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87章 天火同人中的汉武盛世

跟着姓名学国学 青港沉沙 3939 2024-09-21 00:20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他雄才大略,内修法度,外攘夷狄,通过一系列战争使汉朝疆土增加近一倍,故司马迁认为汉兴五世,隆在建元。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尚黄老之学,儒家一度沉寂,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升为治国思想。物不可以终否,是为《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十三卦,同人卦。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天在上,火势向上,天与火亲和相处,这就是同人。君子要明辨事物,团结众人。天苍苍,野茫茫,苍茫的天穹之下生起了一堆火。为什么要生火?因为天黑了嘛,要照明,也要取暖。光明和温暖吸引周围的人朝着同一个目标集中过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向光明的人团结到了一起,正好可以一起干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   所以同人卦的卦辞是: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大家在野外会合起来,亨通,大家携手并肩,有利于同舟共济渡过大江大河,有利于君子团结起来坚持正道。利涉大川,就是要求君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旦克服重重困难登临绝顶,必然大有收获。   同人卦六爻的爻辞分别是: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同人卦讲述了大儒董仲舒进献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   汉武帝推崇儒学,除个人有所好以外,有其现实的政治需要。汉初以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确实很快,但也导致诸侯势力渐长,尾大不掉。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为削藩操碎了心,仍然未能彻底消除隐患。既然是黄老之学惹的祸,汉武帝于是打算釜底抽薪,另换一种治国思想。为此,他决定广纳天下人才,为其出谋划策,大儒董仲舒得以应诏参加策问。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氏,小时候家中富裕,收藏有很多书籍。董仲舒从小就酷爱读书,尤其喜欢研读《春秋》。他三十岁的时候已有贤名,并开始招生讲学。   因为上门求学的人太多,他没有办法一一亲授,于是“同人于门”讲大课。他的课堂很注重仪式感和神秘感,中间挂着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外面听。后来弟子越来越多,他就安排先入学的优秀学生给后入学的学生讲课。很多学生从学多年,却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而他由于广招门生,声望变得越来越高,汉景帝征召他为博士,负责传授经学。   汉武帝登基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国相。江都易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为人粗暴蛮横,却非常尊重董仲舒,经常把他比作齐国的管仲。董仲舒当然明白刘非的意思,知道他在自比齐桓公,于是借古喻今,劝谏刘非要“同人于宗”,提醒他今非昔比,不能再起称霸天下的念头。刘非虚心纳谏,一改过去狂妄骄奢的作风,努力做到尽忠职守。   董仲舒被推荐参加策问时,汉武帝连续问了董仲舒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巩固皇权统治,第二个问题是治理国家之道,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答以《举贤良对策》,这就是着名的天人三策。他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主张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的观点。他认为想要防止诸侯作乱,“伏戎于莽”,首要在于巩固并加强中央集权。他建议“升其高陵”,通过儒家学说教化民众,占据道德伦理的制高点,以此让天下不动刀兵。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只要不在孔儒思想以及六艺之列的知识,都应该摒弃。   董仲舒的儒学已非孔孟之儒学,而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杂糅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而成的新儒学。这种儒学思想为汉武帝的统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被欣然采纳。从此,儒家思想“乘其墉,弗克攻”,逐渐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主流思想。   公元前135年,长陵高园殿和辽东高庙失火,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对汉武帝有意见了,于是连夜写了一篇奏折准备阐明天人感应的观点。汉武帝看到奏章后大怒,准备杀了他,后来因为爱惜他的才能又赦免了他。董仲舒“先号啕,而后笑”,从此不敢再提所谓的灾祸灵异之事。不久,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返乡,从此埋首教学、着书。   董仲舒虽然辞了官职,却“同人于郊,无悔。”朝廷一旦遇到了难解决的大事,还会派人来向他请教。董仲舒也深得汉武帝圣眷,死后被赐葬于长安。门人弟子经过他的陵墓时,都会下马致礼,所以这里被称作下马陵,后来被讹为虾蟆陵。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他雄才大略,内修法度,外攘夷狄,通过一系列战争使汉朝疆土增加近一倍,故司马迁认为汉兴五世,隆在建元。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尚黄老之学,儒家一度沉寂,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升为治国思想。物不可以终否,是为《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十三卦,同人卦。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天在上,火势向上,天与火亲和相处,这就是同人。君子要明辨事物,团结众人。天苍苍,野茫茫,苍茫的天穹之下生起了一堆火。为什么要生火?因为天黑了嘛,要照明,也要取暖。光明和温暖吸引周围的人朝着同一个目标集中过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向光明的人团结到了一起,正好可以一起干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   所以同人卦的卦辞是: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大家在野外会合起来,亨通,大家携手并肩,有利于同舟共济渡过大江大河,有利于君子团结起来坚持正道。利涉大川,就是要求君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旦克服重重困难登临绝顶,必然大有收获。   同人卦六爻的爻辞分别是: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同人卦讲述了大儒董仲舒进献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   汉武帝推崇儒学,除个人有所好以外,有其现实的政治需要。汉初以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确实很快,但也导致诸侯势力渐长,尾大不掉。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为削藩操碎了心,仍然未能彻底消除隐患。既然是黄老之学惹的祸,汉武帝于是打算釜底抽薪,另换一种治国思想。为此,他决定广纳天下人才,为其出谋划策,大儒董仲舒得以应诏参加策问。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氏,小时候家中富裕,收藏有很多书籍。董仲舒从小就酷爱读书,尤其喜欢研读《春秋》。他三十岁的时候已有贤名,并开始招生讲学。   因为上门求学的人太多,他没有办法一一亲授,于是“同人于门”讲大课。他的课堂很注重仪式感和神秘感,中间挂着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外面听。后来弟子越来越多,他就安排先入学的优秀学生给后入学的学生讲课。很多学生从学多年,却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而他由于广招门生,声望变得越来越高,汉景帝征召他为博士,负责传授经学。   汉武帝登基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国相。江都易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为人粗暴蛮横,却非常尊重董仲舒,经常把他比作齐国的管仲。董仲舒当然明白刘非的意思,知道他在自比齐桓公,于是借古喻今,劝谏刘非要“同人于宗”,提醒他今非昔比,不能再起称霸天下的念头。刘非虚心纳谏,一改过去狂妄骄奢的作风,努力做到尽忠职守。   董仲舒被推荐参加策问时,汉武帝连续问了董仲舒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巩固皇权统治,第二个问题是治理国家之道,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答以《举贤良对策》,这就是着名的天人三策。他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主张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的观点。他认为想要防止诸侯作乱,“伏戎于莽”,首要在于巩固并加强中央集权。他建议“升其高陵”,通过儒家学说教化民众,占据道德伦理的制高点,以此让天下不动刀兵。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只要不在孔儒思想以及六艺之列的知识,都应该摒弃。   董仲舒的儒学已非孔孟之儒学,而是以孔孟儒学为基础,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杂糅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而成的新儒学。这种儒学思想为汉武帝的统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被欣然采纳。从此,儒家思想“乘其墉,弗克攻”,逐渐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主流思想。   公元前135年,长陵高园殿和辽东高庙失火,董仲舒认为这是上天对汉武帝有意见了,于是连夜写了一篇奏折准备阐明天人感应的观点。汉武帝看到奏章后大怒,准备杀了他,后来因为爱惜他的才能又赦免了他。董仲舒“先号啕,而后笑”,从此不敢再提所谓的灾祸灵异之事。不久,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返乡,从此埋首教学、着书。   董仲舒虽然辞了官职,却“同人于郊,无悔。”朝廷一旦遇到了难解决的大事,还会派人来向他请教。董仲舒也深得汉武帝圣眷,死后被赐葬于长安。门人弟子经过他的陵墓时,都会下马致礼,所以这里被称作下马陵,后来被讹为虾蟆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