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卦六爻讲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龙场悟道,缔造心学学派的历史故事。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本名云,字伯安。他是浙江余姚人,自幼家世良好,其父王华是成化年间科举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相传他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曾梦见一位天神怀抱赤子从天而降。看来这位天选之子,当应在王阳明身上。 王阳明从小大智若愚,似乎什么都比别的孩子要慢半拍。一般的孩子十月怀胎即出生,他在娘肚子里足足待了十四个月才出生。别的孩子顶多两岁便开始牙牙学语,他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鸿渐于干,小子厉,”他的祖父非常着急,于是寻经问典将他改名“守仁”。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王阳明立刻就能开口说话。 王阳明十二岁才进书塾读书。有一次,他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有言,无咎,”他说科举并不要紧,天下最要紧的是做一个圣贤之人。 想做圣贤的王阳明看起来笨笨的。 他十七岁时,与妻子诸氏成婚。然而在结婚当天,新郎却突然不见了,直到第二天才被岳父气哼哼找回家。原来当日王阳明偶遇一位道士,两人相对静坐,共同修习养生之术。 第二年,十八岁的王阳明“鸿渐于磐,饮食衎衎”,他带着新婚燕尔的妻子诸氏返回浙江余姚,途中拜访着名理学家娄谅,获得了格物致知的学问。回家后,他决心格一格竹子的道理,于是对着一丛修竹足足格了七天七夜,结果什么都没格出来,人却大病一场。这就是着名的守仁格竹。 身体力行格竹之后,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之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王阳明二十一岁参加浙江乡试,登榜中举,此后连续参加两次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父亲王华开导他说没关系,下次努努力就能中了。 王阳明笑着回答:“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公元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获赐二甲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式踏入仕途。 七年之后,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责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境内)当了一名小小的驿栈驿丞。他的父亲王华也因此被调离北京,担任陪都南京吏部尚书。 在前往龙场的路上“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刘瑾试图派人暗杀王阳明。他脱下鞋子衣服扔在河岸边,假装跳水自尽,侥幸逃过追杀。贵州龙场万山丛薄,多个少数民族杂居,还是文明未开化的地方。王阳明在这里教化风俗,得到百姓的爱戴。在龙场的这些日子,他精研学问,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刘瑾被扳倒以后,王阳明升任南京刑部主事,累迁至南京鸿胪卿。后因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其时,江西中南部盗贼四起。王阳明策反盗贼的耳目为他刺探叛军情报,随后传檄福建、广东一带会兵讨伐贼寇。王守仁用兵诡异,“利御寇”,他亲率精锐发动突袭,一战俘获七千多人,二战俘获六千多人,三战斩杀两千多人,迅速荡平赣南地区为患数十年的匪情。 王阳明剿匪凯旋后,兴办学校,整修濂溪书院,这就是后来的阳明书院。南赣民风为之一新。在王阳明的教化下,长期与官府对抗的畲民迅速汉化,融合转化为客家人。部分不愿汉化的畲民,则退入深险山区,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王阳明在闽西、赣南、粤东一带平乱之后,先后设置平和、崇义、和平三县以安置百姓,帮助他们安居乐业。 公元1519年6月,宁王朱宸濠声称奉太后密旨,在南昌发动叛乱,自称皇帝,并设左右丞相和兵部尚书,集结兵力号称十万, 出动战船千艘出鄱阳湖攻打安庆,意图攻取留都南京。 王阳明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后,深知他如果顺江而下,南京定然失守,于是使了个疑兵之计。他派人在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城内四处张贴讨伐檄文,称朝廷已派边兵和京兵八万,会同南赣及湖广地区部队共计十六万,准备进攻南昌。朱宸濠惊疑交加,于是按兵不动。连续派出探子探知消息。他足足耽误了十几天时间,终于确信朝廷压根没有派大兵讨伐,这才率军沿江东下,接连攻下九江、南康,进逼安庆。 此时,王阳明已经仓促召集八万平叛军。他果断舍弃救援安庆,领军直捣守备空虚的南昌。他这一招围魏救赵,就是在赌朱宸濠不敢放弃南昌。 朱宸濠久攻安庆不下后,得知南昌已被攻破,果然仓促回师夺城。王阳明率军在鄱阳湖上以逸待劳,与朱宸濠展开激战。在战况胶着的时候,他命人用小船装满柴草,顺风纵火烧毁了朱宸濠的副舰。朱宸濠战败被俘,叛军焚溺而死者达三万余人。 平叛成功后,王守仁急流勇退,称病不出。“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他大隐于朝,韬光养晦,避免卷入朝廷纷争之中,也没有因平叛之功得到朝廷任何封赏。直到明世宗即位以后论功行赏,擢升他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加封为新建伯,世袭。 明世宗嘉靖年间,王阳明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开始讲授传播心学。公元1527年,王阳明奉命赴广西平叛,他在天泉桥留下心学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翌年平乱之后,王守仁肺病加重,上疏乞请告老还乡,不久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王阳明回答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在朱熹的理学基础上创立而成。他认为道乃人人自足之物,故格物即是“格心之物”。 意之所在便是物。所谓物,是人对待自我、他人与天地万物的种种行为,由心所发而成意,由意所在而造物。所以,王阳明心学的要义是诚意,此乃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 当他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等一系列命题时,自然而然推论出“知行本体”原为一体,即为知行合一。 后来,他在诚意、格心之物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所谓良知,是心之本体,既是知仁、爱、孝、悌的道德禀赋,也是知是、非、曲、直的道德评判准则。“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解放的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王阳明心学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对日本和东亚地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