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豪迈之言,震动历朝皇帝
朱棣被众人盯着,又是一滴冷汗冒出。 我为啥要迁都? 我不知道啊! 朱棣正想开口说不知道,碰到朱元璋的眼神,又默默地闭上嘴巴。 得,说了又要挨踹。 朱元璋冷冷道: “说!” 朱棣想得满头大汗。 就在此时,一名官员突然开口。 “陛下,臣倒是有些想法。” 众人定睛一看,发现是东宫太子詹事姚广孝。 姚广孝,号称朱棣的黑衣军师! 朱元璋看着这位还俗僧人,淡然道: “那你替他说。” 姚广孝躬身行礼,然后侃侃而谈。 “陛下定都应天府,乃是出自于当时争霸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为。” 朱元璋点了点头。 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就在江南一带,那么江南一带最有名也是最大的城池建康城,自然也就是京城最好的选择。 姚广孝又继续道: “但对大明而言,建康,哦,应天府毕竟还是太远了。离中原远,而且距离北方大明最强大的敌人蒙古也很远。” “远,固然能让京师免受蒙古人的攻击,但也会带来一个弊病,就是消息传递太慢!” “若瓦剌鞑靼犯边,消息传到京师,京师这边再做决定传旨意回去,可能瓦剌鞑靼早就已经完成劫掠撤退了。”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开口。 “朕不是已经设置了大明九边,还有九大藩王镇守吗?” 姚广孝微微一笑。 “但在视频之中,太子殿下以靖难之役登基后,藩王守边自然会被废弃。” 朱元璋哼了一声,没有反对。 朱棣就是藩王造反夺得皇位,怎么可能不防着其他藩王? 朱棣无论心机还是手段都远胜朱允炆,朱棣的削藩,是肯定会成功的。 历史上,朱棣也确实成功了! 姚广孝道: “是以,太子殿下登基并削藩之后,大明边疆其实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空虚状态。” “应天府作为京师,距离北疆太远,已经影响到了大明对瓦剌和鞑靼的防御和戒备!” “而北平城,就在北疆防线之中,而且还是太子殿下之前的封地。” “迁都到此地,就能更加方便的守卫北疆,应对瓦剌鞑靼的进攻。” 朱元璋听完,脸上的神情和缓不少,淡淡道: “这个理由不错,朕能接受。” 一旁的蓝玉听到这里,忍不住开口道: “陛下,臣也不是反对太子殿下,但臣是真的觉得,迁都到北平,实在是太冒险了!” 群臣纷纷表示赞同。 大明的臣子,一部分是来自淮西,属于朱元璋的老乡。 另外一部分,则以江西、浙江等南方籍贯的官员为主。 这是因为,南方士子在考科举的时候优势太大了! 以至于大明前些年还弄出了一个科举大案,直接导致大明科举分南北两个榜单公布。 既然朝廷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官员,他们是肯定不希望把首都迁移到北方的北平城去的。 朱元璋闻言,一时间也是默然。 其实朱元璋也想过迁都,只不过朱元璋比较中意的是两个地方。 河南的洛阳,以及陕西的西安。 洛阳,中原古都。 西安,汉唐旧都。 原本朱元璋是打算在朱标的手中完成这件事情,所以还让朱标去考察过洛阳和西安。 但没想到的是,朱标考察回来就死了,朱元璋的心思被迫转移到挑选新的继承人上,迁都的事情只能放在一旁。 但朱元璋的迁都方案,显然是没有朱棣这么激进的。 无论是西安还是洛阳,距离边疆都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 北平城,这是直接就迁移到了边疆上,摆明了要和瓦剌鞑靼死磕! 朱元璋想到这里,不由看向朱棣,表情也是有些复杂。 究竟是要说这个儿子够刚,还是要说他的脑子够一根筋呢? 朱棣注意到了朱元璋的眼神,尴尬一笑。 “父皇,儿臣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的想要揍蒙古人罢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将目光转向金幕。 只见金幕之中,一片群情汹涌。 永乐朝的大明群臣,激烈反对。 “陛下,不能迁都啊!” “陛下,北平实在是太危险了!” “陛下,要不然就迁都到洛阳或者西安也行啊。” 画面之中,头戴皇冠的明成祖朱棣表情冷厉,突然用力拍了一下桌子。 “够了!尔等都不必再说了,朕意已决。” 朱棣站了起来,环视群臣。 “皇考建立大明的时候就说过,我大明,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今日,朕要再加上一句话。” “我大明,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 “唯有让京师直面蒙古兵锋,才能让大明后世代代皇帝不忘武备,才能让大明不会重蹈宋朝靖康之耻的覆辙!” 朱元璋闻言,心中不由震动,口中轻声自语。 “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 越是反复的咀嚼着这句话,就越是感觉到一股豪迈、悲壮的气息扑面而来。 朱元璋仿佛看到,一位大明皇帝立于北平城的城墙之上,面对着城下无数的蒙古军队。 这位大明皇帝高声开口。 “大明天子,镇守国门,死而后已!” “将士们,随朕杀敌!” 朱元璋砰的一声,拍了一下龙椅扶手。 朱棣大吃一惊,下意识捂住屁股。 朱元璋用力一拍朱棣的肩膀,哈哈大笑。 “好,好一句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 “老四,朕喜欢你这句话,太喜欢了!” 朱元璋一张老脸,笑开了花。 朱棣哑然片刻,试探性地开口。 “父皇,这回总不能踹儿臣了吧?” 朱元璋脸色一沉。 “怎么,你小子很喜欢被踹?” 朱棣干笑一声。 朱元璋收回目光,看向群臣。 “诸位,如今还觉得迁都北平不好吗?” 大明群臣面面相觑。 其实还是觉得不好。 但面前这位可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都这么明显的表示了态度,谁还敢在朱元璋面前不知死活? 朱元璋看谁不爽,那可是真要杀全家的! 朱元璋呵呵大笑,指着姚广孝道: “你,即日起作为钦差前往北平城,给朕调研一下迁都的可能性!” 群臣闻言,都傻眼了。 蓝玉忍不住道: “陛下,您真就因为这句话,动了迁都的念头?” 朱元璋放声大笑。 “有何不可!” 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表情震动,喃喃自语。 “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 “好,好,好啊!” 秦始皇连说三个好字。 扶苏看了一眼秦始皇,小心翼翼地开口。 “父皇不会也要迁都到蓟城吧?” 蓟城,就是燕国之前的都城,北平城的前身! 秦始皇哈哈一笑,断然摇头。 “那怎么可能?关中就是大秦的根,大秦的都城是永远都不可能离开关中的。” 扶苏和面前的大秦群臣这才松了一口气。 要是秦始皇也想着要迁都,那事情就大条了。 秦始皇呵呵一笑,目光神往地看着金幕。 “但这朱棣,朕确实没有看错他。” “能说出这样话的皇帝,必然是史书留名的好皇帝!” 大汉世界之中,刘邦一拍大腿。 “彼其娘之,这话硬是解气!” “好一句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 “好个大明燕王朱棣,好一个小项羽,朕喜欢,太喜欢了!” 说完,刘邦目光又转向太子刘盈,顿时皱眉。 刘盈从各种方面来说,和朱棣都相差甚远。 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刘邦有些郁闷的叹息一声。 朕不是千古四帝也就算了,怎么那朱元璋不但是千古四帝,还能生出朱棣这么厉害的儿子呢? 上天不公啊! 另外一个大汉世界中,汉武帝看着面前的金幕,目露精光。 “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 “妙啊。这朱棣之言,深得朕心!” “呵呵,朕的大汉若不是根基在关中,朕都想迁都到蓟城去,暴打匈奴人了!” 在汉武帝的身边,卫青笑道: “陛下何必如此冒险?有臣等为陛下收拾匈奴恶贼也就是了。” 霍去病点了点头,傲然道: “匈奴者,不过土鸡瓦犬罢了。陛下何必要跑到北边去受冷,臣等自会追亡逐北,将匈奴单于的人头给陛下带回来!” 汉武帝抚须大笑,神情得意。 “朱棣虽有才能,但终究不如朕有尔等二人这般绝世名将!” “这便是为何朕名列千古四帝,而他不行的原因。” 霍去病笑了笑,道: “那秦始皇和陛下并肩也就罢了,唐太宗和明太祖也能名列千古四帝,臣是有些不服气的。” 汉武帝看了一眼霍去病,笑道: “去病儿,你啊,就是太年轻气盛!” “这金幕视频制作者,是何等惊才绝艳的人物。能被他列入千古四帝的人,必然都有着不世功业,你不必质疑。” 霍去病道:“喏。” 话虽如此,从霍去病的眼中还是明显能看到不服,以及熊熊燃烧的斗志。 什么千古四帝,还要和别人排排坐吃果果,有甚意思? 我,冠军侯霍去病,一定要帮助陛下成为华夏唯一的万古大帝!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 【大明京师北迁,客观而言,有利有弊。】 【好处在于,大明确实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来自北方瓦剌鞑靼的进攻。】 【从迁都北平到大明灭亡为止,整整两百多年时间,北平以南的领土从未长时间的被蒙古人占据,大明北部边疆基本上是固定在了朱棣的时代。】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大明每年为了保护就在边疆的军师,不得不投入巨量的军事资源。】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决定停止郑和下西洋以及北伐瓦剌鞑靼的 扩张性国策,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大明内政。】 【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大明朝廷选择裁撤卫所,继续收缩九边防线。】 金幕画面的大明地图,又一次缓缓向南一点点收缩。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冷哼一声,颇为不满。 “高炽这个臭小子,不喜欢打仗,是优点,也是缺点!”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打仗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 但由于瓦剌鞑靼的存在,如果不能用战争驱逐这些蒙古人,又会导致大明丢掉领土,丧失对边疆的控制力。 这其实就很尴尬。 【等到了明仁宗之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大明更进一步的收缩,撤回了所有在漠南的卫所,同时还撤出了朱棣在位时征服的安南。】 朱元璋咦了一声,目光落在了金幕中那幅大明地图上。 果然,那里真有安南! 朱元璋疑惑看着朱棣。 “你想打安南?” 朱棣愣了一下,点头道: “儿臣真想打,那毕竟是汉唐故土!” 朱元璋哦了一声,瞪了朱棣一眼。 “打下来了又放弃,这就是你的好孙子朱瞻基!” 朱棣擦了擦汗水,有些尴尬地开口。 “父皇,高炽那小子的媳妇身怀六甲,还得过两个月才生呢,您因为一个没出生的孙子骂儿臣,儿臣是不是有点冤枉了?” 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 “朕是你老子,骂你两句怎么了?不服憋着!” 朱棣:“……” 行,现在骂人都不用找理由了,直接一个当爹的身份压下来就完事。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虽然都选择了战略收缩,但这两父子在位时,大明边疆总体较为平静,百姓的生活安居乐业,整个大明蒸蒸日上,具备了盛世气象。】 【是以,这段时间又被称为“仁宣之治”。】 朱棣看到这里,顿时乐了。 “父皇您看,儿臣的儿子和孙子,不赖吧?” 能建立盛世的,那都是明君啊! 什么“文景之治”、“昭宣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咱们大明也不赖,我朱老四的儿子孙子,也有“仁宣之治”! 朱元璋又哼了一声,表情倒是好了不少,淡淡道: “也算是守成之君。” 话是这么说,但从老朱忍不住上扬的嘴角来看,这位大明皇帝还是非常开心的。 【大明作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汉人政权,连续出了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四位明君,这般气运可谓是非常出色的。】 【但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当大明第五位皇帝,朱瞻基之子朱祁镇登基之后,这个蒸蒸日上的大明帝国,终于开始朝着下坡路走去。】 “什么?”朱元璋脸色一变,大为不满,砰的拍了一下龙椅扶手。 “朕的大明,才五代皇帝就走下坡路了?” 朱元璋突然又有种想要踹朱棣一脚的冲动!