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而天空中的云层,为何会变成雨水降落?风为何会刮到这边来?为何有些地方降雨量多一些,有些地方降雨量少一些? 又为何有些地方有盐矿,有些地方没有?此等皆非巧合,而是皆可探究的知识。” “在吾看来,天灾频繁并非上苍警示。君主贤明与否,皆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此等事宜,也许与我们头顶之太阳息息相关。 就如日升月落一般,太阳之远近、活动的过程,皆可能导致我们人类之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话说至此,荀彧一时无语,因为这些皆是他不曾涉猎的领域。 但他又觉得眼前的人好像说得颇有道理,让他无法反驳。 事实上到了今时今日,对历法稍稍有研究的人也都明白,所谓的日食,其实都能总结出具体的时间规律,并不是君主是否有问题。 所以荀彧这样一个务实的人,不会刻意胡搅蛮缠,然后断章取义来辩论眼前人的言论谬误。 事实上他觉得这位杨将军确实所言颇有道理。 但荀彧还没有明白杨秋刻意绕这些话题的原因,那自然是因为大家的知识体系不一样。 在经学上面,杨秋是绝对辩不过这些古人的,哪怕她也进行过深入学习,但学习和擅长差距很大。 所以当不能在别人擅长的领域打败他之时,那要把他拉到你擅长的领域,然后击败他。 直接来降维打击了不是。 毕竟荀彧是个务实讲理的人,若是遇到一个杠精,说再多的道理,人家都能引经据典的反驳你,那种人沟通起来自然毫无意义。 但显然荀彧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只要会思考,那自然会有进步。 因此,把话说到这个程度,杨秋已经没有再多的赘言叙述,不过都是类似的重复言论而已。 而荀彧想要了解,想要思考,甚至认同,那都需要他自己领悟,旁人说再多,此时已无作用。 而杨秋之所以愿意对荀彧说这么多,大概是觉得眼前之人可以寻找一条更为理想的道路看待这个天下吧。 困在固有思维里面,只图谋贤人君子管理这个天下,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说完此话之后,杨秋告别离去,留下荀彧在原地自己思考。 出了坞堡之后,远处的田地间有人正在劳作,而杨秋见到了两个熟悉的人,此人正是田冲和徐庶,这俩人似乎在说什么。 杨秋笑着走了过去。 此时,徐庶和田冲两个人在做什么呢? 还是在斗嘴,这两个人的经历,想让彼此当做好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想要就此仇恨彼此,又都有救命之恩,所以这两人每次见面必掐。 “听说你现在做了什么博士,好好的大儒弟子,现在在反贼这里做事儿,你可真是自甘堕落?” 徐庶的挑衅完全没有让田冲大怒,他反而直接反击了回来。 “于洛阳研习术数,或于马邑探究术数,于我而言,皆同一事。学问之道,无处不在,皆可研究。 反观足下,近日闻君日日端坐于学堂之中,与幼童共学,学问之浅,竟至如斯地步,与幼童无异,令人讶异。” 徐庶听出田冲话中嘲讽,却并未羞赧,坦然言道。 “你把我丢到这个地方,我无法逃离,想要求学就只能跟着那些幼童一起学习。 但杨将军治下的书籍都是我从未见过之书,倒也还好,到了今日,我方才觉得以前自己确实是个无知之人。” 竟然还有这种觉悟,田冲忍不住笑了。 “徐元直,你现在倒是好学,之前看着像个游侠草莽之徒,现在竟然身上多了一点点书生气质,变化倒是很挺大。 不过我的仇也报够了,当初是你先绑架我,我不过是小小报复回来,如今过了这么久,我倒也不想再为难你了。 所以我已经跟杨将军言明,你可随时离去,无人再能限制你的行踪,君可以归家了。” 听着田冲这一番大方的语气,徐庶都震惊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让他高兴的事情,他之前一直都想离开这里。 可是从不情愿的待在这里,到开始慢慢了解杨家军的情况,再到学堂里面求学。 徐庶觉得书籍里面的知识好像才是他最向往的世界,他觉得自己还没学够。 “其实不必如此急切,或许你可稍后再放我离开?”徐庶试探着说道。 此言一出,田冲顿时笑喷。 “难道你不想回家一趟吗?太平军暂无骚乱,你在此已久,难道不想回家见见亲人吗?” 徐庶闻言无语,当初他想离开时,田冲非要捉弄报复他;如今他想留下来多求学,这小子反而用亲人孝道来压他。 所以这是来故意看他笑话的吧。 “田孟举,你今日来此,莫非故意捉弄于我?” 田冲立即正色了起来。 “非也,你曾救过我,亦曾害过我,但总体而言,救命之恩更多。因此我真的不打算限制你的自由了。 若你想留下来,当然可以,只要你不后悔就行!但留下来多久呢?如何向亲人交代呢? 像我这种情况自然自由自在,但你的亲人是否仍在担忧?这些都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话瞬间让徐庶不由得深思。 确实,离开这么久了,这一段时间又没有往家里去信,母亲肯定是会担忧的。 可是就这么离去,断绝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徐庶又有些不甘心。 恰好这个时候杨秋走了过来,徐庶突然就主动开口了。 “杨将军,若我离开雁门郡之后,以后还能来吗?我想在雁门郡这里继续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