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烘炉记

第77章 穆王命楚伐徐

烘炉记 一棹碧涛 4631 2024-09-21 00:37
   词曰:   古淮畔,徐君德厚,偃王仁善。施教亲民不倦,轻徭薄赋无怨。望境内、祥和盈九畹。重农桑、岁岁仓满。更礼教传扬民风暖,千家乐和婉。   长叹。霸权何忍惊乱。叹武力相侵,兵戈起、战火纷飞散。嗟圣主心忧,仁德难展。但留典范,怀赤诚、青史英名长灿。   岁月悠悠越千年,思良政、令人追缅。意难尽、篇中情不断。念过往、德化苍生,伟业存,光芒永照忠义岸。   夏朝初年,天下初定,政权更迭之际,风云变幻。夏启与伯益争权,最终夏启杀了伯益。然而,为安抚伯益后人,夏启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若木自此建立徐国。   徐国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风雨,逐渐发展壮大。周成王时期,徐国国君一时糊涂,参与了武庚叛乱。鲁侯姬旦受周天子之命,挥师伐之,徐国在这场战争中大败,无奈投降。鲁侯姬旦仁德宽厚,准许徐国继续保有诸侯之名。   此后,经过几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徐国渐渐复兴,至徐偃王时期,已呈繁荣昌盛之态。徐国地域广袤,达五百里之阔,周边割地而朝者竟有三十六国之多。其军力日益强盛,甚至有超越大周之势。   大周王宫,庄严肃穆。一日早朝,天子姬满正襟危坐于龙书案前,眉头紧锁,忧心忡忡道:“今徐国壮大,军力强盛,若其反叛,大周将如何应对?”朝堂之下,群臣交头接耳,一时之间,气氛紧张。   祭公出列,恭敬行礼道:“大王不必担忧,大王为天下共主,德被四海。若有诸侯反叛,攻伐大周,那些忠心耿耿的诸侯势必会率军来勤王,护我大周周全。”   大将军南宫寒紧接着上前,抱拳道:“大王,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徐国这样国力强大的诸侯,不仅我们会有防范之心,其他诸侯也不会任其肆意发展。我们可以命令其它大诸侯,去征讨徐国,这样一来,既可削弱徐国,也能让那些大诸侯在战争中损耗实力。”   姬满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大喜道:“大将军此计甚妙,但不知哪路诸侯可与徐国一战?”   南宫寒略一思索,朗声道:“大王,臣以为楚国可与徐国一战。楚国地大物博,兵力雄厚,且楚君素有野心,若能借此次机会让楚国与徐国相互争斗,于我大周有益无害。”   姬满频频点头,道:“将军之言令寡人茅塞顿开。”随即转头看向祭公,“祭公,寡人命你前去宣旨,命楚国伐徐。”   祭公领命而去,一路快马加鞭,直奔楚国。   楚国宫殿内,楚王熊胜接到周天子的旨意,陷入沉思。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若能战胜徐国,不仅能在周天子面前立下大功,更能扩大楚国的势力范围。但徐国的强大也让他心中有所忌惮。   熊胜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不应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以免损耗楚国实力;有的则认为这是楚国崛起的绝佳时机。   楚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众臣们交头接耳,观点不一,争论之声此起彼伏。   这时,文臣里大夫芈铮神色肃然,手捧笏板,稳步出班奏道:“大王,臣以为,此战我们避无可避。若我们不伐徐国,定会陷入四面楚歌之境。我们若退缩不前,天下诸侯便会视我们为软弱可欺,群起而攻之。如今天下数十诸侯,各自拥兵自重,以我们一国之力,实难抵挡这汹涌而来的各方势力。到时,我们楚国恐有灭国之危!若我们主动征讨徐国,即便眼下会损兵折将,但只要保住根基,以后总有机会恢复元气,重振国威。”   芈铮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朝堂之上回荡。楚王熊胜坐在高位之上,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地审视着殿下的群臣,心中反复权衡着芈铮的谏言。他深知,楚国的命运此刻正悬于一线,任何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生死存亡。   良久,楚王熊胜微微颔首,沉声道:“芈爱卿所言有理,寡人决意征讨徐国。”随后,他目光扫向武将班列,高声问道:“哪位将军愿带兵攻打徐国?”   话音刚落,武将班中芈乾挺身而出,他身材魁梧,目光炯炯,一身铠甲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芈乾出班奏道:“臣愿带兵攻打徐国,以解大王燃眉之急。定不辱使命,为楚国开疆拓土,扬我国威!”其声如洪钟,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熊胜大喜,从王座上站起身来,朗声道:“芈将军,寡人予你十万兵马,三日后点将出发。务必凯旋而归!”   芈乾恭敬地一躬身,高声应道:“臣遵旨!”那声音中饱含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楚王的忠诚。   三日后,楚国都城外,旌旗蔽日,十万楚军彻地连天,军容严整。士兵们身着崭新的战甲,手持锋利的兵器,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战马嘶鸣,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奔赴战场。   楚王熊胜身穿华服,头戴王冠,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登上点将台。他举起酒樽,高声说道:“诸位将士,今日你们将为楚国的荣耀而战。寡人在此,敬你们一杯,愿你们旗开得胜,早日凯旋!”   台下将士们齐声高呼:“谢大王!”声音响彻云霄,震人心魄。   芈乾翻身上马,抽出佩剑,向着天空一挥,大声喊道:“出发!”十万楚军犹如汹涌的潮水,浩浩荡荡地开向徐国。   一路上,芈乾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楚军日行夜宿,不敢有丝毫懈怠。   徐偃王得到楚军伐徐的消息。在边境设下重重关卡,严阵以待。   当楚军抵达徐国边境时,面对坚固的防线,芈乾没有贸然进攻。他派出探子,详细探查敌军的布防情况。经过一番侦查,芈乾发现敌军右翼防守相对薄弱。   是夜,月黑风高。芈乾亲率一支精锐部队,悄悄迂回到敌军右翼。随着一声令下,楚军如猛虎下山,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徐军猝不及防,顿时阵脚大乱。   趁此机会,主力部队迅速发起冲锋。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徐军拼死抵抗,但在楚军的凌厉攻势下,渐渐难以支撑。   徐国边境的防线在楚军的猛攻下已支离破碎。楚军如汹涌的洪流,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阻碍,然而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本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在历经战火的洗礼后,仅剩下六万余人。徐国的大军同样损伤过半,整个国度沉浸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徐国都城的城楼上,徐偃王眉头紧锁,望着城下那气势汹汹的楚军,满心无奈。他那沧桑的面容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对着城下的大将芈乾喊道:“芈将军,楚,徐二国素无恩怨,为何率兵至此?导致两国损兵折将,百姓受苦。”   芈乾骑在高头大马上,仰头回道:“徐王,奉天子诏,发兵讨徐,徐王,您还是趁早投降,以免生灵涂炭。”   徐偃王心中悲愤交加,他深知大兵压境,局势危急,一时间却也无暇他想。沉思片刻后,说道:“芈将军,贵军远道而来,必定疲累,您且在城外扎营休息几日,我虽为国主,但我不能一人说了算,我需要和众臣百姓商议一番,三日后,是降是战,再做定夺。”   芈乾审视着城楼上的徐偃王,片刻后道:“好,大王,末将暂且相信你,三日,我等,希望大王不要反悔。”   徐偃王郑重说道:“那是自然。”   于是,双方暂时罢兵,等待着三日之后的最终抉择。   王宫内,徐偃王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大殿之上,主战之人占了多数,他们慷慨激昂,誓言要与楚军决一死战,扞卫徐国的尊严。   “吾等愿与徐国共存亡,战至最后一人!”一位武将怒目圆睁,大声吼道。   “对,不能轻易向楚军屈服,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徐国的勇士不惧强敌!”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大臣们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整个朝堂充斥着紧张和激昂的气氛。徐偃王默不作声,静静地看着堂下众臣激烈的争论。他心中明白,这些臣子们的忠诚和勇气固然可嘉,但战争带来的伤痛和毁灭是无法估量的。   徐偃王被众臣激烈的争吵吵得头晕脑胀,他缓缓起身,离开那庄重的龙书案,向宫外走去。众臣们正沉浸在争论之中,竟没有注意到徐偃王已经离开了王宫。   徐偃王换了身便装,独自一人走在都城的街巷之中。昔日繁华热闹的街道如今一片萧条,百姓们人人惊慌失措,眼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孩子们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老人们忧心忡忡。   一个老者坐在自家门前,望着天空长叹:“这战乱何时是个头啊,我们只想过太平日子。”   一位妇人拉着孩子匆匆走过,低声抽泣着:“家里的男人都被征去打仗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徐偃王听着百姓们的哀叹,心中如被重锤击打。他深知,这场战争无论胜负,受苦的永远是无辜的百姓。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家园被战火摧残。   回到王宫,徐偃王的内心已经有了决定。他召集众臣,缓缓说道:“本王决定投降。”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大王,不可啊!我们怎能向楚军低头!”一位主战的大臣急切地说道。   徐偃王抬起手,示意众人安静,他沉重地说道:“诸位爱卿,本王深知你们的忠诚和勇气,但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亡和破坏。如今百姓们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我们不能只为了一时的尊严,而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   众臣们沉默了,他们知道徐偃王的决定是出于对百姓的怜悯和关爱。   三日后,徐偃王亲自打开城门,向楚军投降。芈乾率领楚军进入都城,徐国的百姓们默默地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徐偃王站在王宫前,对着百姓们说道:“乡亲们,本王对不起你们,但这是为了让大家能活下去,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   芈乾见徐偃王投降,不敢擅自做主,即刻差人将降书送至周朝镐京。   周天子姬满收到徐偃王的降书,大喜过望。他的目的已然达到,既削弱了徐国的实力,又彰显了周王朝的权威。姬满下令,徐偃王仍可居住于徐都,治理徐都百姓,而楚军则需班师回楚,不得逗留。   芈乾领命,率领余下的楚军踏上了归程。这场战争,让周、楚、徐三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徐国的繁荣不再,楚国的兵马也疲惫不堪,而周天子姬满虽然暂时稳住了局势,但也在诸侯心中埋下了猜疑的种子。   徐偃王望着离去的楚军,心中不自觉地感到寒凉。他看透了姬满命楚伐徐的真正目的,那是对权力的贪婪和对异己的恐惧。他深知,徐国经此一役,已元气大伤,想要恢复往日的辉煌,谈何容易。   华夏历 1737 年,徐偃王败于楚的消息传遍了九州大地。这一年,徐国的天空仿佛都被阴霾所笼罩。徐国君臣百姓在悲伤中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   次年,徐偃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率徐国百姓南迁。这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未知的旅程,但徐偃王坚信,只要百姓在,徐国的希望就在。   长长的队伍在大地上蜿蜒前行,徐偃王走在队伍的前列,他的目光坚定而又充满希望。一路上,风餐露宿,艰难险阻不断。但百姓们相互扶持,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南迁的途中,徐偃王不断地思考着徐国的未来。他明白,要想让徐国重新崛起,必须寻找一片安宁的土地,让百姓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终于,他们来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徐偃王带领百姓们在此定居,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建设家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