原郡。 因此,收复幽州这件大事,主要由在此地驻守了几年的张辽配合进行。 至于褚燕,为何也被调到此处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褚燕一直负责太行山的剿匪事宜。 没错,杨秋依照历史惯性,将剿灭山匪的重任交予了褚燕。 在过去的这几年中,昭国建立之后,来往的商队日益增多,太行山的那些土匪自然便起了抢劫的心思。 这群土匪数次聚集起来妄图闹事,而杨秋如今要坐镇中央,断不可能时常带领一大批人跑到大山里面去剿匪,下面的人也绝不会同意她如此冒险。 所以,杨秋就专门提拔了褚燕解决这事儿。 毕竟史书上曾记载,褚燕此人身轻如燕,曾经又在太行山雄踞一方,想来这人估计天生适合在大山之中生存。 在过去的几年里,褚燕的剿匪战绩极为出色,他直接将太行山的土匪们逼迫得不断往南逃窜。 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山匪敢在昭国境内闹事了。 因此,几年过去,褚燕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剿匪的首领。 而幽州北部山脉众多,地形极为复杂,尤其是北面,有燕山山脉和坝上高原,整个燕山山脉更是横跨东西。 所以,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其实有很多乌桓人以及不满昭国统治的人逃窜到了燕山山脉之中。 在这种时候,杨秋自然要将褚燕调集过来对付山匪,而张辽则负责在正面正常作战。 至于吕布,在军事布置妥当之后,吕布那边也已经准备好了,直接在西边配合夹击。 至此,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文远,杀敌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如何让这群人聚集在一起,与我们在正面战场决战。 若一直这般东躲西藏,对我们而言太过浪费时间。得想个办法让他们聚集起来。” 收复幽州严格来说算不上困难,因为汉廷那边已经没有人有精力管北边的事情了。 董卓正忙着和关东联军死掐呢,没有人能管幽州的死活。 但既然全面接管幽州,那肯定要将幽州大面积的不安定因素排除。 而现在还有许多蛮夷胡人躲在各种山脉还有乡里之间。 若未来不断惹事儿,实在让人心烦。 所以杨秋希望来一场正面决战,消灭大部分敌对力量。 可让一群分散的蛮夷胡人聚集在一起正面决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这却是对昭国最有利的方案。 不只是可以阻止战争变成持久战,还可以将幽州等地的敌对力量大量清除出去,让未来幽州的内政能够顺利执行。 “可能有损昭国声名。” 思虑了些许时间,张辽突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杨秋倒是立即产生了兴趣。 “直言即可。” 张辽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方案。 “此策大王先听我说完再做决定。 恐慌,乃是让人团结起来的最快方法。 幽州境内胡人种类众多,不只是乌桓人和鲜卑人,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胡人。 这些人分散各地,各自为政,并不容易团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